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國儒
近年來,我國積極倡導和籌劃建立刑事被害人救助制度,提出對于國家、社會和個人的權利都應予以有效保護,建立和諧的法治社會。
一、刑事被害人救助制度及價值取向
刑事被害人救助制度是指國家在一定范圍內對因犯罪遭受損害而生活確實困難、迫切需要救助的被害人及其受養(yǎng)人,通過法律程序給予一定的經(jīng)濟補償?shù)闹贫取P淌卤缓θ司戎贫润w現(xiàn)了公平和秩序這兩種值取。首先,刑事被害人國家救助制度的建立是為了平等保障刑事被害人和犯罪人的權利。公正的刑事訴訟制度是一項能調和各訴訟主體之間利益沖突的刑事制度,也是一項尋求各訴訟主體之間利益平衡并全面保障人權的刑事訴訟制度。其次,建立刑事被害人救助制度能夠充分實現(xiàn)刑法防衛(wèi)社會的刑事政策訴求。二次世界大戰(zhàn)之后,刑事政策所關心的客體,已從犯罪被害者補償制度,逐漸發(fā)展至刑事司法程序上被害者權益之保護。
二、我國法律關于刑事被害人救助對象的規(guī)定
從立法層面來看,我國沒有一部專門的刑事犯罪被害人權益保護法,有關被害人權益保護的規(guī)定都零散地體現(xiàn)于憲法及其它法律之中,如我憲法第四十五條規(guī)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在年老、疾病或者喪失勞動能力的情況下,有從國家和社會獲得物質幫助的權利。國家發(fā)展為公民享受這些權利所需要的社會保險、社會救濟和醫(yī)療衛(wèi)生事業(yè)?!蔽覈谭ǖ谌鶙l規(guī)定:“由于犯罪行為而使被害人遭受經(jīng)濟損失的,對犯罪分子除依法給予刑事處罰外,并應根據(jù)情況判處賠償經(jīng)濟損失?!睆乃痉▽嵺`來看,很多地方的司法機關正在積極探索如何建立規(guī)范化制度,對被害人進行救助??梢?我國法律對刑事被害人救助對象范圍的規(guī)定從法律層面而言是很模糊很籠統(tǒng)的,尚處于實踐探索之中。
三、外國法律關于救助對象的規(guī)定
從世界各國的規(guī)定來看,救助對象大致有以下幾種情況:1.所有犯罪的被害人都是救助對象。救助的對象不限于暴力犯罪的被害者,而是在最廣泛的范圍內給予被害者補償,既包括故意犯罪也包括重大過失的犯罪。如加拿大于1968年2月所草擬的刑事被害補償及由犯罪者賠償建議案(共十條)規(guī)定,只要刑事犯罪案件引起刑事被害人死亡的近親屬都具有國家補償?shù)恼埱髾唷?.由于暴力犯罪導致生命或健康遭受損失的被害人。如最早制定這類法規(guī)的國家新西蘭,制定了《暴力犯罪被害補償法》,該法規(guī)定受補償對象為:凡因特定的暴力犯罪而受傷害者或死亡者之遺屬。日本1981年通過了《犯罪被害人等給付金發(fā)放法》,規(guī)定補償對象限于故意以暴力犯罪造成死亡、重傷的傷害者。采用這種劃分的國家還有英國、美國等。3.除犯罪被害人或者暴力犯罪被害人外,因制止犯罪、協(xié)助警方逮捕罪犯、幫助被害人等受損的或因其它類似因素在法律上不構成犯罪之場合的被害者也應給予救助。
四、如何確定我國刑事救助對象的范圍
(一)確定的原則
刑事被害人國家救助制度救助對象范圍的寬窄主要決定于一個國家經(jīng)濟和社會發(fā)展的狀況及社會的承受能力。我國目前尚屬于發(fā)展中國家,國家財力有限,不可能對每一個被害人都進行救助,因此,在確定救助對象的范圍時,不宜過寬,宜采取有限補償原則。
(二)確定的條件
在確定救助對象時,要求被害人應當符合下列條件:第一,被害人必須是因為犯罪遭受損害而生活確實困難、迫切需要救助的人。第二,被害人對于因犯罪行為而遭受的損害,如果能夠通過刑事附帶民事訴訟或者保險理賠等獲得補償,則不能再申請國家救助。第三,被害人自身沒有故意或者重大過失,如果被害人對引發(fā)其自身的損害結果在主觀上存在重大過錯,而仍然對其實施救,則有失公平。
(三)關于救助對象的范圍
救助對象的范圍,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加以確定:
從主體來說,只限于自然人,不應包括法人和其他組織。
從侵害行為角度來說,救助對象所遭受的侵害行為既包括故意殺人、搶劫、強奸等嚴重暴力犯罪,也包括重大過失犯罪行為。我國建立刑事被害人補償制度應當充分考慮到,有些非暴力犯罪,如重大過失犯罪給被害人帶來的生活生存危機也是相當大的。
從損害的權益來說,既包括因犯罪行為而使人身權遭受侵害的被害人,也包括因遭受重大財產(chǎn)損失,致使生活水平低于當?shù)刈畹蜕畋U系娜恕9P者認為,被害人及其受養(yǎng)人因犯罪行為而遭受重大財產(chǎn)損失,致使生活陷入特別困難,如果不采取救助措施,很容易激發(fā)新的社會矛盾,不利于社會的各諧穩(wěn)定。因而,同樣應列入救助對象范圍。
從被害人與加害行為的關聯(lián)性來說,可分為直接被害人和間接被害人。直接被害人就是指犯罪行為直接侵害的被害人,主要指人身權直接受損的對象和財產(chǎn)權受損的對象。間接被害人主要指人身權受侵害的死者或傷者需要贍養(yǎng)或扶養(yǎng)、撫育且沒有其他生活來源的家人,具體可包括被害人的父母、配偶、子女及其贍養(yǎng)、撫養(yǎng)的無勞動能力和經(jīng)濟收入的近親屬。此外,理論界普遍認為,在救助對象的確定上不可能涉及所有的被害人,而是應有一定價值傾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