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 文
1828年8月28日,列夫·托爾斯泰生于莫斯科以南200公里的一個貴族莊園。
托爾斯泰從小就富于想象,曾經(jīng)從自家頂樓的窗口跳到院子里,希望像鳥兒一樣飛翔,結果摔成腦震蕩。他的一位家庭教師說他“既無志氣,又無才能”,可他很小就能感情洋溢地背誦普希金的詩,七歲就自辦了一個手抄的雜志《兒童娛樂》。他上大學也不太用功,可他在課外卻讀完了盧梭的“全部20卷”著作,還對法學原理產(chǎn)生了興趣,“目的不是為了應付考試,而是想從中找到令我感到奇怪和疑惑的那些人生問題的答案”。托爾斯泰本人是一個大地主,但他卻下決心改善農(nóng)民的生活。他經(jīng)常下地耕田、割草,甚至在一次火災中親自投入救火,災后又組織對災民的救濟??伤@些出自真誠愿望的行動,并不能使農(nóng)民的狀況有多大改善,這使他大失所望。他20歲跑到莫斯科,在“上流社會”的誘惑下過了一段放蕩的生活,但又因自己的行為感到沮喪,不斷批判自己,向往著道德上的純潔。1851年春,托爾斯泰追隨哥哥去了戰(zhàn)場,與許多人“投筆從戎”不同,他卻在戰(zhàn)爭中開始了寫作,小說《童年》和《塞伐斯托波爾故事》發(fā)表后,“把文壇上的元老們驚呆了”。他和比他大10歲的屠格涅夫成了好朋友,后來又因為思想性格不合而鬧翻,幾乎要決斗;然而17年后,他又主動寫信給屠格涅夫檢討自己,與其重修舊好。
從以上簡要的介紹中可以看出,托爾斯泰是一個內(nèi)心充滿矛盾的人。他的三部贏得世界聲譽的長篇小說《戰(zhàn)爭與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和《復活》也深刻反映了俄國社會的矛盾。享譽世界的俄國作家陀斯妥耶夫斯基對托爾斯泰無比崇敬,稱他為“藝術之神”。
晚年,托爾斯泰內(nèi)心的矛盾更加劇烈,他說:“由于不平等,我們在貧窮現(xiàn)象的環(huán)繞中過著豪華奢侈的生活,我越來越感到痛苦?!睆?892年起,他便放棄了1881年以后全部作品的版權,又力圖說服家人放棄財產(chǎn),改變貴族的生活,這使他和妻子的矛盾日益尖銳。1910年10月27日深夜,82歲高齡的托爾斯泰竟離家出走,途中因著涼引發(fā)肺炎,病倒在南方的一個小火車站,延至11月7日去世。他臨終的最后一句話是:“我非常愛真理”。
列寧對托爾斯泰有極高的評價。有一次,他問高爾基:“在歐洲,有誰能夠同他并肩媲美呢?”然后不等高爾基回答就自己說:“一個也沒有”。對所謂“托爾斯泰主義”,列寧作了深刻的分析,認為其積極方面主要表現(xiàn)在“對國家、對警察和官辦教會的那種強烈的、激憤的而且常常是尖銳無情的抗議”、“對土地私有制的毅然決然的反對”和“對資本主義進行了不斷的揭發(fā)”;而其消極方面則主要在于他唯心主義地把個人的精神、意識活動當作歷史前進運動的杠桿,認為馬克思主義關于經(jīng)濟基礎的理論是錯誤的。他主張“暴力必須取消,而代之以人與人之間自由和愛的團結”,并且身體力行地追求自身的道德完善,鼓吹“不用暴力抵抗邪惡”,鼓吹基督教的博愛精神,這當然是一種無力改變現(xiàn)狀的幻想。
托爾斯泰的《戰(zhàn)爭與和平》寫于19世紀60年代,《安娜·卡列尼娜》寫于70年代,《復活》寫于90年代。這三部世界名著的寫作時間,從托爾斯泰的中年直到晚年。
就思想內(nèi)容來說,有兩個重點貫穿在三部作品之中。一個是揭露貴族社會的道德墮落和精神空虛,一個是對社會問題及人生出路進行思考。在《戰(zhàn)爭與和平》中,托爾斯泰把貴族分為兩類,一類是追名逐利、自私腐朽的宮廷顯貴,一類是比較接近人民的莊園貴族中的優(yōu)秀分子,比如安德烈和彼埃爾,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托爾斯泰自己的精神探索,前者犧牲在抗擊拿破侖的衛(wèi)國戰(zhàn)爭中,后者最終參加了十二月黨人的活動,走上同沙皇反動勢力作斗爭的道路。在《安娜·卡列尼娜》中,托爾斯泰通過女主人公追求個人自由幸福而最終成為犧牲品的悲劇,深刻揭示了造成這一悲劇的社會原因,憤怒地譴責了社會政治、法律、道德、宗教等方面的罪惡勢力。在成功塑造俄國古典文學中最富魅力的婦女形象安娜的同時,也深刻細致地塑造了冷酷自私的官僚典型卡列寧。到了《復活》,托爾斯泰對整個官僚世界的揭露就更加廣泛,更加深刻,更加尖銳。通過女主人公卡秋莎·瑪絲洛娃的悲慘遭遇和男主人公聶赫留朵夫為她上訴請愿的過程,托爾斯泰把整個上流社會的殘忍、冷酷、偽善、自私和卑劣都反映出來。列寧曾經(jīng)指出:托爾斯泰在他的晚期作品中“對現(xiàn)代一切國家制度、教會制度、社會制度和經(jīng)濟制度作了激烈的批判”。
就小說結構而言,《戰(zhàn)爭與和平》如同波瀾壯闊的海洋,規(guī)模龐大,人物眾多,精彩場景層出不窮,紛繁事件縱橫交錯,它以包爾康斯基、羅斯托夫、別素霍夫、庫拉根四個貴族家庭為重點,既寫了1812年的衛(wèi)國戰(zhàn)爭,也寫了和平時期的社會生活,成為一部反映俄國在偉大歷史轉(zhuǎn)變時期的命運并探索各種社會哲理問題的宏偉史詩?!栋材取た心崮取穭t明顯由兩條線索交錯前行,一個是列文的比較幸福的家庭生活,一個是安娜的導致悲慘結局的家庭生活。托爾斯泰在小說開頭寫了一句后來名揚世界的話:“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這話統(tǒng)領了整部小說。而在《復活》中,主要的線索只有一條,圍繞著女主人公瑪絲洛娃的遭遇和男主人公涅赫留朵夫的活動這個情節(jié)的主干,小說的細枝末節(jié)聯(lián)系到方方面面,描繪出當時社會的全貌。
就藝術特色而言,最令人震撼的是托爾斯泰對人物心理活動的深入分析和細致表現(xiàn),而這又不僅僅是對單個人物在靜止狀態(tài)下的心理分析,更多的是在人物的交往中,把他們的言行表情和心理活動融合在一起作生動的描繪,有時甚至深入到了潛意識的領域。在這方面,托爾斯泰簡直是無與倫比的。他自己曾總結道:“主要的,是內(nèi)在的、精神的運動。要加以表現(xiàn)的不是運動的結果,而是實際的運動過程?!蔽艺J為,托爾斯泰確實做到了惟妙惟肖地表現(xiàn)這些“運動過程”;我甚至認為,使托爾斯泰成為文學大師的主要原因也在于此。
讓我們一起來看《復活》中瑪絲洛娃在獄中與涅赫留朵夫見面的描寫。為了簡化行文,我們只看瑪絲洛娃的心理、言語和表情,并把它分成幾個階段來說。
第一階段,沒認出對方。她“驚訝而探問地定睛瞧著涅赫留朵夫”,“看出他是有錢人,就微微一笑”,并且把她那張笑臉“湊到鐵絲網(wǎng)上來”。她此時的微笑,是一個妓女對有錢人的獻媚,是一種習慣性的反應。第二階段,認出了對方。“他臉上的表情忽然間使她想起了他??墒撬幌嘈拧2贿^她臉上的笑容收斂了,她開始痛苦地皺起額頭。”接著,“瑪絲洛娃看見他激動的樣子,認出他來了……‘您像是……可是我認不清了,她叫道,眼睛沒有看著他。她那忽然漲紅的臉變得越發(fā)陰沉?!痹谶@些描寫中,我們可以看出初戀在瑪絲洛娃心中曾經(jīng)留下多么深刻的印象,當她認出他時,痛苦趕走了笑容,臉紅顯示出激動,陰沉隱含著怨恨。第三階段,恢復了平靜。此時由于副監(jiān)獄長的照顧,他們得以單獨見面,不必隔著鐵絲網(wǎng)了?!八戎p軟的步子一直走到涅赫留朵夫跟前站住,從眉毛底下看了他一眼……十分鎮(zhèn)靜……”她沒回答他的問話,“她那對斜睨的眼睛瞧著他,而又好像沒有瞧著他?!彼趧x那間就趕走了那些令她痛苦的回憶,想盡可能若無其事地面對他。第四階段,他問起了孩子。這又使她激動起來:“‘謝天謝地,他當時就死了,她簡短而氣憤地說,掉過眼睛去不看他。”但她很快又平靜下來,先說“何必再說這些呢。我什么都不記得,全忘光了。那件事早就了結了。”然后就“忽然看他一眼,微微一笑,那是一種令人不愉快的,可憐樣的媚笑。”這“媚笑”不僅使涅赫留朵夫“萬萬沒有料到”,也同樣使讀者感到驚訝。為了解釋這個“媚笑”,托爾斯泰在這里有一段精彩的內(nèi)心分析,說明涅赫留朵夫的出現(xiàn)如何逼得瑪絲洛娃“模模糊糊地想起一個充滿新奇美妙的感情和思想的世界……想起他的不可理解的殘忍,想起一長串的屈辱和苦難”;又如何因為“無力理解這些事”而“把這些回憶趕走”,忘掉那個她當年曾經(jīng)愛過的青年,而把眼前“這個裝束整齊、養(yǎng)尊處優(yōu)、胡子上灑著香水”的人當成與一般有錢人一樣的“老爺”。于是,她“也必須盡量利用他們來為自己謀利益”。第五階段,她就提出了要求:首先是為她請一個律師準備上訴,“不要舍不得花錢”;然后“她又像剛才那樣微笑了一下說:‘我想跟你要一點……錢,要是您樂意的話。不多……十個盧布就成,不必再多了。”可憐的瑪絲洛娃只要十個盧布,這說明她盡管已經(jīng)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可終究曾經(jīng)是當年那個善良純樸的卡秋莎。而涅赫留朵夫不僅非常樂意給她錢,更希望得到她的“寬恕”,但是這個所謂的“寬恕”,卻使瑪絲洛娃無法理解。第六階段,接著寫瑪絲洛娃對所謂“寬恕”的反應?!啊f的話真稀奇,她說,而且依他看來,似乎在鄙夷地冷笑……‘何必提那些老事,她干巴巴地說?!碑斈樟舳浞蜃詈笳f:“對我來說,您比姊妹還要親”的時候,她更加無法理解地說:“這話可真稀奇”,然后就“搖著頭,往鐵絲網(wǎng)的另一邊走去。”
試想,如果要把這一段拍成電影,那導演該如何細致入微地“說戲”,那演員又該如何把這些復雜的“內(nèi)心戲”通過表情、姿態(tài)、言語和動作表現(xiàn)出來呀!我想,不認真研讀一下《復活》恐怕是不行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