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嘉
憑玄鐵重劍和黯然銷魂掌行俠仗義,行走江湖十六年,方被稱為神雕大俠,世人但見一獨臂一大雕無不肅然起敬……金庸老爺子筆下的楊過,為我們揭示了一條品牌塑造之路。玄鐵重劍和黯然銷魂掌體現(xiàn)的是實力,再加上十幾年如一日堅持與邪惡勢力作斗爭,俠名才漸漸深入人心,老百姓只要瞧見獨臂和大雕這兩張“名片”,就知道神雕大俠來了。一個人打出自己的品牌形象尚且需要十六年,那么一個城市呢?
在區(qū)域經濟這個更大的江湖中,國內的很多城市幾乎同時從懵懂的狀態(tài)中醒來,產生了與我們童年時代“長大后我要當科學家”相類似的理想,并著手付諸行動。據(jù)資料顯示,國內至少有183個城市曾經提出建設“國際化大都市”,其中包括了幾乎所有直轄市、省會城市和大部分次一級城市,甚至是一些中小城市,如三亞、丹東、滿洲里、惠州等也群起效仿,為自己制定宏偉目標。
在這種極具理想主義的城市定位的引導下,城市品牌形象被粗糙地理解為城市標語和地標建筑。
哈爾濱自稱“冰雪之都”,大連打造“浪漫之都”,長春自稱“汽車之都”,深圳為“設計之都”,杭州定位“休閑之都”。烏魯木齊有“亞心名城”的稱號,南京號稱“博愛之都”……城市標語多數(shù)由城市某項特征總結而來,由規(guī)劃單位捉刀或者從故紙堆里翻出,創(chuàng)意過程的草率造成了推廣過程中的喜新厭舊和反復不定。生活中我們接到印滿各式頭銜的名片,也往往隨即就對這個家伙疑竇叢生;對于城市也一樣,不斷推陳出新的標語更多地是教人無所適從。
從上世紀九十年代中期直到現(xiàn)在,幾乎所有的城市大型建設項目仍然孜孜以求地試圖成為“標志性建筑”——可惜絕大多數(shù)很快地淹沒在喧囂之中,或是其自詡的“標志性”根本不為世人認同。在搜索引擎里查詢廣州的標志建筑,看了兩頁居然得到十幾個版本。至今,大多數(shù)城市一提起來名字,我們首先想到的仍然是祖先留下來的寶貝:黃鶴樓、滕王閣、五羊雕塑、中山橋……
這場城市品牌形象的啟蒙運動,說明品牌觀念、形象意識已經受到城市管理者的重視,并開始對區(qū)域經濟發(fā)展產生積極作用,這是市場經濟發(fā)展過程中品牌規(guī)律從企業(yè)經營領域向區(qū)域經濟擴散的必然結果。但一個城市品牌的塑造是一個需要各方面綜合協(xié)調、配套、推進的系統(tǒng)工程,如果僅僅寄希望于一兩個環(huán)節(jié)的改變,無異于緣木求魚。
畢爾巴鄂曾經創(chuàng)造奇跡,但奇跡的背后是畢爾巴鄂一系列的市政措施,新的城市地標古根海姆博物館僅僅是其中的一項舉措而已。況且奇跡往往難以復制。我國城市所處的城市化階段,與西方發(fā)達國家的城市更新運動有著顯著區(qū)別。
以大連為典型案例的城市品牌塑造運動,對我國城市的面貌和城市化發(fā)展產生了深刻的影響。提升城市形象,以及以此為出發(fā)點所提出的宜居城市、創(chuàng)新城市等指標,為城市的硬件發(fā)展指明了正確的道路。而城市品牌的設計與塑造是一項謹慎且系統(tǒng)的工作,極盡營銷之力推產城市品牌可以光彩一時,但形象的深入人心和塑造成型卻需要多年一貫的慢慢積淀。從這個角度來看,我們的城市還太年輕,顯得心浮氣躁。
前面的叨述,仍然是把注意力放在了楊過的獨臂、大雕和“神雕太俠”的名號上面。但是,就算有楊過十六年行俠仗義的毅力,如果沒有過人的實力,想成為大俠也只是一句空談。同樣,一座城市的品牌不可能孤立的存在,在品牌的背后更深層的決定力量是其內部的“真材實料”,有實才有名。
據(jù)我所知,曾號稱“水城”的城市有“東方水域”蘇州、“江北水城”聊城、“西部水域”綿陽、“西部第一水城”西安滬灞、“西部水都”遂寧……形象定位上的雷同暫且不提,更顯然的是,后幾座城市的品牌形象沒有經過推敲和斟酌。國內“水城”蘇州的形象構建起步較早,從歷史上看也可謂名實相符,但其他的城市又何苦非要爭奪這個水城“牌匾”呢?稱號喊出了也就罷了,除了城市擁有大片水域面積之外,這“水”字體現(xiàn)在何處?圍繞水又作了多少文章?
回顧我國由城市管理者所主導的自上而下的品牌構建,至今仍然處于探索的階段。多數(shù)城市品牌的析出,僅僅是對既有現(xiàn)狀的歸納和拔高,將城市品牌狹義地理解為標語文案這一單個環(huán)節(jié),而以此作為構筑城市品牌形象的基礎顯然難有作為。
另一個令筆者感興趣的現(xiàn)象是城市品牌的自下而上的塑造。市民作為城市的主人,他們的行為必然影響著城市的形象,對家園的歸屬感甚至可能自發(fā)構建城市的品牌。
“微塵,自認渺小,卻塑造了偉大,這不是一個人的名字,這是一座城市的良心”,2005感動中國第一次把獎項頒給了一座城市和它的市民:青島?!拔m”這個品牌并沒有經過策劃、設計,而是在民間孕育、生長。直到為世人發(fā)現(xiàn),帶著質樸和熱忱,拉近了城市與人的心理距離,在這座城市的性格中揉入了愛心和溫暖,并使這種形象一夜之間家喻戶曉、深入人心。
“微塵”這一形象或許承載不了“愛心之城”之類的城市標語,但已經成為這座城市的公益品牌和詮釋愛心的精神符號。當我們的城市在若干個城市品牌方案中猶豫不決的時候,也許可以嘗試一下自下而上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