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新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tǒng)一?!边@里提到的“人文性”,是以追求真、善、美等崇高的價值理想為核心,以人的自由和全面發(fā)展為終極目標。它綜合了一個人的思想、情感、信念、意志、個性、能力等豐富的內涵,是對人自身完善的一種關注與追求。教育中應當充滿人文性,尤其在語文教學中應該自始至終滲透人文精神。
語文是一門人文學科。語文教學是塑造人的藝術。人文精神是語文教學的基本屬性??档略凇杜袛嗔ε小分袑懙溃骸皼]有人,一切創(chuàng)造只是荒蕪、徒然,沒有終極目的?!弊匀坏淖罡吣康氖俏幕娜?。中國文化燦爛古老,博大精深,語文教師作為傳承祖國文化的人,根本責任是要把學生培養(yǎng)成有文化素養(yǎng)和有文化氣質的人。
一、以情激情,創(chuàng)造和諧、寬松的人文氛圍
語文教學應具有濃厚的人文情懷。情感是語文教學的生命。沒有情感,就沒有語文教學。從閱讀學講,文章本是情鑄成,字字句句吐衷腸。閱讀是讀者與作者心靈的對話。從寫作學講,作文是情感宣泄的一種方式,情到深處文自工。語文教學應把人文關懷、情感熏陶放在重要位置。有了情感,才會發(fā)現美、欣賞美、創(chuàng)造美,才能使學生在情境中體驗情、感悟情。因此要采用多種有效的手段,來豐富學生的情感,以情激情,營造寬松、和諧的課堂氣氛。要精心設計每一節(jié)課的開始,采用情景導人、懸念激活、朗讀激情、聯想引發(fā)、感情渲染、氣氛烘托等方法,抓住學生心弦。筆者在教《祝?!愤@篇課文時,一邊在多媒體屏幕上展示祥林嫂的圖片以及她悲慘的一生,一邊播放《二泉映月》,整個教室都彌漫著雄渾、悲壯、激昂的旋律。情境的創(chuàng)造,在學生的心中激起了情感的波瀾,他們很快進入了課文情境,用充滿悲情而又沉重的語言朗讀了課文,整節(jié)課師生都沉浸在蕩氣回腸的“人文”情境之中,顯現出了濃郁的人文色彩,體現了人文精神。
二、潛移默化,激發(fā)學生的人文積淀
《學記》中說:“能博喻,然后能為師;能為師,然后能為長;能為長,然后能為君?!睂W高為人師,身正為人范。語文教師的作用,說到底,就是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腹有詩書氣自華”,教師若能厚積薄發(fā),自然會對學生產生深遠影響。
如在教材的小說單元中,人物命運的邏輯是明顯存在的。如《林教頭風雪山神廟》中的林沖、《項鏈》中的瑪蒂爾德,我們在分析他們的形象時通過文學作品中常用的種種描寫手段如肖像、語言、行動、心理、細節(jié)、環(huán)境等來揣摩人物的性格特征,這是小說的“人文性”的體現。同時也要根據其言行、心理描寫等來推理他們命運發(fā)展的邏輯,從而揭示他們最終命運的必然性?!读纸填^風雪山神廟》中的林沖性格的發(fā)展,被“逼上梁山”的命運就是文學作品“人文性”的一個典型。林沖的經濟地位和社會地位,決定了他不可能一下子走上叛逆造反的道路。作者用大量的文學手段如環(huán)境描寫、行動刻畫、細節(jié)點染等來表現林沖的性格發(fā)展的軌跡;通過一系列情節(jié)的設計一步步揭示了林沖的命運,從而揭示了小說“官逼民反”的主題。人物的描寫體現了文學手段的大量運用,有很濃的文學意味;情節(jié)的設計則體現了科學的邏輯推理,使人物命運的發(fā)展合乎情理,水到渠成。而其中得到魯迅贊譽“極富神韻”的一句“那雪正下得緊”不僅在環(huán)境渲染上給人以直觀感受,還表現出情節(jié)設計上的理性思考。其他文學作品如散文,其感情變化的邏輯及所描寫的事物之間的內在關系是明顯存在著的;即使是寫景言情、寓理的詩歌,其言語內容之間的聯系、詩句之間的順序、節(jié)次之間的組合等也是有著很強的邏輯性的,有些甚至可以抽象出來加以分析。
在教史鐵生的《合歡樹》時,學生們不時為文中母子的真情潸然淚下。講完課,筆者讓學生講他們被父母的愛深深感動的情景。學生的積極性一下子被調動起來了,發(fā)言踴躍,有的甚至含著眼淚講述。學生這時已不是單純地接受知識,而是把自己的人生體驗和情感與課文交融在一起,在學知識的同時,受到了人倫情懷的熏陶。從而出現了令人回味無窮的“人文情境”,突出了人物精神。趁熱打鐵,筆者又設計討論題“你喜歡長大還是不喜歡”,同學們暢所欲言,有的說:“我喜歡,因為我長大工作了,可以減輕父母的壓力?!庇械恼f:“我長大以后買車接送父母下班。”一個個充滿愛心的答案,洋溢著關愛他人的人文之美,展現了學生純潔、善良的心靈,閃現著人文精神的美麗。
三、書信式評語,展現人文之美
作文,是一個人思想感情的自然流露,是心靈泉水的自然流淌,所以作文教學中要特別注重滲透人文精神。為了更好地激發(fā)學生的寫作欲望,筆者在作文評語中,改變應試教育已形成的一套作文評語模式,諸如句子通順、條理清楚、中心明確等,而是采用第二人稱談心的形式寫評語,真心傾注自己的情感,評語中充滿人文性。高一上冊第一單元的作文是《成長的煩惱》,筆者所教班級有個姓李的學生父母雙亡,筆者看了他的作文后,寫了這樣的評語:“你在字里行間流露出了失去雙親后的痛苦和無助,令人心酸。小小的年紀,竟承受著這么大的不幸,但老師堅信,你柔弱的雙肩定能擔起生活的重負,風雨過后定會是彩虹,我祝福你!今后不管遇到什么困難,隨時把我當作朋友來找我,一起分擔好嗎?”采用這種評語方式后,學生作文中少了假大空,多了真實和鮮明的個性,學生們感到老師就是他們的知心朋友,都愿把自己的困惑、壓力、看法傾訴在文中。寫信式評語正是一種人文性的教育。
四、經典性與時代性的辯證統(tǒng)一體現了語文新課程的人文性
新課程標準下的語文教學繼續(xù)關注選文的經典性、典范性,注重優(yōu)秀文化遺產的傳承,因為經典作品是經過時間淘洗后積淀下來的人類文化的精華,它的歷久彌新的價值在彰顯人文關懷方面具有無可替代的作用。從《詩經》《離騷》開始,以至唐詩、宋詞、元曲……文化之河,浩若繁星:“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天生我材必有用”,“位卑未敢忘憂國”……人文思想的光輝如同日月,映照千秋,使人的情感得以陶冶、心靈得以升華,可以給人們許多直接和間接的人生體驗和人生哲理,幫助人們了解世界和自己以及自己對社會的責任。但另一方面,經典作品固然是經過長時間考驗的、被廣泛認可的文質兼美的作品,但大部分是離現實生活較遠的作品,有的是反映特定歷史條件下的人和事而不具有普遍性,這些局限在新課程標準中使時代特征得以淡化、彌合。所謂時代性即表現現代人的喜怒哀樂及現代人的生活,把目光朝向當前,鮮明地反映現實生活的脈搏,使學生感受到時代精神和新鮮氣息,以現實人生展現永恒的人性光輝。如新教材選入的《致橡樹》一詩,它的主旨是:人應該有自己的尊嚴及獨立的人格,它探索的是人應該怎樣與人相融而又不失去自己,這首以“人”為主題的詩,對人性的關懷顯然高于前者。選文的經典性與時代性,體現了語文新課程的人文性。
總之,對人文精神的展現能讓我們的課堂變得更為精彩,讓學生的精神更為豐富。人性之美是人生最美麗的風景,也是人生幸福的源泉,它能讓我們的學生都因為自己的生命閃耀著人性的光輝而獲得幸福。
(邢立新 河北省秦皇島市盧龍縣職教中心 066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