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強
我認為學生怕寫作文,“無話可說”的關鍵在于教師沒有傳授給學生一整套行之有效的選材方法。那么采取怎樣的方法來激勵學生的寫作興趣呢?以下是作者的幾點看法。
一、觀察生活,力求寫實
不少學生的作文脫離實際,生搬硬套,無病呻吟,詞不達意,像擠牙膏似的想一句寫一句,東拼西湊。如何改變這種現(xiàn)象呢?我們先來看魯迅先生的《藤野先生》一段中的描寫:“清國留學生的速成班,頭頂上盤著大辮子,頂?shù)脤W生制帽的頂上高高聳起,形成一座富士山。也有解散辮子盤得平的,除下帽來,油光可鑒,宛如小姑娘的發(fā)髻一般,還要將脖子扭幾扭,實在標致極了?!弊髡哂冒酌璧氖址▽⑶鍑魧W生的丑態(tài)栩栩如生地展現(xiàn)在讀者的眼前。魯迅為什么能把清國留學生的精心打扮的丑態(tài)寫活了呢?這是因為作者能深入生活、觀察生活,通過細致入微的觀察、感受和思考,才把這一形象寫活了。所以,在作文教學中,我們應該鼓勵和指導學生運用回憶的方式從過去自己的所見所聞所做中選取真實的材料來寫,寫真人真事,抒真情實感。告訴學生不要胡亂杜撰,必須尋到源頭,方有清甜的水喝。
二、積累材料,運用遷移
現(xiàn)在有不少學生在“題海戰(zhàn)術”中苦戰(zhàn)奮斗以提高分數(shù),“重理輕文”的現(xiàn)象較為嚴重,以致于有一些學生“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理科書”,平時很少課外閱讀,或者是閱讀面非常窄,缺乏寫作材料,對老師安排的作文望而生畏。要讓學生作文時有話可說,有物可寫,有情可抒,必須注意積累寫作材料,提倡多閱讀文章。要加強材料方面的積累,材料是文章的血肉。許多學生由于平時不注意積累素材,每到作文時就去搜腸刮肚,或者胡編或者抄襲。解決這一問題的方法是積累素材。平時有條件的可帶著攝像機、錄音機、深入觀察生活、積極參與生活,并以寫生、寫日記、寫觀察筆記等形式,及時記錄家庭生活、校園生活、社會生活中的見聞。記錄時注意抓住細節(jié),把握人、事、物、景的特征。這樣,寫出的文章就有血有肉。杜甫說:“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破萬卷是說書讀得要多,知識才厚實,才能博古通今,寫起文章來才能左右逢源,才能如有神助。但僅僅靠多讀是不夠的,“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韓愈說:“學以為耕,文以為獲”。
這是說閱讀是寫作的先導、基礎,沒有讀破萬卷書的辛勤“耕耘”,就沒有下筆如泉涌的愉悅“收獲”。因此,要求學生對所讀之書進行熟讀精思,融會貫通,積累材料讓它才能成為自己寫作的源頭活水。讓學生學會遷移,并運用到作文中去。最后作文時,吾意所欲言,無不隨意所欲,內容應筆而生,如泉之涌,滔滔不竭。
三、提倡摹寫,培養(yǎng)文風
模仿是人類學習,掌握技能的重要方法之一。模仿的特點在于針對性強,有法可循,即降低了學習的難度,又收到了明顯的效果。對于初學寫作的學生來講,我們應積極提倡模仿和借鑒范文,培養(yǎng)好文風。即使剛模仿時比較機械,也應加以肯定。吳增祺說:“文章之體,往往古有是作,而后人則仿而為之,雖通人不以為病?!边@是指文章體式上要加以模仿學習。歷史上許多文學家也曾經(jīng)模仿古人寫作,成為一代風范。如王勃的名句“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就是從庾信“落花與芝蓋齊飛,楊柳共春旗一色”脫化而來的。再如左丘明的《左傳》善于用語言、動作表現(xiàn)人物性格,這些手法被后世的散文家、小說家、戲劇家所模仿。模仿是創(chuàng)新的一步,但不能一味地模仿,開始求“與古人合”,其后必須求“與古人離”,所以我們表現(xiàn)強調模仿時還要加以創(chuàng)新,培養(yǎng)好文風。
四、多寫片段,多記日記
一般來說,學生課外時間有限,過分要求寫整篇文章,會讓他們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因此,中學生平時可以進行多練筆多記日記。茅盾說:“應當時時刻刻身邊有一支鉛筆和一本草稿本,把你所見所聞所為所感隨時記下來?!碧热粑覀冎袑W生平時能按照這樣去做,平時多記日記,多寫片段,哪怕是三五句話,讓自己的感情淋漓盡致地表達出來,不僅可以得到一種精神享受和樂趣,而且可以大大提高寫作水平。為此,在平時作文教學中,我強調每位學生每天至少練筆一次,大至對時政國事的抨擊,小至遣詞造句,不一而足。學生經(jīng)過了一段時間的練習,筆頭熟了,素材也豐富了,有些內容還可以運用到作文中去,從而減輕了寫作的難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