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新宇 孫維偉
目前,檢察機關的反貪工作面臨著一系列新情況、新問題,反貪形勢不容樂觀。對這些困惑甚至于阻礙反貪工作順利進行的新情況、新問題進行總結(jié)、反思,探索和調(diào)整與之相適應的工作新思路和新格局,已成為反貪工作的當務之急。以下是筆者對目前反貪工作中存在問題的一些思考,與大家探討,希望達到拋磚引玉的效果。
一、在執(zhí)法觀念上對立案、撤案的認識亟待轉(zhuǎn)變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規(guī)定,立案的條件是“認為有犯罪事實需要追究刑事責任”,對此正確理解應當是:認為有犯罪事實(即有嫌疑),而并非已經(jīng)查明犯罪事實確實存在,立案正是查明案件事實的起點。但在辦案實踐中,由于受傳統(tǒng)觀念等諸因素的束縛,往往認為只有在查明犯罪事實確實存在后方可立案,而撤案則意味著錯案,致使辦案人員不把整個案件主要事實全部查清就不敢立案,而不立案就無法采取相應的強制措施和偵查手段,也就難以全部查清案件的主要事實,這就使辦案人員陷入了一種左右為難的尷尬境地。對于撤案,首先必須認識到撤案與移送審查起訴一樣,都是立案后的一種偵查結(jié)果,是一種正常的訴訟程序;其次,要正確區(qū)分對待撤案的不同情形,撤案并非完全是錯案,只要不是因“冤假錯”而撤案,一般情況下,查清事實后,撤案也是成績;再次,如果立案后采取了刑拘、逮捕等限制人身自由的強制措施的,撤案后應當依法做出賠償。建議最高檢發(fā)文統(tǒng)一認識,轉(zhuǎn)變和糾正目前普遍存在的“立案條件近似結(jié)案,撤案就是錯案”的錯誤觀念和做法。
二、在辦案機制上,制約機制與獎勵機制應當各自完善并相互平衡
首先,對錯案的追究要根據(jù)錯案產(chǎn)生的不同原因進行不同處理。如果錯案的產(chǎn)生緣于辦案人員的故意、重大過失或者是其對相關法律法規(guī)缺乏必要的了解,理所當然應當對其進行處理;但如果由于非主觀因素而導致事實偏差,就不能把責任歸咎于辦案人員。其次,完善錯案追究制。對放縱犯罪的錯案要進行嚴格制約,切實糾正“寧右毋左”的現(xiàn)象。再次,應當平衡制約機制與獎勵機制,保持權(quán)利義務的一致性。有效地制定獎勵機制,提高辦案人員積極性,用精神鼓勵和物質(zhì)鼓勵兩種方式提高辦案數(shù)量和辦案質(zhì)量,也是改變以往“寧右毋左”、“寧愿少辦案,也不冒風險”思想的必要手段。
三、對證人的制約與保護上要切實強化
對證人,我們有兩個方面的工作要做:其一,要讓他講話,說真話,如實作證,為我們查明案件事實提供幫助;其二,證人作證以后,要積極保護,免除后顧之憂。以上這兩點,相輔相成,缺一不可。在查案過程中,如果證人不愿意作證,我們對其就沒有任何制約辦法,輕則查案受阻,重則使整個案件被完全擱置;即使證人盡了作證的公民義務,我們又缺乏對其進行有效保護措施。所以,建議完善相關法律法規(guī),明確知情者不作證應當受到的處罰,必要時應當賦予我們檢察拘留等強制權(quán)力,同時,規(guī)范對證人的保密、保護等社會救濟制度,使得每一位知情者都必須而且敢于作證。
四、在偵查手段上必須多樣化
目前,辦案人員能夠采取的偵查手段僅限于“一支筆、一張紙、一張嘴”的狀態(tài),而在實踐中非常有效的跟蹤、竊聽、秘密監(jiān)視、電話轉(zhuǎn)接等偵查手段,在反貪偵查工作中都受到很大限制或者并不具備。當前,仍然以政策攻心等心理戰(zhàn)術(shù)為主來突破貪污、賄賂案件,則明顯不適應反貪斗爭的形勢需要,與犯罪嫌疑人日益現(xiàn)代化的作案手段更形成了鮮明的對比?!肮び破涫?必先利其器”,建議制定相關制度,賦予檢察機關反貪部門更多的偵查手段,并加強裝備建設,跟得上社會的發(fā)展步伐。
五、關于訊問時間的規(guī)定上應當進行改革
新刑訴法規(guī)定,“傳喚、拘傳持續(xù)時間最長不得超過十二小時。”這條規(guī)定無疑超越了我國社會的發(fā)展狀況,并不符合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國情。第一,犯罪嫌疑人從傳訊到如實供述期間,心理轉(zhuǎn)換一般要經(jīng)過驚慌、畏罪、僥幸、對立、動搖、悔恨、認罪等階段,而大多犯罪嫌疑人都無法在12小時內(nèi)完成以上的所有轉(zhuǎn)換過程,心態(tài)相對較為穩(wěn)定,偵查人員也就很難突破其心理防線。實際辦案中,經(jīng)常碰到過這樣的情況,在訊問進行到第11小時時,犯罪嫌疑人開始滿頭大汗、坐立不安,開始擠“牙膏”,一點一滴地交待自己的罪行,先是說受賄一袋米,然后說受賄1 000元,案件突破在即, 12小時到了,不能違法辦案,只好放人。第二,貪污、賄賂、挪用公款等罪案的犯罪證據(jù)是以犯罪嫌疑人的供述為基點并向外延伸的,在12小時內(nèi)要找到相關證人并使其如實談清問題,在實踐中已不多見。因此,在12小時內(nèi),即使犯罪嫌疑人的心理防線突破了,也來不及鞏固和擴大戰(zhàn)果,造成翻供可能并使犯罪嫌疑人逃避了某些罪行。所以,如今12小時內(nèi)破案的比例已越來越低。
六、在與有關部門之間的協(xié)調(diào)上必須法律化
反貪偵查工作離不開其他部門的支持、配合,否則,必將困難重重。比如,在我們向銀行部門查詢銀行存款、向工商部門查詢工商登記時,經(jīng)常碰到擱置查詢、拖延時間甚至于拒絕配合的情況,還有的竟然把司法機關當成了營利機構(gòu),把部門的法律義務當成一種有償服務,收取所謂查詢費、咨詢費。所以,急切希望最高檢與其他有關部門,如交通部門、銀行部門、電信部門等,盡快達成工作配合協(xié)議,制定相關法規(guī),對內(nèi)部的消極配合者進行處理,這也就彌補了我們強制手段的先天不足,用行政處罰和行政處分的方式,促使其他單位高效地配合我們工作成為必然。
七、在與公安、紀檢等部門的配合上必須制度化
公安、紀檢部門與反貪偵查部門有著非常密切的聯(lián)系,其可能給我們的工作帶來很大幫助,與公安、紀檢等部門切實加強聯(lián)系、配合,是檢察機關開展反腐敗斗爭的一條行之有效的途徑,多年來的實踐也證明了這一點。為了更好地與紀檢、公安等部門加強聯(lián)系、配合,建議上級檢察機關在這方面制定專門的制度,并與有關方面達成共識,切實形成反腐敗的斗爭合力。
八、在犯罪預防上,要建立“大預防”的網(wǎng)絡系統(tǒng)
反貪局由于受職能限制,“犯罪預防”工作只能圍繞履行職責來開展,通過辦案進行,是“小預防”,但從其職能、力量來看,效果、作用十分有限。犯罪預防涉及到社會的方方面面,各個環(huán)節(jié),是一個立體的,全方位的系統(tǒng)工程。只有建立全社會共同參與的,相互聯(lián)動的預防體系,職務犯罪才能最大限度的減少和遏制。對反貪局而言,預防工作也才能如魚得水,事半功倍。因此建立檢察系統(tǒng)乃至全社會的犯罪預防工程勢在必行。□
(編輯/李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