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月娣
在初中語文學習中,學生最怕的是寫作文,許多學生往往困于無話可說,無東西可寫。不管教師布置什么作文題,總有許多學生會目瞪口呆,啃著筆頭,無從著手,規(guī)定時間下來,作文本上還是寥寥數(shù)字,不成其文。學生苦惱萬分,教師傷透腦筋。其中的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學生平時缺少對現(xiàn)實生活的關(guān)注與體驗,缺少對周圍世界的觀察與感知,缺少對生活素材的搜集與積累。雖然他們每天都在生活中,各種人、事物、情境對他們來說都已司空見慣。而我們提倡的是,對生活的有意觀察,對生活的有意積累。提高寫作教學的有效性,加強對觀察的指導是重要的舉措。
葉圣陶說過:“訓練學生作文,必須注重于傾吐他們的生活積累?!备鶕?jù)長期從事農(nóng)村中學教學的經(jīng)驗,筆者認為應當把指導學生觀察與積累放在重要的地位,幫助學生接通作文的“源頭活水”。從初一年級開始,教師除了指導學生廣泛開展課外閱讀外,要指導強化觀察積累。寫作的過程也是學生個體對“觀察的理解和賦予意義”的過程。要盡量讓他們看到聽到、感覺到、體驗到、觸摸到實在的生活以免無米之炊。下面就學生觀察到的方面及在觀察中教師如何做指導,談一些粗淺的做法,以求教于同仁。
一、觀察自然要抓住特征
林語堂說:“人有人趣,物有物趣,自然景物有天趣。”大自然本身就是一幅美麗的畫卷,一支動人的樂曲。那動人的青的山,綠的水,萬紫千紅的花草,五彩的云霞,鳴啼的百鳥,如箏如笛的山泉流瀑,綠肥紅瘦的意蘊,都帶給學生直接的美的感官享受。指導學生觀察自然,感知景物,打開寫作的思路,教師的影響難與美麗的自然風景競爭,對青少年氣質(zhì)發(fā)展的巨大影響。凡是經(jīng)常接近大自然的學生,對美的事物要比一般人敏感得多。
在作文教學中,應經(jīng)常把學生帶到大自然中去,讓他們在大自然的懷抱中,用心去觀察、去聯(lián)想、去感悟和體會,在這里學生獲得的不僅是性情的愉悅、精神的快感,而且是對自然哲理的感悟、心智的開啟和思想的啟迪。他們觀察的是景——風景、情景、場景,聯(lián)想的是情——親情、愛情、友情,感悟的是理——事理、情理、哲理。景、情、理化而為一,就是觀察自然的結(jié)果。由感悟而產(chǎn)生理性的思考,能使學生從更深的角度去認識事物,把握其本質(zhì),領(lǐng)會其意蘊,提高自我的人生境界。
只有在觀察中抓住自然對象的特征,才能以一當十,以少勝多。感悟遠看一片綠近看卻若有若無的“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的早春,“草木知春不久歸,百般紅紫斗芳菲”的晚春;只有感悟,才能寫出“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的夏日夜景;只有觀察,才能感悟西湖嫵媚秀麗的美景,寫出“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的詩句;只有觀察,才有雨的感悟:“看,像牛毛,像花針,像細絲,密密的斜織著,樹葉兒卻綠得發(fā)亮,小草也清得逼你的眼……”。古今中外文人學士們的寫作經(jīng)驗作了很好的印證。在與大自然的接觸中,學生們開闊了視野,涵養(yǎng)了智慧和靈性,才有可能寫出富有真情實感、異彩紛呈的文章來。
二、要重視對身邊生活的觀察
指導學生觀察生活,首先要讓他們關(guān)注自己身邊的人與事。留心周邊生活中的細節(jié),來自于學校和家庭的人、事物、情境。
豐富多彩的校內(nèi)外生活,為學生的作文提供了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寫作材料。通過細致觀察,體驗瑣碎而平凡的生活,從而產(chǎn)生對人生的關(guān)注,使生活現(xiàn)象變成寫作素材。誠然,社會生活中的許多重大事件值得我們關(guān)注,值得我們?nèi)?。但由于受到種種主客觀條件的限制,對于這類生活的體驗往往會有很大的困難。而提倡多觀察身邊的生活是人人都可行的,也容易見效,容易激發(fā)學生觀察的積極性和寫作的興趣。
學生進行觀察時,要教給學生觀察的方法。應根據(jù)不同的對象,提出一些相關(guān)及具體的要求。如平時應仔細觀察同學的外貌、動作表情,與同學交往可以按什么時間、是什么人、做了什么事,事情的結(jié)果怎樣?對方的精神狀態(tài)如何?反復訓練,使學生在觀察的過程中,變無意性為有目的性。指導他們觀察同學的課外活動:如活動場景、活動的內(nèi)容分別是什么,活動過程中,他們的動作、神態(tài)語言又分別是怎樣,活動的發(fā)展變化又是怎樣的?按一定的活動方位順序或時間順序?qū)懴聛?。觀察人物時要注意從外在的形象精神到內(nèi)在的情感思想。既要有對個體的描寫,更要有群體的描寫,力求具體,生動,避免抽象概括。如果我們仔細觀察,用心體悟,反復琢磨,便會慧眼獨具,從中悟出一些給人以啟迪的哲理,尤其是同學們的一些生活細節(jié)。如指導學生觀察《包煮餃子》,學生明確了要求后,要求在家去試一試。試的過程中,注意看父母的一舉一動,怎么準備的?怎么包的,自己又是怎么包的,包第一個餃子時出現(xiàn)了什么情況?第二個?第三個?包到第幾個時像模像樣了?每次包餃子父母的神態(tài)如何,你自己的心情如何?之后煮的過程又怎樣?先作一問答式作業(yè),然后整理成文章。經(jīng)過這樣的過程,生活本身已變成學習的跳板,學生寫起來就會覺得很容易,不會像炎熱的夏季里跑步一樣辛苦了。學生仔細觀察了,絕不會再抱怨作文無話可寫了。在課堂中學習,在生活中學習,抓住最佳的觀察時機,用心去感受,認真體驗,寫出充滿生活氣息,富有真情實感的好作文也就不難了。
而生活積累應注重平時“細水長流”般的觀察,要持之以恒。觀察是一種有目的、有計劃、比較持久的自覺的知覺活動。世界著名的生理學家巴甫洛夫,在他的研究院門口的石碑上刻下了“觀察、觀察、再觀察”的名句,以此來強調(diào)觀察的重要性。引導主動積極觀察,是中學作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也為作文教學注入了源頭活水。
這個社會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fā)現(xiàn)美的眼睛。社會是人類生活的共同體,由于共同的物質(zhì)條件而相互聯(lián)系起來的社會人群,在一定的行為規(guī)范控制下活動,借以正常運轉(zhuǎn)和發(fā)展的社會。每個人都有優(yōu)點與長處,發(fā)現(xiàn)并挖掘周圍人身上的蘊藏的正直、無私、善良、努力等美德,并將它們寫入我們作文中,這是很有意義的事情。筆者在所教的班曾開展過“真情面對面”活動。各小組開展“慧眼識珠”活動,讓大家觀察身邊同學的優(yōu)點,關(guān)注周圍同學的點滴進步。一周后,同學們的一舉一動如在眼前。如一同學在作文中寫道:小紅同學今天讀課文感動了我;鐘國華今天說話沒有帶臟字,班長的日記又當范文讀給同學們聽了。……同學們深深感到原來我們生活的集體是如此的美好!這不但加深了同學的友誼,還增強了班級的凝聚力,加深了夸與被夸的內(nèi)心體驗,形成了良好的心理暗示,那就是被人賞識是幸福的,而欣賞別人同樣是快樂的,從而激發(fā)學生仔細觀察、都來爭當觀察者和被觀察者,培養(yǎng)自己的觀察力。
又如指導學生觀察家庭中的父母親,他們的一天是如何度過的?上班之外在家中做了哪些家務活?以體會他們的辛苦。觀察路上忙忙碌碌的人們,及親朋好友的言談舉止,音容笑貌,穿著打扮,為人處世,性格情趣,他們身上折射出各種閃光點,本身就是一個材料寶庫,關(guān)鍵看你是否做了生活的有心人。俗話說:處處留心皆學問。杜威曾主張從學生感興趣活動和現(xiàn)實生活中,及發(fā)展需要來開展觀察并教育,內(nèi)容不限學校、課堂,強調(diào)學生是主體,主動探索、體驗、親身實踐。教會學生學會觀察不僅有益于寫作,也培養(yǎng)了學生的愛心。
三、要做好觀察的文字記錄
俗話說,“賴筆頭勝過好記性”。俄國文學家托爾斯泰也要求自己:身邊應永遠帶著鉛筆和筆記本,談話的時候碰到一切美妙的地方和話語都要把它記下來。
為了留住“第一印象”,為了寫好你的文章,請你也隨身帶著紙和筆吧。只有用筆及時記錄下自己的所見所聞,在觀察中不斷積累,擁有了豐富的素材后,寫作中才有可能變“要我寫”為“我要寫”,“我喜歡寫”,才有可能化難為易,對于觀察要養(yǎng)成隨時記錄的好習慣,養(yǎng)成寫生活隨筆的習慣。春天柳樹枝頭的一抹綠色,雨天水池中的圈圈漣漪,某人的一句話,某天發(fā)生的與同學的一次矛盾,路上碰到的某件小事等等,都是我們記錄的內(nèi)容。
這種觀察中的生活隨筆,不講究格式規(guī)范,不講究篇幅長短??梢允晴R頭實錄式的,可以是素描式的,可以是隨感式的,也可以是陳述加簡單議論或抒情式的。就如古人所說的那樣:集腋成裘,聚沙成塔。點點滴滴的文章記錄,雖簡單,但因涉及到方方面面,所以到用的時候,它就會喚起你的表象,激起你豐富的聯(lián)想,成為你筆下生動的素材。
如果說,觀察是一種直接的感性的積累,是一種十分重要的積累的話,那么下面常見的兩種積累方法則是對生活的間接積累,也應努力去做。
1.做讀書筆記
“不動筆墨,不讀書”。做讀書筆記不僅能提高閱讀書文的效率,而且能提高科學研究和寫作能力。通過學習和實踐使學生充分認識到課外書的作用,不但積累了有用的知識,鍛煉了能力,更激發(fā)了學生的探索欲。同學們可以根據(jù)自己功課的需要摘抄。如為了把作文寫好,便留心看過的文章,把其中寫得生動的地方,按敘事、寫景、抒情、狀物、議論等方面,或精彩的描寫,有意義的知識,或是你特感興趣的東西用“摘抄法”做讀書筆記。書還了,好東西留下來了。這對提高寫作水平很有益處,古人有條著名的讀書治學經(jīng)驗,叫做讀書要做到:眼到、口到、心到、手到。這“手到”就是做讀書筆記。
2.做信息卡片
制作信息卡片是搜集、整理、使用資料的重要手段,把學習、生活過程中做的卡片分門別類加以歸納,就可以為知識創(chuàng)新、積累生活打下很好的基礎。搜集材料,幫助學生建立材料庫,利用信息卡片及時記錄下好詞佳句,或一些零散的新思想,分析系列性的相關(guān)資料,或一些知識點記下來。現(xiàn)在信息來源渠道比過去豐富多了??ㄆ辗e月累,分門別類,寫作的時候就成了資料庫。有了豐富的各種信息資料,就不怕沒內(nèi)容寫了。
作文是一個累積的循序漸進的過程。如果說作文是一棵樹的話,它肯定要向生活汲取營養(yǎng)。要想作文長成一棵大樹,單一的營養(yǎng)是不行的。它需要多方面的養(yǎng)料滋養(yǎng)。對于寫作過程的三個環(huán)節(jié)來說,“觀察積累”是第一個環(huán)節(jié),也是寫作的基礎。長期專注的觀察,就有可能讓自己在眾人司空見慣的生活現(xiàn)象中發(fā)現(xiàn)獨特的東西。法國作家福樓拜這樣說過:“對你所要表現(xiàn)的東西,要長時間很注意地去觀察它,以便能發(fā)現(xiàn)別人沒有發(fā)現(xiàn)過和沒有寫過的特點”。
語文學科是一門實踐性開放性十分強的學科,而寫作則更如此。遠離生活的寫作,只能是盲人摸象,閉門造車。只有將整個世界作為自己的“工廠”,將豐富的生活作為源源不斷的原料,才能“造出”一篇篇好的文章來。
作者單位:浙江省紹興市袍江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