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清華 高 陽 高九思
摘要詳細地描述了危害國槐的楊干透翅蛾的形態(tài)特征和主要寄主等基礎知識,在此基礎上重點介紹了楊干透翅蛾對城市綠化樹種國槐的危害情況、發(fā)生規(guī)律、生活習性和綜合防治技術。
關鍵詞國槐;楊干透翅蛾;危害;發(fā)生規(guī)律;綜合防治
中圖分類號S763.42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 1007-5739(2009)07-0124-02
國槐是許多城市的綠化樹種,由于其清香飄逸,材質細膩、堅硬、有彈性、紋理直、易加工、耐腐蝕,花蕾可作染料,果肉能入藥,種子可作飼料等,又是防風固沙、用材及經濟林兼用的樹種,是城鄉(xiāng)良好的遮蔭樹和行道樹種。近年來,國槐不同程度的受到楊干透翅蛾的危害,且有愈來愈重的發(fā)展趨勢。
1形態(tài)特征
楊干透翅蛾((Sesia siningensis(Hsu),異名Sphecia sinin-gensis Hsu))在昆蟲的分類地位中屬昆蟲綱(Insecta)鱗翅目(Lepidoptera)巢蛾總科(Yponomeutoidea)透翅蛾科(Sesiidae)。成蟲前翅狹長,后翅扇形,均比白楊透翅蛾的寬大;前、后翅均透明,緣毛深褐色。腹部具5條黃褐相間的環(huán)帶。雌蛾體長25~30mm,翅展45~55mm。觸角棍棒狀,端部尖而稍彎向后方,腹部肥大,末端尖而向下彎曲,產卵器淡黃,稍伸出,雄蛾體長20~25mm,翅展40~45mm。觸角櫛齒狀,較平直,腹部瘦小,末端長有1束密集的褐色毛叢。卵長圓形,褐色,長徑1.2~1.4mm,短徑0.6~0.8mm。表面光滑,無光澤。幼蟲體圓筒形。初孵幼蟲頭黑色,體灰白色;老熟幼蟲頭深紫色,體黃白色。體長40~45mm,體表具稀疏黃褐色細毛。趾鉤單序二橫帶式,臀足退化,僅有中列式趾鉤,臀板后方具1個深褐色細刺。蛹褐色,紡錘形,長25~35mm,每節(jié)后緣有細刺2排,尾部具粗壯的臀刺10根。
2寄主植物
據筆者調查和查閱資料,初步明確了楊干透翅蛾主要危害楊屬、柳屬和槐屬木本植物,其寄主有楊柳科(Salicaceae)楊屬(Populus)的小葉楊(Populus simonii Carr)、青楊(Populus cathayana Rehd)、新疆楊(Populus alba Linn.var.pyramdalis Bunge)、河北楊(Populus hopeiensis Hu et Chow)、歐美楊(Populuseuram-ericana Guariento)、合作楊(Populus xiaozhuanicacv.Opera)、箭桿楊(Populus nigra var.thevestina. Afghanica)、闊葉楊(Salix matsudana Koidz.Var.Tortuosa(Vilm.)Rehd.);楊柳科(Salicaceae)柳屬(Sa-lix)的龍爪柳(Salix matsudana cv.Tortusa)、中華柳(Salix catha-yana Diels)、金絲垂柳(Salix xaureo-pendula)、垂柳(Salix ba-bylonica L.)、饅頭柳(Salix matsudana cv.Umbraculifera Rehd)、金絲柳(Salix alba var.Tristis)、黃金柳(Salix alba var.Tristis);蝶形花科(Fabaceae)苦參屬/槐屬(Sophora)的國槐(Sophora japonica Linn)、龍爪槐(Sophora japonica f.pendula)等植物。
3發(fā)生危害情況
據調查,楊干透翅蛾對國槐的危害很普遍,在豫西地區(qū)各栽植區(qū)和城市綠化帶的國槐均有不同程度的受害,在一般情況下,城市發(fā)生危害重于鄉(xiāng)村,連片種植的發(fā)生危害重于零星種植,具體危害情況見表1。
4危害癥狀
楊干透翅蛾是近年來國槐的重要蛀干害蟲之一。以幼蟲蛀害樹干和老枝,7年以上的干齡或枝齡的枝干受害較重,樹干基部、中部直至上部樹干分叉處均可受害,多在樹干基部留下孔狀洞穴。嚴重危害時,干基部皮層翹裂,樹干木質部直至髓心都被蛀空,致使整個樹木枯死或從基部極易風倒、風折,降低了槐樹的使用價值和防護性能,給大面積防護林及四旁綠化造成了嚴重危害。
5發(fā)生規(guī)律及生活習性
5.1發(fā)生規(guī)律
在豫西地區(qū)3年發(fā)生1代,當年孵化的幼蟲蛀入樹干后,多潛伏皮下或在木質部蟲道內越冬,翌年春季4月初活動危害,至10月上旬停止取食,第2次越冬。老齡幼蟲越冬后,第3年春季3月下旬再行危害。7月下旬幼蟲老熟化蛹,8月中旬成蟲出現,8月底至9月初為羽化盛期。9月中旬羽化結束。新一代幼蟲8月底孵化蛀入樹干危害,9月中旬為孵化盛期,9月下旬至10月上旬進入越冬。幼蟲入侵后在樹干內經過2個冬季,危害時間長達22個月。
5.2生活習性
成蟲羽化多集中于9~10時,占羽化量的46%。羽化時蛹體頭部作圓形蠕動,頂破羽化孔外的樹皮,借蛹體細刺與羽化孔璧相抵緩慢旋出,待蛹體露出約1/2時,成蟲破殼爬出,蛹殼留在羽化孔上。成蟲出殼后即爬向樹干陽面,稍停息,排出體內黃色粘液,隨之伸展雙翅,于爬行中顫動起飛。成蟲羽化后多在樹冠活動,飛翔力強。成蟲交尾多集中于羽化當天18∶30~19∶30,交尾前,雌蛾產卵器伸出體外2~3mm,不停地搖擺,招誘雄蛾。交尾時間長達12h左右,雌蛾交尾后,于次日中午開始產卵,持續(xù)2~3d,卵單粒或成團產于大樹基部開裂的樹皮深處,產卵量311~791粒,平均509粒。雌蟲壽命最長6d,最短3.5d,平均4.3d;雄蟲壽命最長3.5d,最短2d,平均3.1d。雌、雄性比為1∶1.32。卵期9~17d,平均12.3d。孵化率79.5%~100.0%,平均86.3%。幼蟲孵出后多于卵殼附近爬行,選擇適宜場所后,開始蛀食樹皮。蛀孔多位于樹皮裂紋的幼嫩組織上。初孵幼蟲以當日入侵者較多,部分有爬行至次日方才入侵,入侵率占孵化總數的23.1%,其余多在第2天死亡。老熟幼蟲化蛹前3~4d停食,于蟲道頂端下方開鑿羽化孔,吐絲粘結木屑,做1個圓筒形蛹室,化蛹其中。蛹期18~25d,平均21.2d,化蛹率84.6%。
5.3傳播途徑
該蟲除成蟲自身可作短距離飛行擴散外,主要靠攜帶有幼蟲和蛹的苗木及木材調運,也可附著于交通工具、貨物上作遠距離傳播。
6綜合防治技術
6.1嚴格進行檢疫,禁止有蟲苗木及木材運出疫區(qū)或疫情發(fā)生區(qū)
根據樹木干枯、開裂、木質腐損及有黑色蟲糞的成串排泄物所顯示外露特征,初步可確定該蟲的危害;或觀察樹皮外是否有橢圓形蛀孔,孔外一側有侵蛀甚淺的寬大蛀廊;樹干上是否有1/3~1/2的蛹殼留在羽化孔外,并用小刀撬開皮層,檢查在木質部表層是否有不規(guī)則的蛀痕、蛀屑及兩端截齊的小木質纖條、幼蟲、蛹態(tài);或檢查邊材是否有“L”形上行蛀道,運載工具是否殘留有幼蟲、蛹及排泄物、被害狀等。原木(含鋸材)采用溴甲烷或磷化鋁薰蒸處理,用藥量分別為20~30g/m3或12~15g/m3,薰蒸時間分別為12h或72h,或將原木浸泡水中30d以上。
6.2密切注意楊干透翅蛾的發(fā)生動態(tài),及時人工捕捉成蟲
楊干透翅蛾成蟲羽化多集中在樹干上,而且以靜止狀態(tài)或緩慢爬行。因此,可趁此時進行人工捕捉,把成蟲消滅在產卵前。
6.3樹干基部埋土,阻止楊干透翅蛾成蟲羽化出孔
7月下旬至8月上旬,用土把樹干基部30cm以下部位埋起來,以阻止成蟲羽化出孔,使之窒息于土中。
6.4利用性信息素誘殺雄蛾
利用楊干透翅蛾性信息素順3—順13碳二烯醇800~1 600μg劑量引誘劑1枚,于成蟲發(fā)生期,放置在三角形誘捕器內,懸掛樹干2.5~3.5m處進行誘殺,可使蟲口明顯減退。
6.5利用頻振式殺蟲燈誘殺
有條件的采用頻振式殺蟲燈誘滅成蟲。
6.6化學防治
樹干噴灑50%殺螟松乳油20~30倍液,毒殺初孵幼蟲。幼蟲期用樹干注射機注射40%氧化樂果或80%敵敵畏原液。方法:在樹干離地面30cm以下處打向下斜口,用注射器往斜口內注射氧化樂果原液,注藥后用泥封口。若沒有樹干注射機,也可以用鐵絲清理蟲孔后用針管往蟲孔內注射40%氧化樂果或80%敵敵畏原液,然后用紅膠泥封口,防治效果也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