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 id="yyy80"></tr>
  • <sup id="yyy80"></sup>
  • <tfoot id="yyy80"><noscript id="yyy80"></noscript></tfoot>
  •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佛、羅漢和菩薩

    2009-08-12 04:57:56魏道儒
    百科知識 2009年15期
    關(guān)鍵詞:大乘文殊釋迦牟尼

    魏道儒

    每一種宗教都有獨特的信仰對象。一般說來,這些神靈既與基本教義相聯(lián)系,又長期受到信徒的頂禮膜拜。佛、羅漢和菩薩,構(gòu)成了中國佛教的信仰體系。在這些信仰對象身上,既有承襲印度佛教的因素,又有中國信眾新創(chuàng)造的內(nèi)容。

    佛信仰

    對佛的崇拜,經(jīng)過了從一佛到多佛的演變過程。自釋迦牟尼創(chuàng)教到大乘佛教興起的五六百年間,釋迦牟尼始終被認為是唯一現(xiàn)存的佛。這種信仰本質(zhì)上是與教主崇拜相聯(lián)系的一佛信仰。

    在部派佛教時期,產(chǎn)生了“過去七佛”的信仰?!捌叻稹笔侵概攀?、尸棄佛、毗舍婆佛、拘樓孫佛、拘那含佛、迦葉佛、釋迦牟尼佛。釋迦牟尼佛之前的6位佛都是古佛,并不是處于同一個時期,彼此相隔的時間非常久遠。每一位佛出現(xiàn)于世的時候,人們的壽命都很長,佛弟子都很多,佛法很興盛。比如,第一位毗婆尸佛是在過去九十一劫(用以表達極長時間的概念)出現(xiàn)的,當時人們的壽命是8萬歲,佛一次說法時就有弟子7萬人。七佛倡導的教義基本相同。有一個“七佛通戒偈”,表述了佛教最核心的思想:“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凈其意,是諸佛教?!庇捎谄叻鸩⒉皇峭瑫r存在,所以“七佛”信仰本質(zhì)上依然是一佛信仰。

    大乘佛教建立了多佛同時并存的新信仰體系。大乘認為,十方世界同時存在的佛數(shù)量,比恒河岸邊的沙粒還多,根本數(shù)不清。同時,一切眾生都有佛性,也就是都有成佛的可能性。佛教不同經(jīng)典和不同教派,所宣揚和供奉的主佛并不一致。中國佛教也崇拜多佛,比較流行的有阿彌陀佛、彌勒佛、藥師佛等。

    阿彌陀佛,也稱“無量壽佛”、“無量光佛”等,是西方極樂世界的教主。據(jù)《無量壽經(jīng)》等載,很久以前,有位名叫法藏(即后來阿彌陀佛)的比丘,發(fā)下拯救眾生的48個愿望,經(jīng)過歷劫修行,于西方建成凈土,號“阿彌陀”。西方凈土世界與現(xiàn)實世界(穢土)相對立,那里沒有任何痛苦,只有“妙樂”。眾生只要念誦阿彌陀佛的名號,死后就可以往生到凈土世界,獲得最終的解脫。

    “彌勒佛”是未來佛。根據(jù)《彌勒上生經(jīng)》、《彌勒下生經(jīng)》等記述,彌勒菩薩曾是釋迦佛的弟子,釋迦佛曾預(yù)言他將于大約57億6千萬年后,在華林園龍華樹下成佛,說法救度眾生。中國的彌勒信仰從三國兩晉時期就開始流傳,到唐代開始衰落?,F(xiàn)在寺院中袒胸露腹、箕踞而坐、笑口大開的彌勒佛形象,并不是唐代以前的形象,而是本自五代契此和尚。傳說契此常背一布袋,見人就乞物,裝入袋中,人稱“布襲和尚”。契此在圓寂時口誦偈言:“彌勒真彌勒,化身千百億。時時示世人,世人自不識”。后來人們就把他作為彌勒佛的化身。

    藥師佛金稱“藥師琉璃光如來”,又稱“大醫(yī)王佛”、“醫(yī)王薯逝”等。他是東方凈琉璃世界的教主。根據(jù)相關(guān)經(jīng)典記載,藥師佛在本行菩薩道時,曾經(jīng)發(fā)過十二大誓愿,要滿足眾生的一切愿望和祈求,拯救一切眾生脫離生死輪回達到解脫。據(jù)說,凡是沒有如愿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眾生,如果聽聞藥師琉璃光如來的名號,都能在臨終時得到8位大菩薩指示道路,順利往生東方凈琉璃世界。

    在佛教經(jīng)典中還常見有3位佛相搭配的組合,如“三佛身”、“三世佛”等。

    “三佛身”有多種不同說法,比較通行的是指“法身佛”、“報身佛”和“應(yīng)身佛”。“法身佛”是指佛法所成的佛身,這是佛法人格化之后產(chǎn)生的崇拜對像。法身的特點是無形無像,永恒存在。由于法身沒有能為人們的感官所把握的形像,所以,人們不能直接接觸佛的法身?!鞍嵘矸稹J侵附?jīng)過修行實踐,成就正果而獲得的佛果之身,其形像是相好莊嚴的,有不同于常人的外部特征。。應(yīng)身佛”是指為救度眾生而根據(jù)需要隨機應(yīng)化的佛身,在不同的場合,針對不同的眾生需要,應(yīng)身佛有不同的形像。

    “三世佛”,是過去、現(xiàn)在、未來“三世”佛的合稱,或三個世界佛的合稱。其一,“豎三世佛”,指過去、現(xiàn)在和未來的佛。過去佛有多種說法,在常見的寺院塑像中,過去佛是燃燈佛,現(xiàn)在佛是釋迦牟尼佛,未來佛是彌勒佛。其二,“橫三世佛”,指三個世界的佛。東方凈琉璃世界的藥師佛,娑婆世界的釋迦牟尼佛,西方極樂世界的阿彌陀佛。

    羅漢信仰

    在大乘佛教興起之前,佛只有釋迦牟尼一位,其他人修行的最高果位是羅漢,全稱“阿羅漢”。達到羅漢果位,就超脫了生死輪回。羅漢的職責,就是遵照佛祖的囑托,常住世間,推動佛法流傳,護佑眾生。所以,羅漢也成為信眾的崇拜對象。

    到大乘佛教時期,羅漢崇拜并沒有被廢除,也比較盛行。在中國佛教中,流行有“十六羅漢”、“十八羅漢”、“五百羅漢”等。我國南北各地許多寺院中都有羅漢堂,供奉羅漢的畫像或塑像。

    關(guān)于“十六羅漢”,最初見于玄奘所譯的《大阿羅漢難提密多羅所說法住記》,記述了十六羅漢的名字和住地?!笆肆_漢”是在十六羅漢之外又加上慶友和賓頭盧,也有的是加上迦葉和軍屠缽嘆。元代以后,十八羅漢就基本取代了十六羅漢,成為寺院中塑像的流行式樣。

    關(guān)于“五百羅漢”的來源,說法很多。一般指參加第一次佛經(jīng)結(jié)集的五百比丘,以大迦葉和阿難為上首。除了其中的佛十大弟子外,其余的羅漢都沒有名字。但是,在中國流傳的五百羅漢都有名號。這是宋代及其以后逐漸在民間增補完成的。

    菩薩信仰

    大乘佛教興起之后,修行者的主要樣板不是羅漢而是菩薩。菩薩全稱“菩提薩堙”,也意譯為“覺有情”、“大士”等。菩薩的修行,是以自度和度人為特點。在眾多大乘經(jīng)典中,所記載的菩薩也和佛一樣,多得數(shù)不清。而且,相同名字的菩薩,在不同經(jīng)典中的記載也頗有差異。一般說來,菩薩也和羅漢一樣,是佛的弟子,地位應(yīng)該在佛之下。但是,也有一些經(jīng)典把某些大菩薩與佛并列,更有一些經(jīng)典甚至把某些大菩薩塑造為佛的老師。由此可以發(fā)現(xiàn),大乘佛教中的菩薩崇拜,遠遠超過此前的羅漢崇拜。

    在我國佛教信仰中,菩薩崇拜是非常流行的,主要菩薩有4位,即觀音、文殊、普賢、地藏。他們都源自印度佛教經(jīng)典,又在我國的流傳中增加了新的信仰內(nèi)容。

    觀音,也稱“觀世音”,“光世音”、“觀自在”等。觀音菩薩在我國可以說是家喻戶曉。根據(jù)佛教的說法,菩薩的可視形象本來無所謂男女,人們看到的或男或女的菩薩形象稱為“應(yīng)化身”,是菩薩根據(jù)拯救世間眾生的需要而顯示出來的。觀音菩薩的形象在我國也經(jīng)歷了從男相轉(zhuǎn)變?yōu)榉悄蟹桥啵詈蠖ㄐ蜑榍f嚴、慈祥、美麗的女相的過程。觀音菩薩不僅能夠在世間眾生發(fā)聲、發(fā)意求救時立即前往拯救,而且能夠在看見世間眾生身受各種痛苦時就前往拯救。觀音化身很多,都是為解除蕓蕓眾生所遭遇的多種苦難而應(yīng)現(xiàn)的。

    文殊全稱“文殊師利”,是梵文音譯詞,意譯作“妙德”、“妙首”、“妙吉祥”等。記述文殊菩薩的經(jīng)典非常多,而且普遍給他以很高的地位?!镀兴_處胎經(jīng)》說文殊本來是佛,為了協(xié)助釋迦牟尼教化蕓蕓眾生,才變現(xiàn)為菩薩?!斗爬徑?jīng)》說文殊是眾佛之母?!度A嚴經(jīng)》認為文殊可以代佛立言,可以“宣如來旨”?!侗A經(jīng)》說文殊是釋迦牟尼佛的兒子。在我國佛教寺院的塑像中,文殊菩薩的形象是騎獅子,手持寶劍。

    普賢又意譯作“遍吉”等。大乘佛教各類經(jīng)典多把普賢描述為修行成佛的樣板,大乘經(jīng)典的總護法,與大日如來同體。根據(jù)《華嚴經(jīng)》的描述,普賢在修行解脫方面,在成就佛果方面,與三世諸佛都沒有任何差別。唐代以后,我國寺院中的普賢形象為騎六牙白象。普賢菩薩為護持佛法、從事修行和拯救眾生所發(fā)的十個愿望,稱為“普賢行愿”,在僧俗信徒中都很流行,并且為華嚴宗、凈土宗和密宗所重視。

    地藏菩薩曾被釋迦牟尼佛封為“幽明教主”,職責是拯救地獄中的眾生,讓他們都獲得解脫,往生極樂世界。地藏菩薩曾在佛面前立下誓愿:要采取各種靈活有效的辦法,讓地獄中的眾生都獲得解脫,到那時候自己再成佛。這就是地藏菩薩的大愿。以后隨著地藏菩薩信仰的流行,其大愿一般概括為;“眾生度盡,方證菩提(覺悟成佛);地獄未空,誓不成佛。”按照中國佛教的傳說,地藏菩薩降誕在新羅國王族,姓金,名喬覺,于唐玄宗時航海到九華山修道,圓寂后肉身不壞。

    在傳統(tǒng)佛教的經(jīng)典中,以上的4位大菩薩并沒有成為完整的一組信仰對象。在中國佛教傳說中,四大菩薩則相互聯(lián)系,各有分工:文殊代表大智、普賢代表大行、觀音代表大悲、地藏代表大愿。

    四大菩薩信仰也逐漸與四大名山聯(lián)系起來。其中,山西的五臺山是文殊顯靈說法的道場,四川的峨眉山是普賢的說法道場,安徽的九華山是地藏成道、說法的道場,浙江的普陀山是觀音的道場。四大名山原本都是風景秀麗之地,成為佛教名山和菩薩道場之后,不僅是游客觀光的旅游勝地,也逐漸成為信徒朝拜的宗教圣地。

    在中國佛教中,佛信仰也與菩薩信仰密切結(jié)合。這也表現(xiàn)在寺廟的造像組合中,常見的有“西方三圣”、“華嚴三圣”等。其中,西方三圣是教主阿彌陀佛,左脅侍觀音菩薩,右脅侍大勢至菩薩。華嚴三圣是教主盧舍那佛,左邊為文殊菩薩,右邊為普賢菩薩。

    責任編輯常汝先

    猜你喜歡
    大乘文殊釋迦牟尼
    蘇高新大乘有一個“幸福的煩惱”
    Transference of Things Remote:Constraints and Creativity in the English Translations of Jin Ping Mei
    翻譯界(2020年2期)2020-12-17 06:59:26
    大乘G60
    汽車觀察(2019年4期)2019-07-01 03:48:44
    文殊菩薩啟智圖
    寶藏(2019年2期)2019-03-20 05:20:44
    敦煌新樣文殊造像中的于闐國王像研究
    敦煌新樣文殊造像中的于闐國王像研究
    大乘山下,人大代表扶貧忙
    大乘佛教慈悲觀的內(nèi)在邏輯及其現(xiàn)代闡釋
    哲學評論(2018年1期)2018-09-14 02:34:44
    酒泉文殊山萬佛洞西夏四角天王圖像初探
    西夏學(2017年2期)2017-10-24 05:34:54
    釋迦牟尼葬禮再考察——兼析傳譯者及解讀者對涅槃經(jīng)的重構(gòu)
    敦煌學輯刊(2017年4期)2017-06-27 08:07:16
    宁南县| 凌海市| 石嘴山市| 阆中市| 丰城市| 社旗县| 淳化县| 平和县| 松桃| 通化市| 四会市| 邯郸市| 泰安市| 神木县| 隆尧县| 巴彦县| 监利县| 汶川县| 边坝县| 台中县| 黄骅市| 孙吴县| 图们市| 三门峡市| 师宗县| 合江县| 郁南县| 西峡县| 辽宁省| 浦北县| 广昌县| 南和县| 尖扎县| 旺苍县| 西畴县| 康定县| 广南县| 江源县| 牟定县| 云龙县| 临汾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