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娟
周五帶兒子去操場散步。走著走著,只見一群淘氣的孩子正圍著一個衣著破爛、蓬頭垢面的老人,有的指著她大聲喊“啞巴,啞巴”,有的則去搶她手里的廢紙。更可氣的是,還有幾個小搗蛋竟然拿起小石子去砸老人。啞巴老人護著頭,不停躲閃,最后癱坐在地上“嗚嗚”地哭了起來。
3歲的兒子目睹眼前的情景怔住了,一臉不解。我趕忙將那些調(diào)皮的孩子趕開。兒子急切地問道:“媽媽,為什么他們要打老奶奶?是因為她不講衛(wèi)生嗎?”我搖搖頭。他又問:“那哥哥姐姐為什么打她呢?”一時,我無言以對。
為什么?就因為她是個啞巴,是個孱弱的老人?現(xiàn)在的孩子怎么啦?為什么對一個風燭殘年的孤寡老人竟然毫無惻隱之心?兒子呢,也是這樣的孩子么?我想起有一次做菜時不小心割破手指,看著鮮血直流,兒子竟然沒有絲毫同情和憐惜,依舊大吵大鬧非要我立刻給他準備咖喱豆腐。很難想象,這樣的孩子將來能有大作為。我意識到,剛才的這一幕也許是個很好的教育契機。
想到這里,我問兒子:“寶寶,那你覺得哥哥姐姐這樣做對嗎?”他想了想,搖搖頭,有點憐憫地說道:“媽媽,啞巴奶奶挺可憐的,你看她都哭了?!?/p>
“是呀,她這么老了,沒兒沒女,又不會說話,靠撿廢品來養(yǎng)活自己,還被小朋友欺負。”兒子點了點頭,眼里分明噙著淚花。
我趁熱打鐵,和他商量道:“那你想不想幫幫她呢?”
“嗯,想。”兒子撓了撓頭,卻困惑地問,“幫她,該怎么幫呢?”我拍拍兒子的肩膀,鼓勵道:“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幫助啞巴奶奶,當然有辦法了。媽媽和你一起干!”
于是,我?guī)е〖一镆黄鸢鸭依锏膹U紙和廢瓶子清理出來,并用袋子裝好。兒子的主要任務(wù)就是拿去送給啞巴奶奶。一開始,他有點難為情,拖著一大包東西站在遠處觀望,可在不斷的鼓勵和啞巴奶奶期待的眼神中,他終于邁開步伐將東西大方地遞了過去。送完東西后的兒子異常高興。我問他:“為什么這么開心呀?”兒子說:“把瓶子送給啞巴奶奶時,她不哭了,還沖我笑了,所以特別開心?!?/p>
“那我們以后還幫她好嗎?”
“好?!眱鹤有χ?鄭重答應(yīng)。
萬事開頭難,有了這一次成功愉悅的體驗,兒子養(yǎng)成了在家里收拾廢舊物品的習慣。每過一段時間,他就將收集起來的廢舊物品送給啞巴奶奶。后來只要看到小朋友欺負啞巴奶奶,他就會勇敢站出來制止。日子長了,兒子變得越來越有同情心和樂于助人。我想,他一定從“給予”中得到了很多成長的快樂。
專家點評
古人云“舍得舍得,有舍必有得”,想必這位家長對此話深有感觸。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進化規(guī)律,使這個以經(jīng)濟與地位作為衡量人類價值的世界變得越來越浮躁,以至于連小孩子的童心也被“玷污”。這位家長善于把握生活中的小事,用實際行動去教育自己的孩子,他們給予別人的是物質(zhì)的幫助與溫暖的同情,收獲的卻是內(nèi)心的愉悅與靈魂的升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