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網融合還要等多久?
三網融合,是指歸屬工信部的電信網、互聯網和隸屬廣電總局的廣播電視網間的互聯互通,業(yè)務運用上互相滲透和交叉,有利于網絡資源實現最大程度的共享。
1998年,三網融合的概念首次在國內被提出,之后連續(xù)被列入國家“九五”、“十五”、“十一五”計劃。在今年的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上,溫家寶總理更是在惜字如金的政府工作報告中重申“要支持和推進三網融合”。即使如此,三網融合至今仍是“只聞樓梯響,不見人下來”。
三網融合乃大勢所趨,可我們的融合之道又在哪里?
經驗證明,任何舊規(guī)則被打破都會對一些既得利益者造成影響,但是總會有適合的角度和辦法做到盡量公平。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制度經濟學家諾思說過:“對經濟因素起決定作用的是制度因素,而不是技術因素?!比W融合之難不在技術上,體制層面的困難也已解決,現在是到了規(guī)劃三網融合大計的時候了。
無線城市的中國式突圍
無線城市并非新鮮概念。從第一次在2002年由美國費城提出至今,七年已矣。由于看上去太美,這七年,“無線城市”熱潮一直未見消退。目前,全球范圍內的無線城市有四種商業(yè)模式。在各自優(yōu)勢之外,卻也都面臨著其自身無法克服的難題。租金模式相對于固網接入,無法體現其明顯優(yōu)勢;廣告模式下,其收入仍然無法長期支持其網絡運行;開放共享的“FON”模式全民建網,踢走運營商,似乎“世界大同”無限美好,卻有導致“無政府主義”之虞;而政府買單模式也非完美之策,輸血之后,如何造血成為難題。
對此,闞凱力提出“政府主導,全民共建”是適合我國無線城市發(fā)展的模式,所謂政府主導就是由政府投資建設并運行政府專網,在此基礎上成立“無線公社”,覆蓋市區(qū)街道、公共場所等各個場所。單位可以入“社”,個人也可以入“社”。
IT預防流感
“移動健康(mHealth)”主要指,由移動設備支持的醫(yī)療和公共健康措施,這些設備包括手機、掌上電腦(PDA)和其他無線設備,尤其適用于缺乏電腦上網條件的地方。與此相關的方案使衛(wèi)生官員無論身處何地、無論能否使用傳統(tǒng)信息來源,都能夠快速收集和評估數據,允許即時利用移動設備對健康危機做出反應。用戶可以創(chuàng)建表格,查看記錄,并與他人分享數據。
如果感覺身體不適,懷疑自己感染了豬流感,你首先問的是誰?親人、朋友、同事,還是專業(yè)醫(yī)師?不,首選答案可能是Google。
在線醫(yī)療實際上早已被各大IT巨頭,比如谷歌、微軟和IBM這樣的公司盯上,小公司空間已經非常有限。但移動健康領域還有不少空間。由DataDyne推出、聯合國基金會和沃達豐基金會贊助的EpiSurveyor系統(tǒng),自2007年起就運用移動技術,對發(fā)展國家的疾病進行跟蹤和控制。
網絡B2C零盈利?
“客觀地講,目前在B2C領域,單純依靠互聯網作為媒介的B2C公司,基本上沒有盈利的?!饼埻鼗庸究偨浝硖K義對《當代經理人》表示,“很多B2C公司的盈利是通過多途徑來支撐整個公司發(fā)展的?!弊鳛楦叨司W上服裝品牌的瑪薩瑪索的總經理孫弘向《當代經理人》做了進一步分析,“對于盈利性,有一個方面是非常重要的,那就是網購公司的產品是自有產品還是運營別人的產品。自有產品由于省卻了很多中間成本,因此毛利點掌握比較靈活,毛利率也很高,而運營非自有產品的毛利率往往會很低,很難賺到錢。”
作為中國網絡B2C的先行者,當當網已經度過了10個年頭,經歷了中國電子商務的起步和孕育、高潮和低谷,如今已經成為中文B2C的老大。然而即便是這位大佬,也只是在2008年跨過盈虧平衡點,用李國慶的話說,“希望實現規(guī)模盈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