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鳳苗 蔡 驊 涂韻娜
[摘要]樟樹是國家Ⅱ級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它適應性強,應用范圍廣,觀賞價值高,材質好,廣泛應用于園林綠化中。因此,概述其獨特的生物學特性、經(jīng)濟價值;闡述樟樹在園林綠化工程應用中的優(yōu)良特性及其配植形式,并指出在園林綠化工程建設中應注意的問題。
[關鍵詞]樟樹園林景觀規(guī)劃工程應用配植形式
中圖分類號:TU98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1-7597(2009)1210132-01
樟樹(Cinnamomum camphora(L.)Presl.),又名香樟、烏樟、芳樟、樟木、小葉樟,為樟科樟屬植物,被國家列為Ⅱ級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國務院1999年8月4日批準),具有重要的經(jīng)濟和觀賞價值。樟樹高可達30米,樹齡成百上千年,可稱為參天古木,是優(yōu)秀的園林綠化樹種之一。
樟樹是一個廣布種和常見種,對樟樹的開發(fā)利用由來已久,主要用于提取樟腦、樟油及其衍生物、用材等。隨著
環(huán)境、資源問題的日益突出和科學技術的迅速發(fā)展,樟樹作為一種園林綠化樹種,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
一、樟樹概述
(一)生物學特征
樟樹皮幼時綠色、平滑,老時漸變?yōu)辄S褐色或灰褐色縱裂;樟樹葉薄革質,卵形或橢圓狀卵形,長5~10厘米,寬3.5~5.5厘米,頂端短尖或近尾尖,基部圓形;樟樹花黃綠色,圓錐花序腋出,小且較多;花期4~5月,果期10~11月。樟樹的小花獨特,外圍不易分辨出花萼或花瓣的花被片有6片,中心部位有9枚雄蕊,每3枚排成1輪,灰褐色的樹皮有細致的深溝縱裂紋[1],樹干有明顯的縱向龜裂極容易辨認。樟樹是常綠喬木,一半在春季新葉長成后,去年的老葉才開始脫落,所以一年四季都呈現(xiàn)綠意盎然的景象[1]。
(二)生態(tài)習性
樟樹喜光,稍耐蔭;喜溫暖濕潤氣候,耐寒性不強,對土壤要求不嚴,較耐水濕,但不耐干旱、瘠薄和鹽堿土。主根發(fā)達,深根性,較抗風。萌芽力強,耐修剪。生長速度中等,樹形巨大如傘,能遮陰避涼。存活期長,可以生長為成百上千年的參天古木。
(三)地理分布
樟樹的天然分布區(qū)域為北緯10°~34°,東經(jīng)88°~122°,原產于我國東南及西南各地[2],現(xiàn)分布于亞洲東部、大洋洲和太平洋諸島,主要生長于亞熱帶土壤肥沃的向陽山坡、谷地及河岸平地[3]。我國的樟樹資源非常豐富,長江流域及以南各省區(qū)均有分布,包括海南、臺灣、福建、江西、廣東、廣西等省(市、區(qū))[4]的低山平原地區(qū),臺灣的垂直分布范圍達海拔1800m左右[2]。樟樹人工林大多營造在海拔200m以下的丘陵、崗地、沙洲、平原及村落附近[5];江西省是樟樹資源總量最多的省份,全省各地遍布樟樹天然林和人工林,其中以吉安地區(qū)最多[6]。
(四)利用價值
樟樹的根、木材、枝、葉均可提取樟腦、樟油,樟腦、樟油被廣泛應用于化工、醫(yī)藥和國防工業(yè)上。樟腦供醫(yī)藥、塑料、炸藥、防腐、殺蟲等用,樟油可作農藥、選礦、制肥皂、假漆及香精等原料;樟樹的材質細密,有香氣,耐腐防蟲,是造船和制做家具、工藝品的上等用材;此外,樟腦還有強心解熱、殺蟲之效。此外,樟樹吸收多種有毒氣體,較能適應城市環(huán)境[1],是優(yōu)良的城市綠化樹種,具有良好的生態(tài)價值。
二、樟樹在園林景觀規(guī)劃中的優(yōu)良特性
(一)適應性強、景觀優(yōu)美
樟樹四季常綠,枝葉茂密,冠大蔭濃,樹姿雄偉,能遮陰避涼,有很強的吸煙滯塵、涵養(yǎng)水源、固土防沙和美化環(huán)境的能力,是城市綠化的優(yōu)良樹種。樟樹幼葉及將落之葉常呈紅色,增益色彩變化,具有美化、香化環(huán)境,驅除蚊蟲的效果,也是住宅周邊綠化的優(yōu)良樹種。此外,樟樹全株具揮發(fā)性樟腦香氣,改善環(huán)境,促進人體健康,是著名的衛(wèi)生樹種[7]。
(二)固土保水效果好、環(huán)保作用強[4,8]
樟樹系深根性樹種,根系在土壤中互相錯綜盤結,能夠增加土體抗剪能力,其根能深入到下層堅硬土層固土,還能改善土壤透氣性和結構,改善土壤性能和培肥地力,是優(yōu)良的固土樹種。
樟樹有較強的抗風能力,能吸濕耐水,耐修剪,防風固沙,保護堤岸,大樹能抗-10°C短期低溫;樟樹還能吸收有害氣體硫、氟等,并具有很強的吸塵、抗煤煙及阻隔噪音能力,可以凈化空氣,阻隔噪音,有利于改善廠區(qū)環(huán)境,因此又是環(huán)保應用的優(yōu)良樹種。
(三)易于繁殖栽培,生長迅速
樟樹播種繁殖,主要用1年生或多年生苗移植繁殖,也可用種子直接播種繁殖;生長速度較快;樟樹須根豐富,根和芽的萌生能力強。
三、樟樹在園林景觀規(guī)劃工程中的主要應用形式和配置方式
在現(xiàn)代園林綠化中,樟樹的主要應用形式和配置方式概括起來主要包括如下幾個方面[8]:
(一)街道廣場和廠礦、單位綠化
樟樹適應性強,病蟲害少,生長旺盛,綠蔭濃密,被認為是優(yōu)秀的街道樹種之一。廠礦、單位的環(huán)境經(jīng)常會受到有害氣體的污染,綠化樹種選擇受到很大限制。樟樹不僅四季常綠、樹姿優(yōu)美,而且對病菌和有毒氣體有很強的抗性,對煙塵也有一定的吸附能力。樟樹對有害氣體的抗性較強,能吸收有害氣體。據(jù)測定,1千克干葉可吸硫5.9克;吸氟2000毫克以上。并能防風、防塵、隔音、殺菌驅蟲、凈化空氣。因此,將樟樹與一些抗性強且花期較長的植物進行搭配種植,在降低污染的同時,可形成多層次、花葉兼美的景觀。
(二)公園園林區(qū)和公共綠地綠化
公園園林區(qū)和公共綠地是體現(xiàn)城市形象、反應城市綠化水平的重要窗口。樟樹作為形色兼美的城市和地區(qū)園林綠化的首選良木,在公園和風景點中的應用相當廣泛。樟樹既可以作為中心景觀單獨成景,也可與其他樹種混合種植,或與園林花灌木合理搭配,組成生態(tài)群落,達到改善優(yōu)化人們生活環(huán)境的目的,構成景觀樹叢或生態(tài)群落。在森林公園,利用樟樹生長速度快的特點易于在大面積造林時快速成林,也適宜造林。森林公園采用樟樹進行造林或林相改造,與色彩反差較大的常綠樹種搭配,能夠增加人們視野的深度,創(chuàng)造獨特的公園景觀色彩。樟樹可孤植于公園園林區(qū)和公共綠地的草坪、空曠地中、園路轉彎處或交叉路口處。
(三)居住區(qū)和宅院綠化
居住區(qū)和宅院不僅是居住空間,更是主要的生活空間。居住區(qū)和宅院綠化應在追求美學效果的同時,滿足鄰里居民的交往和戶外活動的需要??梢赃x用樟樹植于幼兒游戲區(qū)和老年人休息場,即能遮蔭,又可以利用樹下空間進行活動;還可將其配植在宅院空地、小區(qū)園路盡端和交叉處,并與地形、地貌相結合來展現(xiàn)優(yōu)美的姿韻;亦可同海棠等植物配置在建筑周圍、山石一隅,將人工美與自然美有機地組合,使建筑物與山石周圍的景觀協(xié)調一致,
從而使居住區(qū)和庭院產生出一種生動活潑且季相變化鮮明的景觀效果。
四、樟樹在園林綠化工程建設中應注意的問題
(一)樟樹的在園林建設中的培育和移植
圃地應選擇土層深厚、肥沃、排水良好的輕、中壤土。在翻耕時應施有機肥作基肥,進行綠化應用時,培育的樟樹大苗應經(jīng)過移植,促使側根生長,出圃時應帶泥球,并適當剪去枝葉,以提高植株成活率[9]。
(二)樟樹的在園林建設中的管護
對樟樹的養(yǎng)護管理,包括正常的澆水、施肥、松土除草以及樟樹的病蟲害防治等。
1.水肥管理
澆水和噴水移植后的第一次水要澆透,使土壤與根部緊密結合,保證種植后土壤與樟樹土球不產生空隙。樹木生長需要肥料,但要防止肥料過濃對根部的傷害,肥料應逐步由少漸多,由淡轉濃,慎重使用。另外在樹木的生長期應控制水肥供給,施肥不可太遲,以免秋后徒長。
2.主要病蟲害防治
樟樹病蟲害較少,以香樟黃化病、樟葉蜂和樟巢螟三種病蟲害最為常見。蟲害會不定時發(fā)生,要早治早了[10]。
五、結語
近年來,隨著人們對園林綠化工程建設的重視,綠化技術的不斷提高,樟樹在園林綠化工程建設中得到了廣泛應用。樟樹是多功能園林樹種之一,不管是宅院小區(qū)還是公園景區(qū),不管是道路廣場還是廠礦綠化,都能創(chuàng)造優(yōu)美的景觀;它既是行道樹、庭蔭樹,又是營建風景林、防護林的好樹種,適于在城鎮(zhèn)綠化和鄉(xiāng)村綠化中大力推廣。在園林綠化中合理應用樟樹,將充分發(fā)揮其優(yōu)良特性,既美化環(huán)境,又提高生態(tài)效益和經(jīng)濟效益,創(chuàng)造適宜的人居環(huán)境。
參考文獻:
[1]陳有民,園林樹木學[M].北京:中國林業(yè)出版社,1990.
[2]戴寶合,野生植物資源學[R].北京:農業(yè)出版社,1993.
[3]中國油脂植物編寫委員會,中國油脂植物[M].北京:科學出版社,1987.
[4]彭國華,樟樹[J].中國城市林業(yè).2003,1(2):41-42.
[5]白保勛,樟樹在豫南引種馴化技術研究[J].河南林業(yè)科技,2005,25(4):13-14.
[6]孫凌峰、周傳軍、彭春耘,樟樹枝葉精油的提取和分析研究[J].江西化工,1995(4):11-16.
[7]江明艷、陳其兵、潘遠志,我國樟科植物的園林應用前景[J].西南園藝,2004,32(3):16-18,
[8]趙家希,樟樹的綠化作用[J].安徽林業(yè),2000,6:27-27.
[9]王清天、林敏惠、陳小寶,樟樹種子育苗技術[J].育苗技術,2006,8:26-27.
[10]張傳順,樟樹的種植養(yǎng)護技術[J].安徽農學通報,2006,12:103-103.
作者簡介:
何鳳苗(1982-),女,漢族,河北衡水人,碩士,南昌理工學院助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