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聽了投資大鱷索羅斯在北大的演講,這位喜歡以哲學家自居的金融狙擊手花了半個小時解釋他最喜歡的反身性理論,他說人對世界的認知總是充滿了各種各樣的誤解,而同時我們的認知又在影響著這個世界。他想說的是,在這樣雙重的不確定性之下,金融體系是不平衡并且難以預測的。
哲學的話題總是容易令人舉一反三,索羅斯講的是金融體系,而作為聽者的我,卻想到了作為一個普通人對世界的感知,也會因為個人情況的不同而天差地別??芍^有人漏夜趕考場,有人辭官歸故里。在金融危機里,有巴菲特損失慘重,就有索羅斯大喜過望大賺10%。
買房也是一樣,別人的感受甚至整體經(jīng)濟的表現(xiàn),對于個人感知而言,或許都是外在因素,真正起決定作用的,還是自身?;驹硎?,你想買的卻不跌,別的地方房價再跌,跟你有什么關系?別人都失業(yè),你自己的工作很穩(wěn)定,那又有什么可擔心的?反之亦然。
大凡到異國的新移民,房子的問題都是一大困擾。租房總是沒有家的感覺,一動了買房的心思,就難免上超市去取各式各樣的免費報紙來做研究,各色地產(chǎn)經(jīng)紀在報紙上各抒己見,看多看空的辯論架勢,比起國內(nèi)的牛刀秋風們有過之而無不及。新移民的錢袋總不是那么豐滿,在房價漲的時候,就年復一年地后悔,要是去年買了多好,一樣的房子少交好幾萬呢!自打存了這個心思,總不甘心多交那好幾萬下手買房。等到房價跌的時候,又開始抓耳撓腮,心里糾結地想撓墻,到底了嗎?到底了嗎?
唱衰房市,是這些沒買房又想買房者的一大愛好。事實上,據(jù)我觀察,真正等到房價跌了,這些人也未必第一時間出手。正如地產(chǎn)經(jīng)紀忽悠的那樣,房價漲跌對于非投資者而言,并無太大的意義,更重要的是要看自身的承受能力——簡單地說,就是手頭有錢,就趕緊“買票上車”。
我的朋友阿福,就是在這種情況下“上的車”。他在城市東北角的城鄉(xiāng)結合部買了一幢房子,大概是二十年的還款期,首期35%,每個月供款是1000多加元。這幢房子雖然離市區(qū)較遠,但是上下兩層五間房子還帶一個車庫,除了他夫婦兒子三人之外,還足以安置得下他的父母。他還把其中一間房子租出,收到的租金足以支付一半的銀行供款。
從此阿福有了家,可是為了減輕負擔,家里住了好多來來去去、口音復雜的租客,吵鬧斗毆的事時有發(fā)生。而阿福原本的旅游愛好,也早已經(jīng)擱置許久,再未提起了。
其實,阿福已經(jīng)算是運氣好的了。另外一個從武漢來到加國七八年的工程師夫婦,已經(jīng)因為房子而焦頭爛額。本來丈夫在北電網(wǎng)絡工作,每個月扣稅后有凈收入4000余元,算是小康水平,但是他們前幾年對未來生活有很高預期,購買了比較好的房子,而且按揭做得很低,首期只付了5%,于是每個月要給銀行2000多元,加上養(yǎng)的車,每月供款也比較貴。本來日子就這樣過下去了,經(jīng)濟危機不期而至,北電網(wǎng)絡從世界上最好的公司變成一文不值,先生下了崗,那點積蓄根本支付不了多久的銀行還款。
最近一次見到他們,雖然還住在那間大屋里,卻是一面瘋狂地找工作,一面四處找朋友告貸,狼狽非常。
理財專家已經(jīng)總結出規(guī)律,大凡購買房子等變現(xiàn)能力差的不動產(chǎn),千萬要量力而為,首先,按揭比例不能夠低于10%,一般為15-20%為合適;其次,每月供款最好在月收入的20%左右,上限不能超過30%,這個規(guī)律在哪個國家基本都通用。經(jīng)濟條件不許可的人士,就沒有必要一定買房子了。畢竟,買房只是一件私人行為,與他人與未來與經(jīng)濟大勢都無太大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