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小仙
我們在課堂中經(jīng)常會見到這樣一些現(xiàn)象:面對教師的提問,當一位學生不會回答時,教師會說“你再坐下想想”;當一位學生回答不全時,教師會說“誰來幫幫他”;當學生的回答不在教師的課前預設中或者一下子不知道對還是錯時。教師會說“他的想法對不對呢?有沒有道理呢?有興趣的同學下課后去研究研究”;當學生答非所問時,教師會提醒“再想想,老師提的是什么問題”……不知道我們的教師注意到?jīng)]有:這些學生或很“識相”,或這節(jié)課就一直低著頭,或再也沒說過一句話。這時,我們的教師想過沒有:“是什么原因,又是誰讓這位學生一直低著頭?怎樣能讓他的頭重新抬起呢?”
在這些微小的“細節(jié)”中,只要教師稍微用心些,掌握一些“接話”的藝術,站在學生的角度去體會、感受學生,一定會收到“一石激起千層浪”的效果,且會幫助學生找回自信,激發(fā)思維,喚起學生對知識的探究熱情。課堂教學中如何巧妙地追問、拋問、轉問,具有很強的藝術性。
一、追問
現(xiàn)在很多教師只關注學生的答案,具體表現(xiàn)為:當學生回答錯誤時,請人回答;當學生不會回答時,責生坐下;當學生回答不全時,請生幫忙;當學生回答正確時,表揚其生。其實,學生回答正確,就代表著學生已經(jīng)掌握此問題了嗎?答案肯定是否定的!如教學“三角形的面積”時,教師課始就問:“誰知道三角形的面積計算公式?”我想很多學生都能正確地回答:三角形的面積=底×高÷2。如果師繼續(xù)追問:“你知道這公式是怎么推導得來的嗎?”很多學生都不知道。課堂中類似于這種學生只知其果不知其因的問題很多很多,因此,這也就提醒我們教師不能只關注學生的答案,而要追問學生:“你是怎樣想的?”對回答正確的學生,要聽聽其的推論過程,從而判斷學生的思維過程正確與否;對回答錯誤的學生,教師要先聽一聽其理由,知道學生在解題時錯誤出在哪里,然后適當?shù)亟衅渌麑W生說說自己的想法,從而尋找其錯誤的根源,讓學生之間進行相互學習,這樣可以幫助學生減少盲目猜測;對于回答不全的學生,教師要巧妙地步步追問,從而幫助學生逐步完善答案。
如特級教師黃愛華教學“百分數(shù)的意義”一課中就有一個非常值得我們借鑒的“追問”情境:
師:為什么喜歡百分數(shù)?
生:方便。
黃老師對這個回答應該還是很滿意的。這時候一般教師可能就會放棄了??赡軙f:“對,說得很好。還有沒有同學想講?”這樣學生的思維就沒有深入。但黃老師不同,他是這樣追問的:
師:這個同學用“方便”一詞(把其他學生吸引過來),方便在什么地方?
生:方便表示。
師:表示什么呀?
生:一目了然。
(學生又回到方便這個詞,黃老師沒氣餒)
師:一目了然做什么?
生:便于比較。
師:為什么便于比較。
生:因為有相同的分母。
在這樣一個精彩的師生互動的片斷中,讓我們感受到了特級教師的課堂魅力。黃老師主要通過追問進行引導,在追問中,學生對百分數(shù)的認識逐漸由模糊變清晰。
二、拋問
這里的“拋問”意思是:課堂上當學生提出的問題或回答,教師不知道或不明白,沒把握,不能隨即作出判斷時,就可以把這個問題或答案拋向學生,求得學生的幫助。課堂中,教師經(jīng)常會遇到自己不明的尷尬之事,這里要提醒教師:如果教師也不懂的問題,千萬不能搪塞,不懂裝懂,要如實地告訴學生。因為人無完人,任何一個人都不可能擁有所有知識,或多或少地存在一定的知識不足。
俗話說:“學生是教師最好的老師?!碑斀處熡龅讲焕斫獾膯栴},可以問問學生:“這個問題有誰知道?”“他回答得對嗎?為什么?”……通過這樣的“拋問”,打開學生思維之門,教師和學生的知識得到了互補。教師得到的是書本上看不到的知識,而學生則受益更大,不但獲得了一定的理論知識,而且增強了自己的自信心。另外,這也體現(xiàn)了對學生的尊重,同時也贏得了學生的尊重,師和生之間在共同解決疑難問題時構成一種默契。比如,一位教師教學“按比例分配”一課,在新知展開時,出示例題:“學校足球班男、女生人數(shù)的比是8:1,訓練中老師要把18只足球按照男女生的人數(shù)比進行分配。男、女生各應分得多少只足球?”在學生嘗試練習后全班交流,學生想出了三種不同的方法,教師問:“還有不同的方法嗎?”只見一位學生站起來說了這樣一種方法:8:1=(8×2):(1×2)=16:2。此時這位教師先是愣了一下,接著說道:“同學們一起來想想,他這種方法對嗎?”短時的沉默后有不少學生舉手回答說對,并說出自己的理由,教師也點頭稱是。課后我問上課教師:“第四種方法你課前是不是沒想到?”這位教師很誠實地承認:“課前確實沒想到。并且當時也不知道究竟對不對,所以我就把這個問題拋給學生,想不到,學生比我還聰明。我經(jīng)過同學們的“指點”,思維才豁然開朗了?!睆倪@個例子我們看出:學生不但幫助教師解了圍,而且讓教師自己把這問題弄清楚了,可以說,是學生教會了老師。這堂課,學生們學得主動,特別愛發(fā)言,而且教學效果也很好。我想,這一切都與教師的“拋問”分不開的。
三、轉問
課堂中我們經(jīng)常發(fā)現(xiàn)學生思維岔開很遠或“答非所問”,這時教師可根據(jù)學生的回答巧妙地轉個話題提醒學生,也就是這里所說的“轉問”。
我們知道:學生回答教師的提問有錯誤是正常的事,但教師如果能對學生的回答迅速而準確地作出判斷,明白錯在哪里,為什么會錯,從而提出針對性很強的新問題,就能上出一堂生動活潑的課來。這是教師應變能力的反映。例如,教學“認識分數(shù)”一課時,一位教師設計了這樣一道題:在一張正方形紙上找1/2、1/3、1/4。學生操作后,通過觀察比較得出1/2>1/3>1/4。接著教師提問:“從中你發(fā)現(xiàn)有什么規(guī)律嗎?”一位學生說:“我發(fā)現(xiàn)分子都是1?!绷硪晃粚W生說:“分母越來越大?!边€有一位學生答:“我發(fā)現(xiàn)數(shù)越多的那個數(shù)就越小?!边@位教師聽到這樣的回答時立刻給予否定。當時我真為這位教師沒能從學生的回答中捕捉到有用信息,接著學生的回答迅速轉問而遺憾。其實,這位教師只要啟發(fā)性地引導,就可打開學生的思維。比如,接著學生的回答轉問:“那你發(fā)現(xiàn)哪個數(shù)越多,哪個數(shù)就越小?為什么?”這樣學生就容易得出最終結論:同一物體分的份數(shù)越多,表示每份的數(shù)就越小。
作為教師,課堂上學生回答完問題后,必須對學生的回答進行適度的綜合處理、修改、提升或是評價,然后巧妙地“接話”,為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打下基礎。當然,要做到這點,我覺得教師至少必須具備以下三方面的能力:1.要有說話的才能。換句話說就是口語交際的才能,也就是要善于講話。2.要有豐富的知識。知識是口才內容閃現(xiàn)光彩,產生魅力的基礎。掌握的知識越多,傳遞給學生的信息量越大,闡述的道理就越深刻、透徹。3.要有成熟的心理。一個人的心理素質雖無實體,但可以看出教師的表達和反應情況?!凹辈粨裱浴迸c心理素質有很大關系。當然,這些能力的提升,需要教師不斷地學習,不斷地從同事、書籍、互聯(lián)網(wǎng)及其他各種資源中獲得信息,從而不斷實踐、不斷反思,充實自己,才能不斷提高課堂教學駕馭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