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雞哥 陸 人
如何在一個城市待下來
山雞哥
買份城市地圖,然后走通它。開車、打車、坐車、騎車或徒步,都行。
想快速熟悉本城地標,就報名參加本城一日游。把手機號換成本城的號碼,全球通、神州行、動感地帶、中國聯(lián)通,都行。印在名片上,并知會所有熟人。
在本城的銀行開一張實名存折,你在本城的財富積累從此起步。
找一份工作。至少你從此有了一個收信地址。若暫時沒找到工作,或想休息一陣,就去附近郵局租一個專屬于你的郵箱,這樣也能有固定的通信地址。
安裝一部固定電話,讓你的家人和朋友在你手機關(guān)機時,也可以找到你。
上街去,找到對味的時裝店、餐飲店、運動場所、休閑場所,并不時光顧幫襯;它們有機會成為你的精神能得到休息的“第三空間”。
街拍城市,即使不能發(fā)表在報刊上,也能放在網(wǎng)上。在當?shù)厝請笊习l(fā)表文章,即使發(fā)在副刊版或讀者來信版。
參加同行的聚會。不是為了跳槽,而是讓你在專業(yè)上不落伍。
在住處開一場派對,哪怕是睡衣派對。別怕事后收拾房間,圖個熱鬧好玩。
培養(yǎng)業(yè)余愛好,以愛好來交友,如上新東方的課,打羽毛球或高爾夫,唱K或唱地方戲。把每次在不同場合跟人的合影照片,貼在一面墻上;一年下來,那面墻上全是你在這個城市的歡顏。
去圖書館、英語角、相親聚會、明星演唱會,找到跟你一樣情趣和心境的異鄉(xiāng)人,跟他們玩兒。去古玩市場、舊書攤、市民廣場、街心花園、晨練場上結(jié)識城中老者,他們是睿智并有耐心的聊天對象,儼然是城市的化身,能告訴你關(guān)于城市的歷史掌故。參加本城的義工組織,為殘疾人、兒童和有需要的人義務(wù)服務(wù)。
去本城的城市歷史博物館逛逛,那里擺著城市的過去;去本城的城市規(guī)劃展覽館逛逛,那里擺著城市的未來;你像城市的主人一樣,把城市的格局和面貌看看清楚。
給市長熱線打電話,反映你體會到的城市問題。在市長接待日,抽空去跟市長聊聊。
報名參選你所居住的小區(qū)的業(yè)主委員會,積極參與樓盤管理,維護自己和鄰居們的權(quán)益。
每次出差回來,給同事帶可以在辦公室分享的外地特產(chǎn)美食。
學(xué)習(xí)本地方言,與當?shù)厝擞觅嫡Z開玩笑。
抽本城的煙,喝本城的酒。
跟當?shù)嘏⑴耐稀?/p>
跟街坊、鄰居、保安、出租車司機、房東、店員、公司前臺……及所有為你服務(wù)的人打招呼,記得感謝與贊美。
準備好紅包,參加當?shù)嘏笥训幕槎Y。建立幾個圈層:同事圈、本地朋友圈、異性圈、愛好圈、專業(yè)圈、損友圈、街坊圈、消費圈。
開一個本城生活博客,寫城市生活心得;然后你會獲得意外的鏈接。
嘴饞時,留意搜房網(wǎng)上小區(qū)BBs的FB活動召集。沒節(jié)目時,上豆瓣的本城小組找節(jié)目,或發(fā)起節(jié)目引人參與。為陌生人指路,贈他一面之交的溫暖。
請外地朋友吃飯,并為他們當導(dǎo)游。
有條件的話,把你的父母也接來,哪怕只是小住一陣。他們能感受到你的成熟、擔(dān)當和“地主之誼”。
在本城買份意外保險,受益人寫你的父母。如果你萬一有事,保險金也算游子如你對父母的孝心。
抵押你在這個城市的未來,預(yù)支你對這個城市的信心,按揭買一套房,哪怕只有三四十平方米,哪怕是二手房,也算是你在這個城市的永久性的立足之地。
最后,在本城完成就業(yè)、發(fā)展、買房、定居、結(jié)婚、生子諸事宜。你就不再是一時的過客,而是在你的第二故鄉(xiāng),成為理所當然的市民。
(摘自《新聞晚報》)
為啥怕見熟人
陸人
我常遇到一個困擾,就是在一個很近的距離內(nèi),已經(jīng)不可能看不見了,一些“熟人”卻硬挺著裝沒看見你,昂著頭,或低著頭過去。擦肩而過時,你知道他(她)絕對已經(jīng)看見你了,你已做好了打招呼的準備,他(她)卻拒絕接招。這讓我覺得,相當多的中國人都怕見熟人。
一個跟我住同一單元的一家,小伙子算是原來認識的朋友,到他家里坐的時候見過他媳婦,當時相當熱情,當然,是通常中國式的有點虛假的熱情。后來每次在樓下單獨跟這媳婦碰見的時候,總覺得和我打一個招呼對她來說似乎是極大的困擾。最不堪回首的是有一次,老遠看見她過來了,她好像也意識到無法可躲,走到還有十幾米處居然來了個一躬到地,頭彎到腳面去弄鞋。這是一個很不雅的姿勢,因為很不自然繃直著雙腿屁股撅向天,我走過這個保持著屈辱姿勢的女人時,心里有點酸酸的,不就是個熟人嗎?有這么可怕嗎?
如果人家實在不愿意和我打招呼,我也不會煞風(fēng)景地去叫人家,因為我覺得,打招呼,笑一笑,對于很多人都是極費力和需要付出相當大心力的事,他們的心似乎焦慮不安,極度不愿意別人注意到自己的存在。我也不忍打擾人家了。
有一次,和一個辭職前原單位同一辦公室的女上司狹路相逢,我知道她看見我了,但她采取和大多數(shù)人一樣的回避策略,抬著頭,平視前方,眼珠動也不敢動一下。我不忍打攪她,但又不想像她一樣裝沒看見,只好側(cè)頭行注目禮,撓著頭,向她示意我明白她視力不好,接受了她的偽裝。原本以為這一遭遇就過去了,沒想到10分鐘后在同一地點又碰上了。我心想她這回實在躲不過了吧,誰知她寧可臉都憋紅了也繃著不看我,痛苦地走了過去。
也許,和熟人打個招呼對很多人來說真是一件很痛苦的事。
這“熟人”指的不是很熟的,關(guān)系相當好的人,而是介于半熟不熟之間,打招呼實際上等同于應(yīng)酬。我在一個單位的家屬院租住,時間也不短了,有好些臉熟的人。我希望的狀態(tài)是,說過一句兩句話的人算是認識了,以后見面時點個頭,笑一下,或者不笑,眼睛睜大一下就行。但是很多情況是當你去看他(她)的眼睛時,他(她)卻一下子把臉扭開了,或者似乎看著你,眼神卻散漫不聚焦,并且游移不定,讓你無法確認他(她)是否看見了你,用疑兵之計讓你不知所措。
外國人認為人家看見你你卻把眼睛移開,不和人交流是極不禮貌的行為,對人家簡直是一種侮辱。中國人難道不是這樣認為嗎?如果有人給你這待遇,你肯定極不舒服。中國和外國的區(qū)別在于,外國人無論如何也不能無禮,中國人則認為這種無禮是可被雙方接受的。
不愿意和熟人打招呼,我想,故意無禮的人幾乎沒有,大多數(shù)是實在承受不了那一笑的心理負擔(dān)。中國人已經(jīng)受夠不想笑時強作歡顏的苦,中國人也已痛苦地付出了太多的諂笑媚笑,對這笑實在有點害怕了。還有就是內(nèi)心焦慮,不愿見人,以被人發(fā)現(xiàn)為苦。
人人都說中國的單元房是老死不相往來,隔壁住都不打招呼??此剖侨饲槔淠鐣雇?,其實卻是自我保護,求得一片清靜的強烈動機使然。也是一種領(lǐng)地意識的萌芽。過去的大雜院筒子樓似乎比現(xiàn)在親熱,但兩家鄰居為一個煤球大打出手也是常事。中國人不可持有武器,司法幾乎又指望不上,個體的人對于外界的侵害幾乎無能為力。因此單元房出現(xiàn)后,絕大多數(shù)人選擇了與鄰居劃清界限,自我保護是第一位的。
中國人的怕熟人,其實也是一種自我保護的行為,這時,就應(yīng)該提出一個問題,究竟是什么讓中國人披著這厚重的殼,寧可活得這么累呢?
(摘自《山西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