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兆云
為扎實有效地推動教師績效工資的實施,教育部于2008年12月31日發(fā)布了《關于做好義務教育學校教師績效考核工作的指導意見》,就實施范圍和時間、工資總量和水平核定、工資分配等問題給出了相關政策。此后部分省市也將陸續(xù)出臺實施細則,以便更加具體地指導學校實施績效工資。
在績效工資的實施過程中,教職員工的績效考評、優(yōu)劣甄別必須由學校做出,為此,各義務教育學校,一不能等,二不能靠,要行動起來,做好教師績效考評的相關工作。
一、必須建立一套科學的評價指標體系
“科學”的評價指標體系,有兩方面要求,一是評價的公平公正性,二是評價的全面性。
學校工作按性質可分為管理崗、教師崗、服務崗三大類。實施績效工資要求學校評價是全方位的。學校在建立評價指標體系的時候,要建立全方位評價指標體系,要在廣泛征求意見的基礎上,對管理崗、教師崗、服務崗建立起系統(tǒng)的評價指標體系。評價全面,才能避免管理崗拿上限、服務崗拿下限或拿平均數(shù)的那種模糊分配方法,才能使分配真正起到激勵與約束的作用,避免因分配的不合理造成崗位之間的矛盾,最大限度地維護教師的心理平衡,創(chuàng)造學校和諧共贏的工作局面。
學校的三種崗位,工作內容各不相同,績效考評應該充分考慮不同崗位的工作內容和特點,管理崗位應側重于目標達成、部門協(xié)調、服務質量、創(chuàng)造性工作;教師崗位著眼于教師備課、上課、作業(yè)批改、輔導、檢測、教研、科研及教學質量;服務崗位應考核完成崗位職責、服務教學、服務育人等情況。
不同崗位的績效考核不但要有一級指標、二級指標,還要有評分細則。有細則,進行評價時才有依據(jù),有統(tǒng)一的尺度,這樣的考評結果,才能達到總體上的公平公正。
二、必須建立起一套有效的評估運行機制
績效考核應采取多元的評價方法。對一線教師的評價,要有以校長或主管校長為核心的管理層評價、學科組組長牽頭的教師互評、教師自評、學生評價,甚至特殊情況下還可征求家長和社會意見。以上這些評價的參與者,持不同的評價表格,對不同學科教師的履行崗位職責情況進行評價。管理層評價覆蓋面寬,學期初評價就隨之進行;教師的互評側重在評價課堂教學、工作態(tài)度和教學業(yè)務水平與能力,可在教學過程中進行;學生評價側重在教學水平、效果和教師職業(yè)道德方面,一般可放在學期末進行。
對管理崗、服務崗的人員的考評,校級評價要貫穿其工作的全過程,只有貫穿全過程,才能體現(xiàn)對這兩類崗位人員的過程管理,而互評、自評、服務對象評價則可以放在期中或期末。
不同人員的評價角度不一樣,評價所占的比重也不一樣。管理層評價比較全面、系統(tǒng),應占較大比例;教師互評能體現(xiàn)教師之間的互相了解,也可占適當比例,學生評價來自受教育者的感受,整體是公平的,占的比例也不能太小,只進行教師自評,容易使教師產(chǎn)生自滿情緒,評價有可能普遍偏高,對此我們可以采用標準差統(tǒng)計方法,讓評價接近真實的人得高分。有時學生評價容易出現(xiàn)極端值,對此,我們在采信方式上要進行調整,這樣就可以使評價更接近真實。
評價要有廣泛的群眾參與,要一學期進行一次評價結果統(tǒng)計匯總,這樣堅持下來,學校良性運行的評價機制就能逐步建立起來。
有了科學的評價指標體系,建立起了良性運行的評價機制,學校的管理才會逐步走上正規(guī)化道路,績效工資的實施才能起到促進教師隊伍建設、促進學校發(fā)展的目的。
(責任編輯張 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