花仁宏 花 健
在語文教學中,讀和寫是互相促進,相輔相成的。只有大量閱讀,勤寫勤練,才能有效地促進學生讀寫素質的提高。但是,在實踐中,也有不少學生讀了好多文章仍寫不好作文,其主要原因是沒有解決好讀和寫的關系,將這兩個環(huán)節(jié)人為的分開了,這就需要教師在訓練過程中正確得加以引導。下面就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處理好讀和寫的關系,談點自己的看法。
一、從讀入手,以讀促寫
以讀促寫首先要做到大量閱讀,聯(lián)系對照。大量閱讀即多讀,指讀的篇章多,也指讀的遍數(shù)多,以至熟讀成頌。但應該強調一點,這樣的閱讀不是指機械的“死讀”。閱讀課文或別的優(yōu)秀文章,主要是學習理解內容,學習作者觀察事物、分析事物、表情達意的方法。通過閱讀,要使學生懂得怎樣選材、組材,怎樣確定中心,怎樣譴詞造句。故而,讀文章時要仔細認真,勤思多想,最好的方法是聯(lián)系自己的實際對照閱讀:文章拿到手,自己先想一想:這種題目是什么體裁的文章?中心詞是什么?有什么限制?讓我寫應從何入手?讀文章的過程中,想作者怎樣圍繞中心立意謀篇的。讀完后再想想,這篇文章好在哪里?自己先前的想法與這篇文章相比有哪些差異等等。通過琢磨咀嚼,收到心領神會、潛移默化的效果,從而逐步解決“怎樣寫”的問題。所謂“讀書破萬卷,下比如有神”,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指導學生閱讀,最初階段應放在課內,通過教師有目的的問題設計,有意識地引導學生怎樣練習。當然,課外也應該適當?shù)刂笇?因為課外閱讀是學生的自覺行為,往往為求知欲所支配,為濃厚的興趣所驅使,他們還可以運用自己課內學到的方法自己嘗試,因此,效果往往更顯著。
在廣泛閱讀的同時,應克服“偏食”,即只讀某一類作品的現(xiàn)象,克服不切實際、好高騖遠地啃大本書的現(xiàn)象。
以讀促寫還要多做筆記,靈活運用。教師指導學生養(yǎng)成做讀書筆記的好習慣,力爭做到“不動筆墨不讀書”。讀到好文章,要讓學生致力于理解、消化,將一些對自己作文有用的材料摘錄下來,歸類整理,經常翻閱,學習作者的利立意方法、寫作方法,舉一反三,靈活運用閱讀過程中學到的知識,使之變成自己的閱讀儲備,進而豐富自己的寫作內容。
二、勤寫勤練,以寫引讀
廣泛閱讀,可以給寫作打下堅實的基礎,而實踐中勤寫勤練,才能練出一定的寫作能力,才能有效發(fā)現(xiàn)讀中的不足并為讀印路。我們很難想象有不經勤學苦練的神槍手,不下水的游泳冠軍。寫作也是如此,只有經常動筆,反復運用,不斷探索,才能逐步解決各種困難,把學到的知識運用到寫作,從不會到會,從搜腸刮肚、絞盡腦汁到胸有成竹、得心應手。
多寫多練,對于處在寫作起步階段的小學生來說,首先是多進行寫作的各種單項訓練,扎扎實實地練好寫作基本功,打下較為堅實的基礎,如遣詞造句,小的片段練習等。如果字、詞、句、段等的基本功尚且不牢,成篇的文章怎么寫得好呢?
三、多練成篇的作文
目前,國內有各種流派的作文序列化訓練模式,但總的一點是肯定的,練習成篇的文章應根據(jù)各階段的教材重點訓練項目和學生實際,結合《新課程標準》要求,有計劃有系統(tǒng)地進行,要精心設計,精心安排,不能一味貪多、囫圇吞棗。在練習內容上,也應由簡到繁,由淺入深。低年級應側重于說話、寫話;中年級應強調較為有序的句段、語段,后再練習寫簡單的文章,不必強調特色;高年級應致力于篇章,盡可能地要求有序、有物。練習方式力求多樣,以期最大限度地激發(fā)學生的寫作欲望。這樣,長此以往,學生就能在寫的練習過程中,及時發(fā)現(xiàn)閱讀中的不足,為讀引路,不斷提高觀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綜上所述,只要學生在教師的正確引導下,多讀多寫,就一定能提高語文成績,進而達到語文教學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