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波
高中課程改革的帷幕已從廣東、山東、海南、寧夏等多個省區(qū)徐徐拉開,面對全新的教學理念、課程標準、嶄新的教材體系,課改區(qū)的高中歷史教師如何處理教材?本人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談新課改背景下對歷史教材的處理。
一、充分認識《歷史課程標準》與歷史教材的關系
課改前的教材與《教學大綱》從體例到內容基本一致,導致許多熟悉教材的老教師,基本不參考《教學大綱》,但《歷史課程標準》與教材的關系則發(fā)生了較大轉變。新教材是編者按照教育部頒發(fā)的《歷史課程標準》結合自己對課標的理解來編撰的,而不是完全對應課標的體系來編撰的,因此目前的四套教材從體例到內容都有很大的差別。在新課改背景下《歷史課程標準》的地位要遠遠高于教材,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我們一定要首先閱讀研究《歷史課程標準》,方可做好備課工作。課改前,我們對教材的性質定位為“教材是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習的資源”,而且在教學實踐中,絕大多數(shù)教師都把這種資源看做是“惟一的資源”。在這樣的教學觀念下,師生們都力求用足教材、學透教材,有的學生甚至可以做到背熟教材。課改后,我們對教材性質的理解發(fā)生了轉變,我們認為“教材是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習的資源和工具”。教材的“資源性”沒有改變,但我們必須強調的是,教材絕不是教學的惟一資源,而只是最重要的資源。此外,教材除了具有資源性,還具有“工具性”,它承擔著提供學生學習方法的功能和方便學生隨時查閱的功能等等。
二、充分認識和挖掘教材
“書讀百遍。其義自現(xiàn)”,多讀教材對我們學習歷史和反思歷史是非常有益的。教材為我們提供了依據(jù),我們首先要通讀教材,對表面的知識結構體系先有個大致的了解,再讀教材,加深對教材的理解和感悟,仔細琢磨教材中哪些該放手讓學生自學,哪些該由教師來講解,同時仔細領會教材、挖掘教材中的隱性知識,認識教材的巧妙之處。如《政治制度史》第54頁上講到“中國的歷史進程發(fā)生了重大轉變”,到底“變”在何處?教材未作交代,但教師必須交代清楚: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革命任務、社會性質都發(fā)生了變化。
三、轉變教學觀念,調整教師和學生的關系
新課改提出了新的教學觀念,其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教師角色的轉變,具體地說就是要由知識的傳授者變?yōu)閷W生學習的促進者,充分樹立起學生學習的主導地位。教師以學生學習促進者的身份去幫助學生解決問題、分析問題,形式上可以采取小組合作探究、上網自己搜尋資料、課下開展社會調查等,但在關鍵的難點問題上,教師應以引導者的身份做好重點講解,如此構建一種新型的師生關系。進行賞識教育,增強學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但同時也不要忽視懲戒教育,對學生的錯誤及時批評指正,但一定要注意方式和方法,以不傷害學生的身心健康為前提。
四、依據(jù)課標大膽取舍,整合教材
教師可以在課標的指導下自由地整合教材、選擇教法、積累資源、科學評價。教材的編寫者因為構建體系的緣故和知識的完整性,教材篇幅較長,處理難度較大。我們在教材中應大膽取舍,但我們的“舍”不是舍棄,而是作為次要內容來冷處理。對于教材完全可以打破其體系,來構建知識框架,來實現(xiàn)課標目標。如《政治制度史》第25課,課標要求“了解美蘇兩極對峙格局的形成,認識美蘇冷戰(zhàn)對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國際關系發(fā)展的影響”,在本課中教材還涉及了“冷戰(zhàn)”中的“熱戰(zhàn)”,這里可以讓學生圍繞我提出的問題“熱戰(zhàn)的表現(xiàn)和影響”來冷處理教材。對于教材的一、二目內容,可以進行整合形成一個問題:冷戰(zhàn)的興起原因、表現(xiàn)以及對二戰(zhàn)后國際關系發(fā)展的影響。這樣讓學生一目了然,線索清晰明了,易于掌握。
五、注重教學過程與方法
學習歷史是一個從感知歷史到不斷積累歷史知識,進而不斷加深對歷史和現(xiàn)實的理解過程,同時也是主動參與和學會學習的過程。
掌握學習歷史的基本方法,學習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和方法,努力做到論從史出,史論結合;注重探究學習,善于從不同的角度發(fā)現(xiàn)問題,積極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養(yǎng)成獨立思考的學習習慣,能對所學內容進行較為全面的比較、概括和闡釋;學會同他人,尤其是具有不同見解的人合作學習和交流。
學習歷史重在過程管理與歷史學習方法的培養(yǎng),讓學生在參與學習的過程中體會到學習的樂趣、成功的喜悅,從中培養(yǎng)歷史學習的方法,使學習能力不斷提高,一切盡在有意無意之中。
六、滲透情感教育,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
通過歷史學習,了解中國國情,熱愛和繼承中華民族的優(yōu)秀文化傳統(tǒng),弘揚民族精神,激發(fā)對祖國歷史與文化的自豪感,逐步形成對國家、民族的歷史使命感,培養(yǎng)愛國主義情感,樹立為祖國現(xiàn)代化建設、人類和平與進步事業(yè)做貢獻的人生理想。
加深對歷史上以人為本、善待生命、關注人類命運的人文主義精神的理解,培養(yǎng)健康的審美情趣,努力追求真善美的人生境界,確立積極進取的人生態(tài)度,塑造健全的人格,培養(yǎng)堅強的意志和團結合作的精神,增強經受挫折,適應生存環(huán)境的能力,進一步樹立崇尚科學精神,堅定求真、求實和創(chuàng)新的科學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