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 燕
摘 要: 眾多的相同將拜倫和雪萊緊密相聯(lián),然而他們的詩歌藝術(shù)卻有很多不同之處。通過對他們生平和作品的剖析,我們會發(fā)現(xiàn)雖然他們的詩歌都是浪漫主義的代表作品,卻又各具特色。
關(guān)鍵詞: 拜倫 雪萊 詩歌藝術(shù) 比較研究
拜倫和雪萊,這兩個不同的名字在許多時候都會被聯(lián)系在一起。的確,他們有太多的相同處:出身相同,經(jīng)歷相似,思想相通;同是英國19世紀(jì)的著名詩人,歐洲浪漫主義文學(xué)的杰出代表;都以詩歌作為武器,對當(dāng)時黑暗的社會現(xiàn)實進(jìn)行批判和嘲諷,熱情歌頌自由和解放;甚至他們的婚戀也有許多相似之處。但這么多的相同點(diǎn)卻無法掩蓋這對被稱為英國浪漫主義詩歌的“雙子星座”在詩歌藝術(shù)方面表現(xiàn)出的顯著不同。
詩歌在一定程度上帶著詩人的個性烙印,而個性則是在生活中形成的。所以要比較研究拜倫和雪萊的詩歌藝術(shù),首先應(yīng)該了解他們的生平。
一、拜倫和雪萊的生平
喬治·戈登·拜倫(George Gordon Byron,1788—1824)生于倫敦一個破落貴族家庭,青年時期在劍橋大學(xué)接受了啟蒙思想。大學(xué)二年級時,他就出版了第一部詩集《懶散的時刻》,表達(dá)了對現(xiàn)實的不滿和對上流社會的鄙視。大學(xué)畢業(yè)后去歐洲大陸旅行,有機(jī)會廣泛認(rèn)識社會和接觸各階層的人物,回國后發(fā)表了《恰爾德·哈洛爾德游記》,表達(dá)了對封建專制的憎恨和對資產(chǎn)階級自由、民主的向往。1812年發(fā)表了著名詩篇《〈壓制破壞機(jī)器法案〉制訂者頌》,憤怒揭露了英國國會反人民的本質(zhì),以及立法者的兇殘面貌。接著,他又以東方故事為題材,寫了富有浪漫主義色彩的傳奇詩《東方敘事詩》,塑造了不少反抗一切社會制度的叛逆者形象。這引起了英國統(tǒng)治階級極大的仇恨,他被迫永遠(yuǎn)離開英國。在移居瑞士時,他遇到了雪萊,結(jié)為知友。在雪萊的影響下,他寫了英國詩歌史上第一首號召工人斗爭的詩歌《盧德分子之歌》。1817年他遷居意大利,與當(dāng)?shù)氐拿孛芙M織燒炭黨人取得聯(lián)系,積極準(zhǔn)備起義,反對奧地利的統(tǒng)治。這時他寫了許多優(yōu)秀作品,如《唐·璜》。1823年拜倫離開意大利,到希臘參加反土耳其壓迫的解放斗爭,并成為希臘民族獨(dú)立斗爭的領(lǐng)袖之一。但此時他卻患了寒熱病,不幸于1824年4月9日病逝。
波西·比?!ぱ┤R(Percy Bysshe Shelley,1792—1822)出身于貴族家庭,卻與父輩格格不入。19歲那年,因發(fā)表論文《無神論的必然性》(The Necessity of Atheism),雪萊被學(xué)校開除。次年雪萊寫了《告愛爾蘭人民書》,并去愛爾蘭鼓動當(dāng)?shù)厝嗣穹磳τ慕y(tǒng)治和奴役,可惜沒有成功。回到英國,雪萊決定以詩歌為武器,與反動統(tǒng)治者繼續(xù)斗爭。1813年他寫了第一首長詩《麥布女王》,批判了封建統(tǒng)治者的專橫,譴責(zé)了資本主義的殘酷剝削,并表達(dá)了建立美好社會的理想。英國統(tǒng)治者對此極為不滿,迫使雪萊永遠(yuǎn)離開英國。1818年雪萊定居意大利,完成了抒情詩劇《解放了的普羅米修斯》。詩劇不僅描寫了被壓迫人民的苦難,而且預(yù)示了革命一定會到來,一定會取得勝利。這部詩劇既是詩人創(chuàng)作的高峰,又是浪漫主義詩歌創(chuàng)作的典范,恩格斯稱他為“天才的預(yù)言家”。1819年英國反動統(tǒng)治者制造了殘殺工人群眾的“彼得盧事件”,這對雪萊的思想產(chǎn)生了巨大的震動,他認(rèn)識到僅靠文字宣傳是不能改變現(xiàn)有秩序的,因此他一方面創(chuàng)作《給英國人民的歌》等一系列著名詩篇,揭露統(tǒng)治者的罪行,另一方面號召被壓迫被剝削者為爭取自由而起來斗爭。他還寫有不少優(yōu)秀的抒情詩,如《西風(fēng)頌》、《致云雀》,都是膾炙人口的名篇。1822年7月8日,雪萊因渡海途中遇風(fēng),不幸溺死。馬克思認(rèn)為他是“一個真正的革命家”。
兩個人不同的童年體驗和早年經(jīng)歷,對他們?nèi)蘸蟮纳町a(chǎn)生了舉足輕重的影響,支配著他們性格的形成。拜倫童年的不幸給他的一生留下了難以抹去的陰影。被父親遺棄,天生的跛腳和脾氣暴躁的母親,使拜倫漸漸形成了一種既好強(qiáng)又脆弱,既高傲又自卑,既熱情又冷漠,既激進(jìn)又消極的人格心理定勢。天生殘疾,卻苦練擊劍、騎馬和游泳;積極參加希臘遠(yuǎn)征軍,卻輕視希臘人民;猛烈抨擊上流社會,卻又沉迷于他們的恭維。1809年,拜倫世襲了上議院的貴族席位。由于貴族的優(yōu)越感和偏見,他終生以擁有爵位和議席而自傲,并助長了郁憤孤傲的性格和個人英雄主義,以及輕視人民和機(jī)械地同情弱者的心理。對社會熱情而深刻的批判與無政府主義、個人主義思想交織著;“反抗反動勢力的怒吼、不屈不撓的戰(zhàn)斗精神,與對人類前途深深失望的、懷疑戰(zhàn)斗徒勞無益的悲觀情緒交織著”??梢哉f,拜倫一生始終處于這種鐘擺式的兩極情感之中,始終自我否定著又自我斗爭著。
相比之下,雪萊的性格就比較單純。如果說拜倫以其豐富和復(fù)雜顯示出十足的詩人品性,那么雪萊則更偏重于革命者的氣質(zhì)??梢哉f,他是一位偉大的戰(zhàn)士,他的一生就是不停地反叛和斗爭的一生。在伊頓念中學(xué)時,他便反對教師們施行體罰。1810年進(jìn)入牛津大學(xué)后,他又因印行《無神論的必然性》而被開除。這件事使他頑固的父親極為震怒,斷絕了對他的經(jīng)濟(jì)接濟(jì),雪萊只得自謀生活。但年輕的雪萊沒有屈服,而是繼續(xù)為解放和民主而斗爭。他在《解放了的普羅米修斯》序言中寫道:“I was averse from a catastrophe so feeble as that of reconciling the Champion with the Oppressor of mankind. The moral interest of the fable,which is so powerfully sustained by the sufferings and endurance of Prometheus,would be annihilated if we could conceive of him as unsaying his high language and quailing before his successful and perfidious adversary.”熱情洋溢的雪萊堅信民主和解放。同時,空想社會主義者威廉·葛德文(William Godwin)又在雪萊的思想形成中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雪萊終生追求美好的明天,憧憬未來,不能不說是空想社會主義思想對他的影響。
二、拜倫和雪萊的詩歌藝術(shù)比較
1.在思想傾向和中心主題上呈現(xiàn)出明顯的相似性
(1)揭露現(xiàn)實的黑暗和腐朽,反抗統(tǒng)治階級的奴役和專制,可以說是他們二人詩歌創(chuàng)作共通的思想傾向。
拜倫在《唐·璜》中,對英國官場的種種丑惡進(jìn)行了淋漓盡致的諷刺:
Besides the ministers and underlings,
Who must be courteous to the accredited
Diplomatists of rather wavering kings,
Until their royal riddles fully read,
The very clerks——those somewhat dirty springs
Of office or the house of office,fed
By foul corruption into streams——even they
Were hardly rude enough to earn their pay.
And insolence no doubt is what they are
Employed for,since it is their daily labour
In the dear offices of peace or war;
And should you doubt,pray ask of your next neighbour,
When for a passport or some other bar
To freedom he applied(a grief and a bore),
If he found not this spawn of tax-born riches,
Like lap dogs,the least civil sons of bitches.
雪萊則通過對反動的統(tǒng)治階級的殘酷剝削和人民悲慘痛苦的生活之間的對比描寫,來表達(dá)他對社會現(xiàn)實黑暗的批判。在《“虐政”的假面游行》(The Masque of Anarchy)中,詩人寫道:
“‘This to see your children weak
With their mothers pine and peak;
When the winter winds are bleak:
They are dying whilst I speak.”This to hunger for such diet,
As the rich man in his riot
Casts to the fat dogs that lie
Surfeiting beneath his eye.
(2)為民主和自由吶喊斗爭,則可以說是他們二人詩歌創(chuàng)作的中心主題。
拜倫的《路德分子之歌》(Song for the Luddites)雖然只有三節(jié),卻是一首不可多得的杰作。在這首詩里,拜倫堅決支持路德成員的行動,表現(xiàn)出了前所未有的革命熱情和斗爭決心:
As the Liberty lads oer the sea
Bough their freedom,and cheaply,with blood,
So we,boys,we
Will die fighting,or live free,
And down with all kings but King Lord!
而雪萊的長詩《解放了的普羅米修斯》(Prometheus Unbound )整篇就是一部自由斗爭的宣言,其中充滿了對獨(dú)裁統(tǒng)治的反抗和對自由的向往。
2.在藝術(shù)表現(xiàn)上各具特色
拜倫和雪萊都屬于積極浪漫主義詩人,風(fēng)格特色方面最大的共同點(diǎn)就是背景廣闊、想象瑰麗、氣勢磅礴。兩人共同完成并超越了由“湖畔派”(“Lake Poets”)詩人開始的詩歌革新,形成了各自的獨(dú)特風(fēng)格。
拜倫師法18世紀(jì)的大詩人蒲柏(Alexander Pope),但他學(xué)習(xí)的是蒲柏寫警句和諷刺詩的深厚功力。在《審判的幻景》(The Vision of Judgment)、《青銅世紀(jì)》(The Age of Bronze)等詩中,拜倫都充分運(yùn)用了他的諷刺天才。但拜倫沒有采用蒲柏常用的英雄雙韻體,而是尋找和發(fā)展了更適合自己風(fēng)格的詩體。《恰爾德·哈洛爾德游記》(Childe Harolds Pilgrimage)的一、二章,他采用的是比較典雅的九行體(斯賓塞(Spenser)創(chuàng)造)?!短啤よ?、《審判的幻景》則是用意大利八行體所寫,這是一種更能表現(xiàn)拜倫口語風(fēng)格的詩體。拜倫運(yùn)用這種詩體將詩寫得雅俗共賞,揮灑自如,為英國詩體注入了新鮮的空氣。
雪萊則把詩提高到哲學(xué)的高度,在詩歌中很注重抒情性和哲理性的結(jié)合。他稱自己的第一部長詩《麥布女王》(Queen Mab)為“哲理詩”,其后的《阿拉斯特,或寂寞的精靈》(Alastor,or the Spirit of Solitude)、《智美頌》(Hymn to Intellectual Beauty),甚至《伊斯蘭的起義》,都充滿了詩人對人的命運(yùn)、道德、情感、理想的探求和思索,帶著濃厚的哲學(xué)色彩??梢哉f,雪萊將自己的哲學(xué)思想用詩的形式表達(dá)了出來,這也使他的詩歌有些晦澀難懂。
3.在詩歌性格上大相徑庭
“詩如其人”。拜倫和雪萊的詩歌一定程度地“具有”他們各自不同的性格心理特征,不妨稱為詩歌的性格。
拜倫的詩歌往往表現(xiàn)出兩種性格:一種是對社會和當(dāng)權(quán)者的不滿和敵視,另一種則是失望悲觀和孤傲。如在《恰爾德·哈洛爾德游記》(Childe Harolds Pilgrimage)中他寫道:
I have not loved the world,nor the world me;
I have not flattered its rank breath,nor bowed
To its idolatries a patient knee,
Nor coined my cheek to smiles,nor cried aloud
In worship of an echo; in the crowd
They could not deem me one of such——I stood
Among them,but not of them——in a shroud
Of thoughts which were not their thoughts,
and still could,
Had I not filed my mind,which thus itself subdued.
這正體現(xiàn)了拜倫雙重性的性格。自負(fù)而又自卑,同情卻輕視弱者。
而雪萊的創(chuàng)作從一開始,就頌贊美好的明天?!把┤R在詩歌創(chuàng)作中一貫地表現(xiàn)了對社會光明未來的執(zhí)著追求,深情地預(yù)言: 人類必將戰(zhàn)勝暴政,大地必將獲得新生”。他所有的長詩,從《麥布女王》開始,到《伊斯蘭的起義》,再到《解放了的普羅米修斯》,結(jié)尾都是熱情的歌頌和向往,留給人們無限的希望和動力。在《伊斯蘭的起義》中,萊昂夫婦被處死后,雪萊寫道:
These perish as the good and great of yore
Have perished,and their murderers will repent,
Yes,vain and barren tears shall flow before
Yon smoke has faded from the firmament
Even for this cause,that ye who must lament
The death of those that made this world so fair,
Cannot recall them now; but there is lent
To man the wisdom of a high despair,
W hen such can die,and he live on and linger here.
正是雪萊美好熱情的天性使他寫下這樣美好熱情的詩句,其中充滿樂觀主義,讓人讀后不僅不會為主人公的犧牲而悲觀沮喪,反而會產(chǎn)生更堅定的信心。
4.在詩歌形象上有顯著不同
拜倫和雪萊筆下的主人公也烙下了兩人精神個性的印痕,透射著二人不同的思想和熱情。
在拜倫的很多詩歌中,他創(chuàng)造的是一系列“拜倫式的英雄”(Byronic heroes)。這些主人公都與社會對立,是具有反抗性格的叛逆者,但多是個人反抗。他們高傲孤獨(dú),沒有人民的支持,結(jié)局悲慘如哈洛爾德、曼弗雷德。毫無疑問,“拜倫式英雄”的實質(zhì)是拜倫個人的寫照。但拜倫詩歌中也有一些以人類幸福為己任、為人類而斗爭的“民主斗士”,像普羅米修斯、該隱。
與拜倫不同,雪萊筆下的文學(xué)形象顯得統(tǒng)一、單純。他們以未來為動力,以熱情為主導(dǎo),都是堅持到底、始終沒有喪失希望,并終將取得勝利的樂觀主義者。甚至連“被縛的”古希臘典型的悲劇形象普羅米修斯也是被“解放了的”。雪萊為詩劇《解放了的普羅米修斯》設(shè)計了戰(zhàn)斗的、勝利的結(jié)局: 普羅米修斯被赫拉克勒斯(Hercules) 救出,他派精靈向人類宣布了解放的消息,整個宇宙沐浴“愛”的光輝,人類萬物幸福歡欣。雪萊筆下的人物既概括了資產(chǎn)階級革命家反抗專制統(tǒng)治、爭取自由解放的革命精神和不畏強(qiáng)暴的英雄氣概,又集中體現(xiàn)了詩人自己堅定的立場、偉大的道德和崇高的精神境界。
雪萊本人曾于1819年寫過一首長詩,題為《朱理安與馬達(dá)羅:一次談話》(Julian and Maddalo:A Conversation)。事實上,詩里的馬達(dá)羅(Maddalo)就是拜倫,朱理安(Julian)則是雪萊自己。詩中通過兩人的談話鮮活地表達(dá)了兩個人思想上的差別,可以說是一幅生動的人物畫。馬達(dá)羅是個悲觀主義者,認(rèn)定個人斗不過命運(yùn);朱理安則是個理想主義者,這也許能解釋兩人在創(chuàng)造主人公上的差異。
5.在具體的表現(xiàn)手法上也存在有明顯不同
拜倫的詩歌創(chuàng)作有“浪漫主義抒情”與“現(xiàn)實主義諷刺”相結(jié)合的兩個方面,尤長于諷刺和議論。他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將敘事、抒情、描寫、諷刺自然地融于詩歌中,信筆揮灑,氣勢磅礴。如《哀希臘》(The Isles of Greece)深沉抒情、諷刺英國,是廣為傳誦的篇章。在拜倫的詩歌中,一切都顯得自然和諧、結(jié)構(gòu)統(tǒng)一、渾然天成。
雪萊的詩歌天才則突出地表現(xiàn)在優(yōu)美的抒情和豐富的想象上。雪萊曾在他重要的文學(xué)論著《詩辯》中申明:“在通常的意義下,詩可以界說為‘想象的表現(xiàn)?!毖┤R是一個具有濃厚民主主義和空想社會主義革命思想的沸騰的戰(zhàn)斗熱情的浪漫主義詩人,所以他的詩歌作品除了反映出他的崇高的理想、澎湃的熱情、杰出的才華、博廣的知識之外,還貫穿著一系列大膽瑰麗的想象。他認(rèn)為宇宙、天地、自然界的景色能“激發(fā)詩人的想象,喚起詩人的靈感,想象隨理想起伏,靈感隨理想泉涌”。長詩《麥布女王》、《西風(fēng)頌》、《云雀頌》就是這些瑰麗想象的結(jié)晶。
三、結(jié)語
在西方抒情詩的領(lǐng)域里,拜倫和雪萊是一直被公認(rèn)為英國最偉大的抒情詩人。雖然他們的詩歌有著眾多的不同,但同是西方語言文學(xué)寶庫中燦爛的瑰寶,同樣激勵了一代又一代的有志青年。這些詩歌將和雙子星一起永放光芒。
參考文獻(xiàn):
[1]Lord Byron.Don Juan[M].Penguin Books Ltd.,Harmondsworth,Middlesex,England,1986.
[2]Percy Bysshe Shelley.The Works of Percy Bysshe Shelley[M].Copyright by Random House,Inc.Blacks Readers Service Company. Roslyn,New York,1951.
[3]雪萊.詩辯[A].外國文學(xué)教學(xué)參考資料(第三冊)[C].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
[4]外國文學(xué)五十五講(上)[Z].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83.
[5]張伯香主編.英美文學(xué)選讀[M].北京:外語教學(xué)與研究出版社,1999.
[6]楊豈深,孫銖.英國文學(xué)選讀(Book 1)[M].上海:譯文出版社,1981.
[7]外國浪漫主義文學(xué)三十講[Z].貴州:貴州人民出版社,1986.
[8]王佐良.英國浪漫主義詩歌史.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