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飛
摘要伴隨著我國《公司法》的修訂,中小股東的保護引起了越來越多的學者的關注和研究,不少學者對此展開了多方面的研究和探討,并且取得了可喜的成績。但是,在肯定我們所取得的成績的同時,我們也必須承認,我們在中小股東的保護上仍存在不少問題,而造成這些的原因之一便是我國的公司法律制度沒有對大股東的誠信義務做出科學的規(guī)定,使得大股東濫用資本多數(shù)決原則的現(xiàn)象比比皆是,嚴重損害了中小股東的利益;所以,為了保護中小股東,就必須加強對大股東的誠信義務方面的制度建設。
關鍵詞大股東誠信義務
中圖分類號:D922.29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0592(2009)01-278-02
一、大股東濫用控制權的表現(xiàn)及危害
資本多數(shù)決原則作為公司法的一項基本原則,有著堅實的經(jīng)濟、法律和現(xiàn)實基礎,是公司制度的核心所在。它對于公司的發(fā)展、滿足投資人的利益、促進經(jīng)濟的發(fā)展均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是整個公司制度的基石。但是,正所謂物極必反。對于多數(shù)決原則的絕對信奉,必然會造成對中小股東權益的損害。對于這一點,世界各國的公司法實踐,尤其是我國的公司法實踐已經(jīng)給予了充分的證明。
由于1993年的舊《公司法》在制度上有根本的缺陷,再加上其他原因,在新《公司法》通過之前,我國在保護中小股東方面存在極大問題?!百Y本多數(shù)決原則”的濫用在很多公司里司空見慣,大股東憑借自己所掌握的對公司的控制權,肆意妄為,任意侵犯中小股東的權利。大股東利用自己的控制權,首先將公司的業(yè)務執(zhí)行牢牢控制在自己手中,把中小股東完全排除在公司權力核心之外。在將公司的控制權牢牢掌握在手中之后,大股東為了謀取更大的利益,便采取各種手段,強取豪奪?!豆芾砼c財富》雜志曾曝光 9種上市公司大股東侵犯中小股東的內幕操作:(1)寧可配股,絕不貸款;(2)虛假出資;(3)操縱信息披露,公布虛假信息;(4)挪用資金,挖空上市公司;(5)自己炒自己的股票,哄抬股價,誘惑中小股東投資,然后秘密拋售,從中牟取暴利;(6)操縱利潤分配;(7)利用自己對股東大會的控制,惡意增加公司資本,迫使其它股東根本無力認購新股,從而使自身的股權比例進一步增加;(8)關聯(lián)交易;(9)利用上市公司作擔保,為自己申請貸款提供方便。豍這些無可辯駁的事實都讓大家逐漸意識到我們在中小股東保護方面所存在的問題是多么嚴重;不僅如此,當一樁樁侵害中小股東的案件在中國大地上此起彼伏地呈現(xiàn)時,人們還發(fā)現(xiàn):對于中小股東的保護不力,不單單是中小股東的權益受到損害的問題;而且,如果我們對中小股東的保護不力,那么我國的證券市場、我國的經(jīng)濟和社會都會受到影響和損害,是一個非常嚴重的問題。
那么我們該怎么辦呢?是不是就要否定資本多數(shù)決原則呢?當然不是。資本多數(shù)決原則是整個公司制度的基石,沒有了它,整個公司制度就不存在了,因此,我們應該毫不動搖地堅持這一原則在整個公司法制中的核心地位。但是,對于由于資本多數(shù)決原則的濫用而造成的中小股東的利益受損的問題我們也要正視,加以解決。因此,我們就必須對濫用資本多數(shù)決做出限制,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更好地堅持資本多數(shù)決原則,并保護好中小股東的利益。而要想實現(xiàn)這一目標,有一個方面的努力就是非常關鍵的,那就是要對大股東的誠信義務做出科學而完備的規(guī)定。
二、對大股東課以誠信義務,保護中小股東
雖然大股東可以依據(jù)“資本多數(shù)決原則”來追逐自己的利潤最大化,但是,大股東在行使自己的控制權時,也必須遵循民商法的基本原則,大股東的行為要符合誠實信用原則、公序良俗原則和禁止權利濫用原則的要求,在考慮自身利益的同時,也要尊重和維護中小股東的合法權益,而不能是濫用“資本多數(shù)決原則”,濫用控制權,損害中小股東的利益。對此,世界上已有不少國家開始了探索,其中的誠信義務理論能夠較好地解決從限制大股東濫用權利角度來實現(xiàn)對中小股東的保護這一問題,因此,值得肯定,我國應該在現(xiàn)行已有的規(guī)定的基礎上,進一步對相關規(guī)定加以完善。
(一)對大股東誠信義務的理解
大股東的誠信義務是指大股東必須將自身的利益置于公司和公司其他股東的利益之后,并對公司和公司的其他股東尤其是中小股東乃至債權人盡忠誠且篤實的法律義務,包括注意義務和忠實義務。所謂大股東的注意義務,系指股東在經(jīng)營公司過程中,應當以謹慎、認真的態(tài)度對待事關公司利益的活動,即大股東在作為業(yè)務執(zhí)行者和經(jīng)營者處理公司事務時,應懷有善意,并從公司的最大利益出發(fā)進行決策。注意義務是一種積極義務,它要求受信人對所托之事必須履行一個善良管理人應盡的注意,即必須以誠信的方式、以普通謹慎之人應有的注意從事活動,不得怠于履行職責。對大股東之注意義務,美國法學理論和司法實踐都己予以確認。在 1919 年美國聯(lián)邦最高法院法官布倫達斯就認為:“大股東有控制權,此時大股東對小股東具有與董事、主要干部相同的義務”。豏由此可見,大股東之誠信義務包含了注意義務。所謂大股東的忠實義務是指大股東不得從事有損于公司和其他股東利益的行為。其主旨是大股東不得使自己的義務與個人私利發(fā)生沖突,也稱行為公正義務。忠實義務是一種消極義務。它要求股東應忠誠于公司,不得利用公司謀取個人利益,不得從事有損于公司和其他股東利益的行為,在個人利益與公司利益沖突時,以公司最佳利益為首要選擇。總之,大股東對中小股東的誠信義務是指大股東在行使股權時,應當以誠信原則為行為準則,不得濫用控制權以損害中小股東的合法權益來獲取自身的私利,
在公司運營的各個環(huán)節(jié),都不應當以犧牲中小股東的利益為代價追求公司的利益。
(二)我國新《公司法》對大股東誠信義務的規(guī)定
新《公司法》第 20 條第 1 款規(guī)定:“公司股東應當遵守法律、行政法規(guī)和公司章程,依法行使股東權利,不但濫用股東權利損害公司或者其他股東的利益;不得濫用公司法人獨立地位和股東有限責任損害公司債權人的利益。”由此來看,我國的新《公司法》對大股東的誠信義務已經(jīng)有所規(guī)定,大股東在行為時理應遵守。
(三)大股東誠信義務規(guī)定的完善
根據(jù)《公司法》第 20 條第 1 款的規(guī)定,我們雖然可以得出大股東負有誠信義務,但由于該項規(guī)定所針對的對象是一切股東,范圍過于寬泛;而且也沒有其他規(guī)范予以配合,使得大股東誠信義務的切實履行存在諸多問題,因此,對大股東誠信義務的規(guī)定還需要進一步完善。我們可以從以下方面予以著手:
第一,對大股東的誠信義務予以明確規(guī)定。事實上,易于濫用股東權利損害公司乃至其他股東利益的往往是某些大股東,因為中小股東一般“人微言輕”,難以對公司事務產(chǎn)生實質性作用。因此,國外公司立法大多特別規(guī)定大股東的誠信義務,例如,根據(jù)美國各州法院判例所確立的原則,除董事、經(jīng)理等公司管理人員對公司負有注意義務、忠實義務外,那些有控制權的股東在就出售其股份、公司合并、章程修改以及公司資產(chǎn)轉讓等特別事項進行表決時,也對中小股東負有此類義務。英國普通法中也有關于多數(shù)股股東權利行使不得構成對公司和少數(shù)股股東欺詐的規(guī)則。德國公司法則要求股東行使表決權時不得違反社會善良風俗。
另外,由于在我國中小股東的合法權益經(jīng)常被大股東漠視、侵害,法律上明確規(guī)定大股東的誠信義務具有極強的現(xiàn)實性和必要性。2002 年 1 月 7 日,中國證券監(jiān)督管理委員會和國家經(jīng)濟貿易委員會聯(lián)合發(fā)布了《上市公司治理準則》,該《治理準則》第 19 條規(guī)定:“大股東對上市公司及其他股東負有誠信義務。大股東對其所控股的上市公司應嚴格依法行使出資人的權利,大股東不得利用資產(chǎn)重組等方式損害上市公司和其他股東的合法利益,不得利用其特殊地位謀取額外的利益。”由此可見,誠信義務已經(jīng)逐漸為我國的有關政策、規(guī)范文件所確認。但政策和規(guī)范文件的作用和功效畢竟是十分有限的,因此,應該在新《公司法》上明文規(guī)定大股東的誠信義務,并且從我國的實際情況出發(fā),將諸如虛假出資、操縱發(fā)行價格、操縱利潤分配、內幕交易、侵吞公司和其他股東的財產(chǎn)等一些具體的行為明確規(guī)定為大股東違反誠信義務的行為,從而為使懲治大股東違反誠信義務及嚴重損害公司及小股東利益的行為提供法律依據(jù)。
第二,建立大股東違反誠信義務的民事責任追究機制。沒有相應的責任追究機制,想讓大股東對中小股東承擔誠信義務,無異于“天方夜譚”。因此,必須建立大股東違反誠信義務的民事責任制度,這樣才能真正保護中小股東的利益。對于中小股東而言,只有通過對大股東的民事責任的追究,強制違反誠信義務的大股東向受害者進行損害賠償,讓侵權的大股東通過支付金錢彌補投資者因違法、違規(guī)行為所遭受的財產(chǎn)損失,這樣他們的利益才是有保障的。而對于大股東而言,完備的民事責任追究機制,尤其是其中的損害賠償責任可以對不法行為人形成有力的震懾,并在他們違法時,能夠予以有效地制裁,從而預防與遏制違法違規(guī)行為的發(fā)生。民事責任不僅給不法行為人強加了一種法律上的不利益,而且通過責令其賠償受害人所遭受的損失,有效地剝奪違法者通過不法行為所獲得的非法利益,從而使違法者意圖通過違法行為獲得高額收入的愿望落空,使違法者不敢輕舉妄動。豑因此,我國應盡快建立我國大股東違反誠信義務后的民事責任機制。我們以對違反注意義務的大股東追究民事責任為例來說:大股東若違反了注意義務,給公司和其他股東造成了損失的,應該停止該行為,并承擔相應的賠償責任。英國早在 1948 年就在公司法中規(guī)定了小股東正當利益的保護條款。如果小股東認為自己受到公司的不公正待遇,可以提起民事訴訟,要求賠償損失,如果該行為系大股東所決策且其違反注意義務,應承擔連帶責任。豒我們可以充分借鑒外國立法和判例,在今后的公司立法中作出相應規(guī)定,要求違反注意義務的大股東對給公司和其他股東造成的損失負賠償責任。還有對于虛假出資、虛假陳述、侵吞公司或其他股東財產(chǎn)等違反誠信義務的行為,我們也都可以借鑒國外先進的立法經(jīng)驗及判例并結合我國的實際情況建立相應的民事責任追究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