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消費責任是立足于責任的價值視野對消費行為的合理性、合法性、合目的性追問的回答,以及由此構建出的消費原則,其中包括消費理念、消費方式和價值評判。為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很有必要在消費者中引導適度、協調和理性的消費責任。
[關鍵詞]消費責任 消費主義 理性
作者簡介:王瑋(1982-),男,江蘇南京人,南京政治學院哲學系博士研究生。
自改革開放以來,消費在我國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生活中的作用力和重要性與日俱增,但隨之而來的消費主義也有蔓延的趨勢。消費主義往往以普遍的倫理、時尚或文化的形式,將自身價值觀念合理化為日常生活中的自由選擇、自我表達及社會認同等形式,其危害在當今國內自由主義、個人主義思潮泛濫的情況下更具隱蔽性和嚴重性,對和諧社會建設造成了一定的負面影響。因此,克服消費主義的影響,樹立消費責任已刻不容緩。
一、何謂消費責任
責任是一個重要的倫理概念,其反映地是一種對主體性、社會身份和社會認識的高度自覺,一種觀念沒有達到責任的境界,則在這種觀念上,人就是自在而非自為的。消費責任是立足于責任的價值視野對消費行為的合理性、合法性、合目的性追問的回答,以及由此構建出的消費原則,其中包括消費理念、消費方式和價值評判。具體而言,其主要包括四個方面的內容:
第一,對自然的消費責任。對自然的消費責任是人的“類責任”。人是自然的產物和組成部分,有歸屬于、依存于自然的屬性,所以人為了自身的生存發(fā)展,就必須承擔起對自然的責任。人對自然的消費責任的具體要求就是:不能將消費變成對自然環(huán)境的任意破壞和對資源的瘋狂攝取,而是要節(jié)制消費,合理地規(guī)范對自然的開發(fā),使自然的再生能力和生態(tài)平衡得到維護。
第二,對社會的消費責任。其可以分為兩點。首先,維護公平的消費責任,是指消費不能危及其他人生存和發(fā)展的消費能力,強調在資源使用上要公正地對待他人。其次,對社會道德與文化的消費責任。消費是從屬于一定社會意識形態(tài)范疇的,所以,接受了某種消費方式,就意味著對支撐這種消費的文化、道德觀念的認同。積極健康的道德與文化能夠為人們的社會實踐提供正確的導向,同時也能成為增強社會凝聚力的“水泥”和社會發(fā)展的“思想旗幟”,而畸形病態(tài)的道德與文化則會使社會矛盾增多,趨于混亂。消費作為社會實踐的重要內容,必然對社會意識形態(tài)產生反作用。消費作用的影響是感性而深刻的,它從物質層面上深入到社會觀念和行為之中,那些對社會不負責的消費的結果,必然使整個社會不和諧高度的物質文明和相對低下的精神狀態(tài),全社會的幸福感降低、進取心減弱、精神頹廢甚至道德墮落。
第三,對自身的消費責任。人在什么意義上進行消費,就在什么意義上把自己再生產出來。因此可以說,對自身的消費責任針對著人的生存發(fā)展和本質的實現。對自身的消費責任可以二分為對身體和精神的消費責任。
正如社會學家約翰·奧尼爾所指出的,人的身體在社會中被分成了“生理的身體”和“交往的身體”[1],對“生理身體”的消費責任早已為人們所熟知,但對“社會身體”的消費責任往往被人們忽視,社會身體在深層上對生理身體實現了控制,因此要倍加關注。現代社會的身體文化為人們構筑了社會身體的一種“理想圖式”,這種圖式本質上就是一種階級文化、權力文化,但這種身體的“理想圖式”并非身體的理想狀態(tài),它單質化的“美的標準”否定了人身體的差異性,因而其在根本上是否定人的。因此,對社會身體的消費責任就是要甄別怎樣的社會身體消費需要才有利于人體的美和健康,“按照美的標準來塑造身體”的消費必須是有利于人的消費,塑造屬于自己的美的,健康的社會身體,而非一味地去迎合身體的“理想圖式”。
人不僅對自己的身體負有消費責任,同時還對自己的精神負有責任,人成為精神存在物的一個重要途徑就是進行消費,任何人只有消費一定的精神文化資料和教育服務,才能有知識的增長、能力的發(fā)展和人格的完善。盡管物質消費能夠提供精神的豐富和愉悅,但如果一味沉溺于物質消費而忽視了精神消費的需要,這種豐富和愉悅則會變成精神的空虛和萎靡,因為人的需要不是物質能全部滿足的,還必須有豐富的精神產品才能使人感到充實。
二、消費責任的原則
消費責任和核心自然是消費責任的原則,當前消費中存在的問題,很大一部份是由于對消費原則的認識偏差產生的,以往我們的消費教育多是用“高消費”概念來確定消費合理性的,這實質上是以“支付能力”作為合理性的標準,潛臺詞就是:因為沒有支付能力,所以還不能揮霍消費。等到具備能力了,高消費就是合理的了。此外,以“是否有利于生產或生產力的發(fā)展”作為評價消費合理性的標準的觀點,也是消費主義的典型思維,這些樸素的觀點恰恰落入消費主義的陷阱。
消費責任的原則,概括來說主要包括以下幾點:
第一,適度消費。適度的問題其實就是是否合乎責任的問題。亞里士多德的“中道”原則,中國古代儒家的“中庸”,說的都是度的問題,消費也有度的問題,就是要堅持適度原則。在物質豐裕的消費社會,人的消費活動背離了自己的需要,消費已經不再只是滿足需求的手段,更加是資本牟利的手段,被刺激挑唆的消費欲驅使人們不斷的追求消費,甚至為消費而消費。人們消費的物質越多,自身的欲壑越難以填滿,形成了過度消費。
消費的度可以在不同方面進行劃分:基于人的生存發(fā)展需要并參照其所處的社會物質生活水平而確定的度,依據人作為社會文化的存在所需求的精神消費所確定的度,從全社會的利益考量來確定的度,或者從維護人類生存必需的生態(tài)環(huán)境和資源出發(fā)所確定的度等。概括來說,包含以下四個內容,即健康限度、自然限度、經濟限度和倫理道德限度。
第二,協調消費。協調消費主要是指物質消費與精神消費相協調。消費從內容上看有物質消費和精神消費,任何人類歷史的第一個前提無疑是有生命的個體的生存,人類的物質需要是精神需要的基礎。當人們滿足了基本的物質需要之后,更應當注重精神追求。
實現物質消費與精神消費的協調,是提高消費質量的客觀要求,一味地重視物質消費,忽視精神消費的舉措,雖然會在一定程度上使人滿足,但隨著它的極度發(fā)展,物質消費的邊際效應會下降,這使得豐裕的生活和空虛的精神世界并存,人們會為了一時的感官刺激肆意糟蹋自然資源,從而損害社會的整體利益和長遠利益,最終危害自身的利益,這就是惡性消費。消費把消費者引向“物世界”,使人陷入異化消費之中而認識不到自己真正需要的境地。只有超脫出物質性需求獲得精神需求滿足的生活,才是一種協調的消費。
第三,理性消費。消費責任的理性不是單純計算利益的工具理性,而是包含人文關懷的價值理性,價值理性使人突破單純對利益追求的狹隘視野,以一種人類獨有的博大情懷去從事消費活動。它不僅提供對消費意義的評價,而且還在消費實踐中支配消費活動性質的確認、方式的選擇及對消費行為的自我調節(jié),驅使人綜合考慮消費的目的、意義以及影響。這種作用集中體現在:
對需要的理性認識及控制。在消費社會中,需要已經成為一種消費主義的意識形態(tài)編碼,甚至人的無意識本身都可以通過“欲望的策略”方式加以控制化,消費主義更是將這種“欲望的策略”更深層地貫徹到主體的消費[2],創(chuàng)造和刺激人的進一步的消費需要,使人們永遠處在一種欲求不滿之中,使人不能以真正的人的身份面對自己的需要。消費責任使人理性的對待自己的需要,不是在消費主義的編碼過程中,而是在消費責任視域中對自己需要的“無意識編碼”的重讀,不是一味地放縱自己的需要,而是對自己的需要有甄別、有選擇、有節(jié)制。
對商品的理性選擇。在市場經濟時代,人具有消費自由,但從消費責任角度出發(fā),人不應該僅僅滿足于自己的經濟利益和偏好,更要認識到自己的消費行為在觀念價值上的意義和現實中的影響,主動地維護那些符合時代發(fā)展方向的社會主流價值觀念,主動的維護人與自然、社會和自身的和諧。對于那些依靠破壞生態(tài)平衡、危害正確的社會價值觀念,產生消費不公正,危害自身全面發(fā)展的商品,要進行抵制。
對消費結果的理性反思和價值評判。消費的結束并非消費責任的結束,消費者還應當思考自身的消費,產生了怎樣的后果,是否對自然產生危害,是否給身邊的人們帶來了痛苦,是否對自己有利,是否符合消費責任以及是否達到了預期的目的。這要求人們去用一種理性、負責、關愛的態(tài)度去對待消費。
三、消費責任的引導
消費責任引導作為系統工程,最終必須落實到具體的引導機制中去,以機制為保障和依托,達成引導的目的。
第一,強化消費責任的制度安排。所謂消費責任的制度安排就是社會依據消費責任引導的需要為人們的消費設計制定的一整套的正式規(guī)則(如法律法規(guī)、規(guī)章規(guī)范、政策政令等)和規(guī)則的實施程序。消費責任的制度安排具有強化人們的責任的功能,責任引導的實踐經驗說明,消費責任引導必須要有權威的確認、系統的制度保障和強力的后盾。以文本的形式將消費責任引導的指導思想,方針原則、主要內容、運行機制等予以制度化,法律化,明確消費主體的責任,將有利于把消費責任引導納入依法治國的軌道,保證引導的長效性。
第二,培育積極健康的“消費的文化”。把人們的注意力引向對自然的欣賞和保護,對社會的支持和奉獻,對他人的尊重和關注,對自身的反思和超越以及對創(chuàng)造性消費的追求。消費責任的建立關鍵在于觀念的轉變、意識形態(tài)的轉變,因而要對消費的文化進行符合時代精神的解釋,建立一套新穎有吸引力,有說服力的話語體系。對于當今中國社會而言,必須建構、改造一種強勢的消費的文化,這種文化要具備合法性,在消費過程中具備堅強的合理化能力,只有文化才能為一種生活方式提供價值、觀念、知識以及道德上的合法性。要使消費責任引導產生預期效應,必須使人們首先接受、認同,即消費文化要為消費責任在意識形態(tài)領域營造可接受性,進而使其被理解。當人們做出符合自身條件的理解后,消費責任才能在實踐中深化和修正,并內化為指導行為的準則、倫理道德與價值標準。
第三,宣傳消費責任內容與實踐標準。由于消費責任的基本內容和實踐標并不為人熟知,因而許多人消費時依然按照自己的偏好和習慣認識,沒有完全上升到責任的高度,并且在部分人那里,不僅諸如康德所說的基于“善良意志”之類的責任原則和責任律令因為缺乏明顯或可直接體認的基于責任主體的責任認識,亦因缺乏與消費觀念的直接對接關系而顯得虛無縹緲、蒼白無力,即使是諸如“最大多數人的最大幸福”之類更具現實功利色彩的責任原則和責任律令,似乎也于己遙遠。自發(fā)的責任感往往對消費責任的認識不夠深刻,容易受到錯誤認識的影響,有時甚至與消費責任背道而馳。因此,消費責任引導要想富有實效,就必須宣傳一個對人們來說具有主體必然性和合理性根據的,能夠正當體現消費原則。
第四,鼓勵消費責任的修養(yǎng)。消費責任的教育引導機制不能墮入單純灌輸式教育機制的窠臼,必須正視人的主體性、能動性。那種把人作為改造對象,單純的反復說教模式并不能真正塑造良好的責任意識,只有對消費責任必然性和合理性的深刻具體的體認,才能保持消費責任的長效性,而這種體認就是消費責任的修養(yǎng)。修養(yǎng)過程就是要解決消費責任要求與道德選擇能力、責任實踐能力的矛盾,通過具體的消費實踐,使人們獲得更高的責任認知、責任情感、責任意志,完成對消費責任的體認,從而深化消費責任意識。教育引導機制要鼓勵人們關注自身的責任修養(yǎng),在消費實踐中自我剖析,提高自己責任的實踐能力,并且為消費責任的實踐提供理論幫助和價值評價。
參考文獻
[1]奧尼爾《身體形態(tài)現代社會的五種身體》[M]張旭春譯。遼寧:春風文藝出版社,1999.3
[2]仰海峰《走向后馬克思:從生產之鏡到符號之境》[M] 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4.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