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慶剛
康白情(1895-1959年),字鴻章,四川安岳人。現(xiàn)代著名詩人。早年就讀于北京大學,受到新文化運動的影響,與傅斯年、羅家倫、毛子水等以“反對舊文化,提倡新文化”為口號,組織“新潮社”,創(chuàng)辦《新潮》月刊。1920年赴美留學,1926年回國后在山東大學、廈門大學任教。1949年之后在中山大學、華南師范大學任教。1957年被錯劃為右派,后在返鄉(xiāng)途中病逝。其代表作有《草兒在前,鞭兒在后》、《朝氣》、《和平的春天》、《別少年中國》、《女工之歌》等。
康白情在新詩方面的成績獲得了文學界的公認,郭沫若曾說:“我第一次看見的真的白話詩是康白情,委實吃了一驚,也喚起了我的膽量?!泵┒茉u價《草兒》是當時最能脫離傳統(tǒng)的新詩,朱自清認為“似乎只有康白情先生是個比較純粹的詩人”。
可能是他在文學方面的名氣太大了,以至于很多人都忽略了康白情在五四運動時期的政治活動,而他與惲代英之間的交往則更鮮為人知。
康白情與惲代英兩人同歲,有著相似的世界觀,都有挽救祖國危亡的歷史使命感。1919年,康白情作為北京大學學生領袖參加了五四運動。當時惲代英在武漢任中華大學附中教務主任,他和互助社成員熱烈響應,寫了《四年五月七日之事》、《嗚呼青島》等文章印成傳單散發(fā),組織學生上街游行和集會,從而掀起了武漢三鎮(zhèn)學生罷課、工人罷工、商人罷市的浪潮。
1919年7月康白情參加了在北京召開的“少年中國學會”成立大會,隨即參與創(chuàng)辦《少年中國》月刊,與李大釗共同負責編印工作。而惲代英在1919年10月加入了少年中國學會,1920年春惲代英受少年中國學會委托來到北京,負責編輯《少年中國學會叢書》。
1920年2月,惲代英等人在武漢發(fā)起成立“武昌工學互助團”,同年3月,陳獨秀、王光祈、左舜生、康白情、張國燾、劉清揚、毛澤東、彭璜等26人發(fā)起成立“上海工讀互助團”,可見當時兩人是志同道合的革命青年。
康白情在赴美留學時仍不忘惲代英,以下就是發(fā)表在《留美學生季報》1921年秋季號“文苑”欄目中康白情的一首舊體詩。
黃鶴樓上酒興
一九二○年七月四日,歸至漢口,聞川路梗塞,西歸之念乃消。乃訪惲代英君于武昌,約其同登黃鶴樓,未果,遂獨酌于其上。
高樓回望漢陽渡,
揚子翻黃漢碧流。
戰(zhàn)地槍聲如過耳,
客囊劍氣欲驚秋!
西辭蜀北三千里,
東極江南十二州。
啤酒盈尊還祭地,
壽君壽我壽吾仇!
從這首詩的前言以及內容來看,是寫給惲代英的。當時康白情出國在即,準備回四川老家探親。由于道路梗塞,遂打消了此念,至于道路阻隔的原因,序言中沒有說明。從“戰(zhàn)地槍聲如過耳”一句來看,應該是當時激戰(zhàn)正酣的直皖戰(zhàn)爭使得回四川的交通不暢。既然回家與親人告別不成,康白情首先想到了當時在武漢的惲代(下轉58頁)(上接57頁)英。遂有兩人一起登黃鶴樓飲酒的想法。但是事與愿違,沒有找到惲代英,故作詩一首,以茲紀念。
康白情在赴美途中經過日本期間,曾與日本共產黨聯(lián)系,并特意到東京看望張聞天、田漢等人。到美國后,他積極與美國共產黨聯(lián)系,但是沒有得到熱烈的回應,后來成為舊金山洪門致公堂成員。1922年8月,張聞天到美國舊金山時,就住在康白情租的公寓中。1923年康白情在美國發(fā)起成立了“新中國黨”,自任黨魁,1926年康白情回國后,這個黨就瓦解了。此后康白情對政治心灰意冷,走上了文學的道路。
惲代英后來擔任團中央機關刊物《中國青年》的編輯,為《中國青年》撰寫了大量文章,受到廣大青年的愛戴。這些文章,為新民主主義理論形成作出了貢獻。1927年南昌起義時,惲代英是革命委員會成員,同年的廣州起義中惲代英任蘇維埃政府秘書長。1930年被捕后,他堅持自己的共產主義信仰,在獄中繼續(xù)斗爭,由于叛徒出賣,不幸于1931年犧牲在敵人的屠刀之下。而此時的康白情已經完全脫離政治,成為一名大學教授了。
由于種種原因,康白情與惲代英后來走上了不同的人生道路。但康白情在早年對于中國革命事業(yè)還是做出過一定貢獻的。而這首《黃鶴樓上酒興》,也見證了康白情與惲代英之間真摯的革命友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