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亞東
摘 要: 在應用語言學特別是二語習得的研究領域,有一種結論利用對比分析(CA)和對比修辭(CR),認為母語對二語寫作的負面影響要大于正面影響,母語思維會影響到二語學習者的寫作語篇的組織方式(Kaplan),所以學習二語寫作應該盡量克服母語的影響。本文對二語寫作中母語負遷移現(xiàn)象進行了研究,并就教學中如何改善此狀況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 母語遷移 二語寫作 負面影響 對策
一、理論基礎
遷移(transfer)是一種學習對另一種學習的影響,指在一種情境中獲得的技能、知識或態(tài)度對另一種情境中技能、知識或態(tài)度的獲得形成的影響。根據(jù)遷移性質(zhì)可以分為正遷移和負遷移。正遷移是指一種學習對另一種學習產(chǎn)生積極的促進作用;負遷移是指兩種學習之間相互干擾、阻礙,產(chǎn)生消極作用;包括外語使用中出現(xiàn)的錯誤、使用不足、過度使用等。
遷移反映在寫作上就形成了英漢語篇思維模式差異,差異根源于西方人和東方人具有兩種不同的思維傾向。英語語篇的組織和發(fā)展呈直線型,一個英語段落通常以一個主題句開頭,直截了當?shù)攸c明這一段落的中心思想,然后在以后各句中分析發(fā)展這一中心思想。在展開中心思想的過程中,段落中的每一個句子順其自然地從前面一個句子中產(chǎn)生出來,使段落的意思呈直線順序發(fā)展,通過一步步填充,主題內(nèi)容逐步豐滿起來。而漢語的語篇發(fā)展呈螺旋型,語篇的主題往往不是通過直截了當?shù)姆绞剑遣捎糜鼗氐姆绞絹砑右躁U述(Kaplan)。
二、二語寫作中母語的負遷移
總的來說,母語的負遷移在寫作中主要表現(xiàn)在詞匯、語法兩個方面。
(一)詞匯方面
首先是詞匯方面,由于東方、西方民族的歷史和文化背景差異,造就了不同的思維傾向。詞匯作為人們語言交流的基本單位,蘊涵著豐富的文化意義,其差異性可想而知。即使是最基本的概念意義,也未必完全一致。如表示親屬關系的詞匯在兩種語言中就有較大差異。另外,即使概念意義相同,其內(nèi)涵、聯(lián)想意義也可能有差別。例如:狗在漢語中通常是指人的反面形象,而英語中dog并無貶義。
在中國學生的英語寫作中,由于不了解英漢詞匯的差異,常常按要表達的漢語詞匯的概念意義在英語中找一個相當?shù)脑~匯,由此造成的措辭不當和錯誤是屢見不鮮。例如,漢語中“懷疑”一詞,既可表示(1)“疑惑,不很相信”,如:“他的話很讓人懷疑?!庇挚杀硎荆?)“猜測”,即“認為……有可能”,如:“我懷疑他離開了北京?!倍⒄Z中這兩個意思則分別由“doubt”“suspect”兩個詞匯來表達。于是由于受母語的影響,中國學生在寫作中經(jīng)常混淆這兩個詞的用法。如:
Its raining hard.I suspect whether it will be fine tomorrow.
雨下得很大,我懷疑明天會不會放晴。
I doubted him to be the spy.
我懷疑他就是那個間謀。
對于這類錯誤,我們要提醒學生在英語學習中,除了對英語詞匯作必要的近義詞辨析之外,還應注意在學習英語詞匯時,不能僅僅按照詞匯表或英漢字典中給出的漢語意義來理解,而應理解其英語釋義,并在語境中識記。另外,學習英語詞匯時,不僅要學習詞匯的最基本的概念意義,還有必要了解其所包含的文化意義,不能想當然地從母語文化去理解。“dragon”一詞在英語文化中的形象是一種長尾、雙翼、會噴火的怪物,是憤怒、敵意的象征,與中國文化中的“龍”大相徑庭。在給中國的“龍”寫一段定義的作業(yè)中,多數(shù)學生直接使用“dragon”一詞,而未加上“Chinese”一詞進行修飾。對英漢語詞匯方面的差異可能導致的措辭不當或錯誤,我們可以引導學生在學習英語詞匯過程中,有意識地將英漢語中差異較大的詞匯進行對比,提高難點詞匯在英語語境中的復現(xiàn)率,并在平時寫作時積極使用,以期消除母語的負面影響。
(二)語法差異
除了詞匯差異可能導致的母語負遷移之外,語法上的差異也會導致母語負遷移,這在中國學生的英語寫作中的表現(xiàn)也較為突出。語法,簡言之就是組詞造句的規(guī)則。英漢語兩種語言形式的不同的歷史、地理、文化背景決定了二者在組詞造句上除有某些相似點之外,更多地表現(xiàn)出差異性,其中相當一部分會導致母語負遷移。主要有以下幾個大方面:
漢語沒有嚴格意義上的形態(tài)變化,它主要通過詞序及虛詞變化來表達語法關系。而現(xiàn)代英語由古英語發(fā)展而來,保留著綜合語的某些特征,相對于漢語而言,次序較靈活,形態(tài)變化較多。這對于中國學生來說是一難點。由于受母語影響,他們常會忘記形態(tài)變化。例如英語名詞的復數(shù)形式,雖然是絕大多數(shù)學生剛開始接觸英語時便已學過的知識,但在實際寫作中,他們還是經(jīng)常忘記給復數(shù)名詞變形。而一些作可數(shù)名詞和不可數(shù)名詞時意義不同的名詞在學生的作文中則常被用錯。另外,英語講究主謂人稱、數(shù)、時態(tài)等方面的一致,謂語動詞的形式變化頗多。而漢語則不管主謂的人稱和句子的時態(tài)如何,謂語動詞都無任何形態(tài)變化。學生作文中主謂不一致、時態(tài)錯誤等多由此引起。此外,英語和漢語一樣,也運用虛詞來表達語法關系,具有分析語的特點。所不同的是,英漢語虛詞各具特色,它們不僅種類不同,用法也不同。英語虛詞包括冠詞、介詞、助動詞、連詞等,漢語虛詞包括介詞、助詞和連詞等。其中英語冠詞的使用對于中國學生來說就是難點之一。漢語詞類中無冠詞,英語冠詞的概念在漢語中是通過數(shù)詞加量詞或指示代詞加量詞來表達的,a/the book在漢語中表達為“一/這本書”。在實際寫作中,中國學生常常用錯或漏用英語冠詞。
英語較常用物稱表達法,尤見于書面語中,以使敘述顯得客觀、公正,結構趨于嚴密、緊湊,語氣較為委婉、間接。漢語則較注重主體思維,往往從自我出發(fā)敘述客觀事物或傾向于描述人及其行為或狀態(tài),因而常用人稱表達法。英漢語的這一差異主要表現(xiàn)在如何使用主語和動詞上,英語可用人稱主語也可用非人稱主語,但后者更常用,重在描述“什么事發(fā)生在什么人身上”,而漢語則較常用人稱主語表達,注重“什么人怎么樣了”。英語中常見非人稱主語和表示人或社會團體的動作和行為的動詞謂語連用,而漢語中此類動詞一般只能跟人稱主語搭配。如:
He lived alone for a long time that joke slipped away from him.
他獨自生活了很長時間,都不會開玩笑了。
例句中英語非人稱主語joke和表示人或社會團體的動作和行為的動詞slipped away連用,這種表達法應用到漢語中則行不通,我們不能說“幽默溜走了”。了解這點差別,對英語寫作有借鑒意義,學生可以寫出更地道的英語。
英語傾向于多用名詞,因而敘述呈靜態(tài),而漢語則多用動詞,其敘述顯動態(tài)。如:
He is a good singer and a good dancer.
他能歌善舞。
例句中英語全用名詞,而漢語則須用動詞。英語的名詞化特點使習慣于用動詞的中國學生頗不適應。在他們的英語作文中,往往是動詞連篇。所以在學習英語時,學生若能注意到英漢語的這一差異,在寫作時有意識地在動態(tài)與靜態(tài)之間轉(zhuǎn)換,寫出的作文會更符合英語習慣。
三、結語
二語習得者在學習外語時不可能完全脫離母語,二語寫作過程中的母語思維同樣也不可避免。在寫作過程中刻意避免使用母語思維是不合理的,也不符合二語習得的實際情況。在寫作教學中,母語思維是不容忽視的學習基礎,也是一種可以開發(fā)的背景資源。在寫作前階段母語思維要有利于構思安排;在修改階段要有利于語篇記憶;而在文本輸出階段要盡量養(yǎng)成二語思維習慣,避免母語中習慣表達、句法篇章對英語寫作的支配,從而使學生的二語寫作更加符合英語表達的習慣。當然僅僅依靠避免母語思維是不夠的,還需要平時多了解英美文化知識,增加英語表達方面的積累,并且對英漢兩種語言在詞句、篇章方面的差異有基本了解,久而久之,學生便能達到英漢思維的靈活轉(zhuǎn)換。
參考文獻:
[1]溫穗君.二語寫作中母語遷移的分析[A].宿州教育學院學報,2008,第11卷,(2).
[2]牟維靜.母語思維在二語寫作過程中的介入.河南科技大學學報,2007,第25卷,(3).
[3]王蕾.二語寫作焦慮與母語寫作能力的相關分析研究[A].甘肅高師學報,2008,第13,(3).
項目編號:2007sk117 課題名稱:二語(ESL)語篇構建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