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俠
【內容摘要】政治課的學習歷來被眾多人認為是枯燥乏味的,如何提高政治課的教學效果,筆者從自身的教學實際出發(fā),總結了幾點體會:一:以興趣作引導;二:以應用為目的;三:把握主導、主體、教學機會;四:落實基礎知識。
【關鍵詞】政治課 教學 興趣 應用 主導主體 基礎知識
政治課,在部分人眼中,是黨和政府的宣傳工具,是中央文件的宣講臺,也有人認為是一堆空洞洞的理論,背一背,就可以應付考試。其實政治課和政治不是一個概念。政治課是思想政治課的簡稱,它既承擔了向學生培養(yǎng)一些基本社會道德規(guī)范的責任,也承擔著向學生傳輸科學知識的職責。尤其在高中階段,政治課更是濃縮了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吸取了當代馬克思主義的理論研究的最新成果,具有很強的科學性、實用性、應用性。所以對學生來說是一門不可缺少的基本課。每個人都應掌握一些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理論,懂得理解當代中國的路線、方針、政策。正因為思想政治課地位的重要性,高考內容幾經增減,最終還是落實在了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常識、政治常識和哲學常識內容上。
應該說,從20世紀80年代后期開始進行的政治課高考改革,一直在影響著我們的政治課堂教學。考試內容的改變,考試方式、題型的改變,再后來由知識立意到能力主義的變化,給中小學政治課帶來了生機,使人們對政治課逐漸有了更加清晰而深刻的認識:它是一門十分有用的社會科學,能幫助學生正確認識一些社會現(xiàn)象,學會處理問題,學會為人處事。政治課的高考成績如今也成了升入大學的一個非常重要的砝碼。但新入學的學生未必懂得這些。如何引領他們入好政治課的門,學好政治課,為他們升入大學、走入社會打下良好的基礎,我想從以下四個方面談談。
一、以興趣作引導,活躍政治課的氣氛
興趣是人們學習的最好的導師。人們對一事物有興趣就會不遺余力的追究、探尋。由于歷史的原因,學長、學生普遍對數(shù)、理、化、外語情有獨鐘,而對史地政則持忽視態(tài)度,認為他們是小科、副科。時間上、精力上是十分吝嗇的,從一上學起,就不想對它有興趣,這嚴重影響了課堂教學的效果,所以要首先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情趣。情趣包括感情和興趣兩個方面,想要使學生對政治課產生情趣就要做到下一方面。
二、以應用為目的,提倡教學的生活化
高考是考能力的。能力有四個方面,以2008年文科大綱為據(jù),它包括:
1、 獲取和解讀信息能力
2、 調動和運用知識能力
3、 描述和闡述事物的能力
4、 論證和探討的能力
這四種能力最主要的是要求運用所學的知識綜合分析事物并作出正確的結論,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而學生最欠缺的恰恰是這一方面。因為他們涉世不深,對社會現(xiàn)象缺乏科學的分析方法和科學理論的指導,不能作出十分科學的結論。針對此缺陷,就要在講授過程中,聯(lián)系社會生活的實際問題、典型事例、社會關注熱點、學生模糊認識點等讓學生多角度暢談、爭論,自我分析,自我判斷,在爭論中逐步明朗學科知識、科學思維方法,使之有成就感。在這其中教師要學會傾聽,不要隨意打斷學生發(fā)言,要讓他說完自己的看法,教師在認真聽的基礎上,應找出學生思維的閃光點,充分肯定;也應指出其分析過程中的不足和錯誤觀點并說明原因,防止下次重犯錯誤。在互動中形成認知的共同點,這樣的教學效果遠勝于單純講書本知識點。當然并非每一課都如此,要根據(jù)教學內容而定。
三、把握主導、主體、教學機會,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課堂教學是老師和學生共同演繹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教師是主導。老師要規(guī)劃一堂課的主題內容,把握教學的深度和走向,適時的設問、提問,調動課堂的氣氛。這需要老師以廣博的知識作為基礎,設問、提問要恰當合理,真正起到調動學生情趣、活躍課堂氣氛的作用,決不能為問而問,要對學生有啟迪作用,只有這樣才能引起學生的共鳴。
之所以這樣重視設問、提問,是因為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課堂教學的真正目的是讓學生掌握知識,應用知識。教師不能唱獨角戲,不能讓學生變成被動的知識接受器。應該讓學生在和老師互動中得到樂趣,掌握分析問題的方法,學會應用知識。課堂上個別學生不注意聽講,雖說有學生主觀上的原因,但也有我們教師的責任,所以我們反對一言堂,反對照搬課本知識,反對畫出重點句子段落讓學生死記硬背。在互動中讓學生思考,掌握知識要點的實質內容,掌握正確的觀點和科學的思維方法才是我們追求的課堂教學境界。
四、落實基礎知識
落實基礎知識,是任何一個教師在教學上都特別關注的。教材是復習的基礎。近年來政治高考的主觀題上出現(xiàn)了不少和教材知識有機結合的題目,如:運用內外因主題辯證關系說明如何振興東北老工業(yè)基地;簡述土地退化治理等與發(fā)揮人的主觀能動性之間的關系;如何看待“艱苦奮斗已經不是當代所應提倡的精神”等等。應該說基本觀點知識都源于教材,但不是教材的照搬;是熱點,但不是政治知識的照抄,而是把教材和實事熱點結合起來,這一結合就發(fā)現(xiàn)許多考生的答案是支離破碎,沒有邏輯的。這其中固然有審題的原因,但其根源在于學生對知識的掌握不夠系統(tǒng)、不夠牢固。要想做到對某一社會現(xiàn)象較為系統(tǒng)全面的分析就必須構建基礎知識的體系,使知識系統(tǒng)化、網(wǎng)絡化,從而在解答時能言之有理,言之有詞,做到知其然還知其所以然。在教學中,平時要照顧以前講過的知識,注意前后呼應,讓學生明白前后知識是相互聯(lián)系的,不是孤立的;在復習過程中,要著重引導學生構建知識聯(lián)系組建的網(wǎng)絡圖,做到系統(tǒng)性。
當然要提高政治課教學質量辦法有很多,每位老師都有自己獨特的經驗,以上幾點僅供大家探討交流。相信我們只要以高考改革精神為指導,以務實的精神抓好平時教學,不急于求成,注重能力培養(yǎng),就一定會在政治課的教學上添加一抹亮麗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