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丹
摘要財產罪法益包括所有權和對財產的監(jiān)督管領權,由此可以判斷所侵害的法益?zhèn)€數。侵犯財產罪中的取得型罪和毀損型罪,占有移轉型罪和占有不移轉型罪的法益的區(qū)別對于理解該類罪來說也極為重要。本文擬對侵犯財產罪的法益作一淺析。
關鍵詞侵犯財產罪 法益 監(jiān)督管領權 占有
中圖分類號:D979文獻標識碼:A
一、財產罪法益包括所有權和對財產的監(jiān)督管領權
“侵犯財產罪(財產罪、財產犯、財產罪),是指以非法占有為目的,取得公私財物,或者挪用單位財物,故意毀壞公私財物的行為?!薄柏敭a罪分為四類:暴力、脅迫型財產罪,竊取、騙取型財產罪,侵占、挪用型財產罪,毀壞、破壞型財產罪 ”。侵犯財產罪的法益是刑法研究的重點。
侵犯財產罪的法益理論在國外主要有德國的法律的財產說、經濟的財產說、法律的·經濟的財產說(折衷說)三種學說,日本有本權說、占有說和中間說三種學說。其中日本的中間說又包括兩種學說即安全占有說和與本權無對抗關系的占有說。中國目前比較有力的是張明楷教授的學說,即“財產犯的法益首先是財產所有權及其它本權,其次是需要通過法定程序改變現狀(恢復應有狀態(tài))的占有;但在非法占有的情況下,相對于本權者恢復權利的行為而言,該占有不是財產犯的法益”。這些學說許多專著和論文都有詳細的論述,本文不再綴述。
就侵犯財產法益罪的規(guī)范目的而言,《刑法》是為了保護財產權免于不法侵害。這里所涉及的財產權除包括所有權外,應理解為還包括對財產的監(jiān)督管領權。因此,想要正確評價行為人在侵犯財產罪過程中所侵害的法益?zhèn)€數,應綜合行為時的客觀情況,以當時侵犯的所有權及監(jiān)督管領權數來判斷。比如,行為人侵入某住宅竊取住宅內分屬于數人所有的財物時,仍僅認為是侵害同一財產監(jiān)督權而成立單純一罪(盜竊罪)。然后再具體分析這個罪的構成要件的內涵。毀壞、破壞型財產罪的目的在于制約行為人消極性減損公私財產的價值,其它的侵犯財產法益罪即暴力、脅迫型財產罪,竊取、騙取型財產罪,侵占、挪用型財產罪,多有明確的意圖即將公私財物非法占為已有,都是以行為人積極性取得他人財產或利益為該當的要件,并且多數罪名以取得對他人財產的所有、支配(如竊取他人動產、使人將本人或第三人之物交付)為既未遂判斷標準的客觀構成要件;換言之,在非毀壞、破壞型財產罪的情況下,行為人所實施的罪行為如不具非法占有的目的,即使造成受害人所支配的財產有損害或的確對公私財產法益造成了侵害,仍未該當刑法規(guī)定的侵害財產法益罪的相關罪名。比如,債權人多次追索債務未果,于是乘債務人逃跑機會到他家開設的商店中搬取財物用作抵償,又如債權人強行扣押債務人以索討債務等,均難以盜竊罪或搶劫罪來定罪處罰。這里有兩個特點,第一個即如前述”結果“客觀構成要件,因為侵害財產法益的罪多以非法占有他人財產為目的,所以變更財產所有權或支配權歸屬的結果即為該當罪的要件,而該結果客觀構成要件也為罪行為既未遂的認定標準之一。第二是”手段“客觀構成要件的建構,使得這類罪彼此間的界定有所依循,也使侵犯財產罪的基本構成要件的判定有明顯的區(qū)分標準,例如盜竊罪以竊取的方法、搶奪罪以搶奪的方法、詐騙罪以虛構事實、隱瞞真相的方法等。
二、兩類財產罪法益的比較
(一)取得型罪和毀損型罪。
例如,甲行為人將一個價值上萬元的貴重玻璃瓶拿起來時被人抓住了,是否會構成罪?
這里有兩種可能。如果甲有拿走的意思可能會構成盜竊罪的未遂。如果甲是想把它打破則可能構成故意毀壞財物罪的未遂。因為取得型罪侵犯了財產所有權,但并不損壞公私財物的使用價值,而毀損型罪則會對公私財物從物理性能上加以破壞或使他人不能使用,也就是說二者侵犯的具體法益是不同的。
(二)占有移轉型罪和占有不移轉型罪。
例如,甲有一件價值連城的文物,讓乙托運,乙卻將之取走,乙是否構成罪?這里爭論焦點在于占有是否已經移轉。若已轉移,則乙構成侵占罪;若未轉移,則乙會構成盜竊罪。
1、通說認為占有是一種支配關系。甲將文物交給乙,已經產生事實上管理力移轉,變占有為所有,故構成侵占罪。
2、認為占有必須從委托信賴關系觀察,具備這種關系占有才會移轉。乙僅有委任的民事契約,并不能說明存在有信賴關系。按此說認為乙會構成盜竊罪。
3、從有無法律或契約關系上去理解占有,如果甲乙間有一定法律或契約關系時,甲乙間會有“占有移轉關系”,如果不具備這種關系時,則不存在“占有移轉關系”。據此以區(qū)分是構成侵占罪還是構成盜竊罪。
總之,就財產罪的規(guī)范目的而言,《刑法》是為了保護財產權免于不法侵害。所涉及的財產權包括所有權和對財產的監(jiān)督管領權。由此以判斷行為人在侵犯財產罪過程中所侵害的法益?zhèn)€數。同時也要注意取得型罪和毀損型罪,占有移轉型罪和占有不移轉型罪的法益的區(qū)別。以上這兩點也正是侵犯財產罪法益的兩個重要方面。
(作者單位:清華大學法學院)
參考文獻:
[1]張明楷.刑法學.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三版).第698頁.
[2]張明楷.刑法學.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三版).第710頁.
[3]張明楷.刑法學.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三版).第70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