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 炎
走進休斯敦動物園,迎接我的是一只松鼠。它正俯身認真地在垃圾桶里挑選食品,見我舉著照相機慢慢靠近,不跑,反而擺了個“來就來吧,還帶什么東西”的POSE。保持距離,推近焦距,拍了幾張?zhí)貙懞?,我小心地往前挪挪,慢慢將幾根手指伸進鏡頭,想回國讓朋友看看,這是與野生動物真正的零距離接觸,而不是交點錢后與被綁著的動物合張影。誰知小松鼠激動地探身過來,顯然以為我手里有什么美味。摸摸口袋,一無所有,大愧。松鼠也不介意,三下兩下跳上桌子。在它身后,端立著一只黑色小鳥,饒有興趣地看著不遠處幾個玩小拖車的女孩。
動物園為游客免費提供三種兒童車,除了這種小孩能坐也能玩的小拖車,還有單人和雙人嬰兒推車,綠色的布簾上印著卡通動物花樣。衛(wèi)生間的門上也繪著動物,只不過都是大塊頭,似乎不夠小巧可愛。自動飲水池則嵌在一只石獅子嘴里,大人孩子都要勇敢地把頭伸進去才能喝上水,很有趣,但都設置在垃圾桶旁,我覺得有點兒影響胃口。
但同行的幾個美國孩子情緒卻很好,攛掇著大人買來一大包棉花糖,你一塊我一塊地分吃,弄得臉上手上都粘乎乎的。我告訴孩子的媽媽,在中國,棉花糖都是插在棍子上的,這樣吃時就不會弄臟手。孩子的媽媽說在美國也一樣,但動物園是個特例,這里盡可能不提供小木棍,以防不懂事的孩子拿著去捅動物。
這邊孩子們吃得熱鬧,那邊似乎更熱鬧。忙過去看,原來兩個女士在給孩子們講如何照顧小動物。年輕的姑娘以豪豬做示范,年老的則拿著話筒在一旁講解。美國的老太太在各個崗位都能充分發(fā)揮余熱,迪斯尼樂園的講解員、機場大廳的電瓶車駕駛員,甚至飛機上的服務員,也就是我們說的空中小姐(這里應該叫空中奶奶更合適)!從頭至尾,年輕姑娘都只用食物或者小玩具逗著豪豬做各種動作,例如站起來露出肚皮,從不強迫它表演什么。講解完畢,姑娘招呼大家近距離觀察豪豬,但不能伸手摸。豪豬顯然對自己的生活很滿意,一邊香香地吃著什么,一邊聽著姑娘解答大家的提問。
不過,有一個地方不僅允許而且鼓勵孩子們與動物進行零距離接觸。
在父母的帶領下,孩子們從大門進去,在左邊小筐里拿一把刷子,就可以給那些溫順的羊兒刷毛了。羊兒很享受這一切,躺在那里,美滋滋的。孩子們也很高興,因為能為小動物做點兒什么。工作人員還會定時來給這些勞不苦但功高的羊兒發(fā)香蕉,每羊一段,誰也不多,誰也不少。柵欄后面的棚子里還有一些羊兒,可以與前臺的伙伴們輪換上場。輪換是因為羊兒們的接待工作比較辛苦,需要倒休?還是有人刷毛還有香蕉補充營養(yǎng)的生活太愜意,應該與朋友們分享?我就不得而知了。值得一提的是,大門上有個牌子特意用英語與西班牙語(休斯敦有很多拉丁人,所以幾乎所有的地方都使用英西雙語)提醒大家:離開前請洗手。旁邊的洗手池備有洗手液與擦手紙巾,還為小孩兒專設了兩個腳凳。
所有這些,都不需要付費。整個休斯敦動物園,只有一件事情需要花錢,如果你想做的話:買魚食喂魚!魚池旁,立著一個可愛的魚形牌子,固定在上面的魚食容器下面寫著:容器空時,魚就飽了!這樣就不會把傻傻的魚兒撐壞了!
其他區(qū)域都禁止給動物投喂食物,題目為“請不要喂動物”的牌子連理由都解釋得清清楚楚:這些喜食樹葉者有特殊的食譜,為了健康,游客千萬不要給它們喂食!
喜食樹葉者中有很多是猴子,它們的住處都是露天的,大樹參天,藤蔓纏繞,酷似自然,只是上空與四周被鐵絲網(wǎng)攔著。這樣的露天猴子樂園一個連著一個,圍成一個圈,中間是一個由木頭與竹子搭成的平臺。孫悟空的這些海外子孫在四周上躥下跳,游客在平臺上轉著圈欣賞,各得其樂,互不干擾。
而不遠處的小道旁,似乎是誰不經(jīng)意地丟了幾段圓木在那里,還有一把電鋸。甚是奇怪,我多看了一眼,于是發(fā)現(xiàn)上面寫著:雨林里最危險的機器!是啊,這種小小的工具能夠摧毀整片整片的叢林,甚至摧毀被稱作“地球之肺”的亞馬孫熱帶雨林!
如果我們不做點什么去拯救叢林、拯救自然,那最終就會都像土撥鼠一樣,只能生活在光禿禿的沙漠里啦。不過它們似乎沒覺得這種日子有什么不好,高高興興地在洞里鉆來鉆去。那兒還有一個半圓型塑料棚,估計是供它們夏天賞雨、冬天曬太陽用的。
動物園盡可能給動物們提供自然舒適的生活環(huán)境。一個我叫不出名的小胖家伙,躺在一段枯樹干里睡得很香!不要以為你幸運地發(fā)現(xiàn)了一座失落數(shù)個世紀的印第安古堡,這其實是龜鱉類展廳。這座城堡里住的是嚙齒類動物,它們喜歡地下迷宮一樣的家,儲存間、育兒室等一應俱全,遠比我們的三疊別墅功能齊備。雖然參觀者弓著腰比較辛苦,但能看到那些還沒長毛的鼠寶寶睡得如此安然,如此甜美,也挺欣慰的。
最幸運的應該是Boomer和Bailey這兩只灰熊了。外面的牌子上詳盡地寫道,它們是2007年被送來的,此前被私人關在小籠子里。動物園協(xié)助休斯敦防止虐待動物協(xié)會(SPCA)運送及安置了11只熊與兩只老虎,也給這兩只特殊的熊找到了快樂的家。這個故事還在動物星球節(jié)目上播出過。牌子還補充道:18世紀,在美國西部估計有十萬只灰熊,但現(xiàn)在不足1000只,多數(shù)生活在黃石與冰川國家公園。密集的大牧場與大農(nóng)場讓它們曾經(jīng)的生存地消失殆盡。
這是我第一次在動物園里看到動物的名字和身世,一下子感覺離它們近了很多很多。同行的四個五六歲的孩子也不再嬉戲打鬧,齊整整地趴在欄桿上,沖著遠處睡在小角落里的兩個深灰色的大毛球輕輕地問:“Bailey,現(xiàn)在你的家夠大了吧?”“Boomer,你現(xiàn)在舒服了吧?”
動物園里有一個地方可以從各個角度超近距離地照動物,甚至可以自由自在地與它們合影,就是這個特殊的大魚缸里。四個孩子從兩側爬進中間的玻璃通道,就可以與魚共舞了。
其實,人與自然、人與動物的關系,本來就應該像這些開心的孩子與這些悠閑的魚兒一樣,融為一體但互不干擾,平等共處,無所謂高低貴賤。沒有人類,自然萬物仍舊可以繁衍生息;但是,沒有了自然萬物,人類根本無法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