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淺析刑事被害人權利的保護與救助

      2009-06-22 02:55:20
      法制與社會 2009年25期
      關鍵詞:司法機關犯罪行為被告人

      陳 波

      一、引言

      刑事被害人是受犯罪行為直接侵害的人,是刑事訴訟的啟動因素之一,也是刑事訴訟保護的中心人物。然而長期以來,刑事法學的研究基本上是從犯罪人的角度著手,很少從被害人的視角去考察。筆者試通過分析我國刑事被害人權利保護與救助方面存在的問題,提出一些思考和建議,以期進一步完善我國刑事被害人權利保護與救助制度。

      二、我國刑事被害人權利保護與救助方面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被害人的知情權得不到保障

      我國刑事訴訟的目的是懲治犯罪和保障人權,這里所指的人權主要是指被追訴人的權利,因此對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的訴訟權利保護較完善。特別是新修訂的《律師法》,較大的擴張了律師辯護人的權利,從而給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增加了“平等的武裝”,更為完善的保護和救濟被追訴人的權利。但作為與案件處理結果有利害關系的被害人,其知悉司法機關追訴犯罪進程的迫切程度,不亞于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司法實踐中,由于立法沒有硬性規(guī)定,偵查和審查起訴階段,司法機關一般不會主動將已經(jīng)掌握的案件辦理情況告知被害人。除相對不起訴決定外,也不會將最終處理結果主動通知被害人,大多數(shù)的被害人并不知道案件進展如何。在審判階段,除非被害人或其近親屬提起附帶民事訴訟,法院一般也不通知被害人到庭參加訴訟,也不將公訴機關的起訴書送達給被害人。

      (二)被害人在庭審中的發(fā)言權難以切實保障

      在公訴案件審理過程,除了提起附帶民事訴訟及要求被害人當庭陳述外,法院往往不通知被害人參加訴訟,被害人不知道案件何時開庭審理,更談不上在庭審過程中發(fā)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見。其所享有的控訴職能只有得到公訴機關的支持和認可才能發(fā)揮作用,被害人近乎成為刑事部分審理的局外人,這與立法將其提升為當事人的地位是不相符的。

      (三)被害人上訴權的缺失

      被害人可以提出上訴的只是針對附帶民事判決部分上訴,而同為當事人的被告人,卻既可以對附帶民事判決部分提出上訴,又可以對刑事判決部分上訴,直接引起上訴審程序,兩相比較,顯然失衡。如果不建立在刑事訴訟中反映出被害人的意思的制度,則刑事訴訟便會游離于國民之外而失去信賴。①在公訴案件中,我國奉行國家壟斷起訴的原則,被害人的利益委從于公訴機關代表國家的保護,被害人的權利行使主要表現(xiàn)為可以申請檢察院提出抗訴,但這只是一種申請權,并非實體的引起權。而被害人的利益與國家利益存在差異,二者出發(fā)點和追求目的不同;且法律明文規(guī)定檢察機關抗訴的條件,限制了檢察機關抗訴的范圍,難以充分滿足被害人的訴求。

      同時,我國刑事訴訟法律賦予被害人和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同樣的當事人地位,而被害人僅對判決不服才能行使抗訴請求權,沒有獨立的上訴權,被告人則對判決、裁定不服均可以行使上訴權,直接啟動二審程序,使得被害人和被告人事實上的地位不平等。從本質(zhì)上講,“上訴權是當事人當然的訴訟權利,是被害人訴訟當事人地位的重要標志,不可以任何理由加以限制或剝奪”②。因此,被害人上訴權的缺失與其當事人的地位是不相符的。

      (四)被害人獲得民事賠償?shù)姆秶屯緩接邢?/p>

      我國刑法和刑事訴訟法都規(guī)定被害人有獲得賠償?shù)臋嗬?但是在獲得賠償?shù)臋嗬秶鲜艿较拗?。一方?被害人只能就犯罪行為所導致的物質(zhì)損害要求賠償,而不能提起精神損害賠償。由于犯罪行為相對于其它違法行為,具有更為嚴重的社會危害性,對被害人造成的精神恐懼一般相應的更大,而將精神損害賠償排除在獲得民事賠償之外,顯然不符合情理,也與民法的規(guī)定相抵觸。另一方面,被害人的賠償愿望完全地附屬于國家的追訴活動,如果犯罪嫌疑人抓不到,被害人找不到索賠對象,或者犯罪嫌疑人沒有賠償能力,被害人的個人權益就無從救助。

      三、刑事被害人權利被忽視的原因

      (一)傳統(tǒng)犯罪理論的影響

      馬克思、恩格斯曾指出:“犯罪——孤立的個人反對統(tǒng)治關系的斗爭”③,“蔑視社會秩序的最明顯最極端的表現(xiàn)就是犯罪”④。我國傳統(tǒng)的犯罪理論遵循馬克思、恩格斯對犯罪本質(zhì)的認識,認為犯罪的本質(zhì)是嚴重反對統(tǒng)治關系、侵犯社會秩序的行為;在對犯罪客體的認識上,通說認為,犯罪客體是指刑法所保護而為犯罪行為所侵犯的社會主義社會關系。⑤因此,我國的刑事立法和司法均是從維護社會秩序和統(tǒng)治關系的高度懲治犯罪,主要目的是追求保障社會秩序的穩(wěn)定。但是,司法實踐中,相當一部分犯罪行為損害了公民的個人權利,而這種對公民個人權利造成的危害,往往被透過而上升為對社會秩序破壞的危害所掩蓋;立法者和司法者更多的考慮此種犯罪行為對社會的危害,而忽視了對被害人個人合法權益的保護,這是由我國傳統(tǒng)犯罪理論的影響所導致的。

      (二)傳統(tǒng)刑事訴訟模式的影響

      我國近年來的刑事訴訟改革,雖然部分的吸收了英美法系當事人主義模式的合理內(nèi)核,但受歷史傳統(tǒng)的影響,其本質(zhì)依然屬于職權主義的刑事訴訟模式。在職權主義的訴訟模式下,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作為被追訴的對象,與擁有強大國家資源的司法機關相比,無疑處于劣勢,對抗的“武裝”不平等。因此,學界從刑事訴訟保障人權的目的出發(fā),更多的關注被追訴人的合法權益是否在制度設計上得到確認,是否在司法實踐中切實得到保障;而被害人的合法權益,往往因為國家代表其追訴犯罪而被具體的忽視。但是,國家追訴所考慮的利益保護,與個體被害人的利益需求存在差異,不可避免的出現(xiàn)個體利益被忽視的現(xiàn)象。

      (三)刑事司法實踐的影響

      刑事訴訟的任務是查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行為是否構成犯罪以及如何追究其刑事責任。我國司法機關參與刑事訴訟的主要任務同樣也是圍繞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行為是否構成犯罪展開;但司法實踐中卻片面的將這一任務作為衡量司法機關工作成效的唯一參考內(nèi)容。在對司法機關辦理刑事案件的考評機制中,主要的標準是是否辦錯案,這里所謂的錯案,即指是否不正確的追究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刑事責任;而對于被害人的權利是否得到了司法機關的重視和保護,并沒有成為考評的具體衡量標準,從機制和實踐上忽視了對被害人權利的保護和救助。

      四、刑事被害人權利保護與救助的制度設計

      針對我國刑事訴訟立法和司法實踐中在刑事被害人權利保護方面存在的一些問題,筆者認為,應以追求社會和諧為目標,在堅持“被害人利益、被告人利益和國家利益三者利益均衡”原則的前提下進行改革,從程序權利保護和實體權利救助兩方面著手,進行立法的修改與完善。

      (一)程序權利保護的完善

      1.切實保障被害人的知情權和參與權

      與將被害人地位提升為刑事訴訟當事人相一致,在立法的程序設計上,筆者認為,首先,應對司法機關設定與對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同等的告知義務,將案件的進展情況和實體處理文書在法定期限內(nèi)告知被害人,有利于安撫被害人的心情,增強其對司法機關正確處理案件,還其公道的信心。近來我國檢察機關開展的“陽光檢務”工作,充分的將檢察工作的內(nèi)容和信息向社會公眾和當事人公布;特別是在確保不泄露工作秘密的前提下,將刑事案件辦理的進程和相關信息主動向當事人公開,充分的滿足了被害人的知情權,有利于促進社會的和諧和案件辦理效果的展現(xiàn)。其次,應將被害人吸收參與到刑事審判活動中,給予其充分發(fā)表意見的機會和權利。這樣,既有利于更清楚的展示被告人的犯罪行為,也有利于被害人憤怒心情的釋放,能更好的化解矛盾,促進和諧。

      2.明確被害人抗訴權的范圍和條件

      我國現(xiàn)行刑事訴訟法中沒有賦予被害人獨立的上訴權,而被害人的抗訴請求權又往往難以得到檢察機關的支持。由于公訴案件的國家壟斷追訴原則在現(xiàn)階段仍然是適合國情的,建議在保留現(xiàn)行規(guī)定的同時,對人民檢察院必須接受刑事被害人請求抗訴的范圍和基本條件予以補充規(guī)定,以達到擴大對刑事被害人權利保護的目的。這樣,既可以防止目前請求抗訴權的規(guī)定流于形式,也可以進一步維護國家、社會利益和刑事被害人利益的一致性。

      3.擴大民事賠償?shù)姆秶?增設缺席審判制度

      鑒于現(xiàn)行刑事訴訟立法對被害人獲得民事賠償部分的內(nèi)容和程序設計存在一定的問題,首先,建議擴大被告人民事賠償?shù)姆秶?將精神損害賠償納入賠償范圍之內(nèi)。雖然是刑事附帶民事訴訟,但究其實質(zhì),還是民法上的侵權行為所引起的民事賠償問題;既然如此,就應該完全根據(jù)民法的規(guī)定,被害人對因侵權行為遭受的損失,既有物質(zhì)損害賠償?shù)恼埱髾?又有精神損害賠償?shù)恼埱髾?這樣才符合對被害人權利保護的立法宗旨。其次,增設獨立的民事訴訟程序,對應被追訴人由于在逃等原因長期不歸案的情況,法院可以適用民法中的無過錯責任原則或推定過錯原則,在查證在逃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應負民事賠償責任的情形下,可以做出缺席判決,以使被害人即時得到補償。

      (二)實體權利救助的完善

      1.建立刑事被害人補償制度

      目前世界上已有相當多的國家建立了刑事被害人的國家補償制度。這種不僅在訴訟權利上而且在經(jīng)濟利益上,對刑事被害人被侵害了的權利予以國家救助的做法,已成為當今世界刑事法制發(fā)展的潮流和趨勢。在我國,由于司法的理念和現(xiàn)實的原因,對刑事被害人的國家補償在立法設計中沒有任何的體現(xiàn)。從我國刑法懲罰犯罪,保護人民的目的來看,保護受犯罪行為侵害的被害人權益應是國家的當盡之責。根據(jù)目前通行的恢復性司法的理念,當因被害人遭受刑事犯罪侵害,而又由于種種原因不能從加害人那里得到適當?shù)膿p害賠償時,國家給予被害人一定經(jīng)濟上的補償,使其利益在一定程度上得以恢復,能夠充分體現(xiàn)出國家對刑事被害人權利保障的重視,也能在某種程度上滿足被害人的實際需求,有利于彌補犯罪行為造成的對合法權益的損害。因此,可以建立有明確的補償對象和范圍、補償數(shù)額和方式、補償?shù)某绦虻认嚓P問題的刑事被害人國家補償制度。

      2.建立刑事被害人援助制度

      為被害人提供援助是聯(lián)合國《為罪行和濫用權力行為受害者取得公理的基本原則宣言》的基本要求之一。近年來,我國關于刑事被害人的權利保護所建立的援助制度寥寥無幾,與對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援助內(nèi)容相比,相去甚遠。實踐中通常關注的是對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援助,而忽視了被害人應享有的援助。深受犯罪之苦的被害人,往往由于缺乏社會對其關愛和援助,而面臨第二次遭受傷害;更有甚者,會導致被害人和家屬對社會的不滿和敵視,這背離了構建和諧社會的目標。因此,建立對被害人的援助制度,切實保護被害人的權利和關愛被害人,已成為當務之急。

      建議在依靠國家機構的基礎上,建立社會援助組織等公益性組織,設立庇護所、救助中心等援助機構,對被害人提供包括經(jīng)濟援助、法律服務、心理服務等全方位的援助,為被害人提供一個全面的社會保障體系。

      猜你喜歡
      司法機關犯罪行為被告人
      利用“短信嗅探”技術實施網(wǎng)絡侵財犯罪行為的定性研究
      基于貝葉斯解釋回應被告人講述的故事
      法律方法(2021年4期)2021-03-16 05:34:38
      執(zhí)法機關和司法機關向紀檢監(jiān)察機關移送問題線索工作辦法印發(fā)
      支部建設(2019年36期)2019-02-20 13:21:18
      論故意傷害罪入罪標準
      法制博覽(2018年31期)2018-01-22 16:21:03
      中國審計署:2015年逾二千人遭撤職停職處理
      人民周刊(2016年18期)2016-11-07 09:06:08
      誘惑偵查合法性之認定及此措施下毒品犯罪行為的界定
      論被告人的自主性辯護權
      ——以“被告人會見權”為切入的分析
      中國檢察官(2014年7期)2014-09-22 05:15:02
      論被告人的閱卷權
      論被告人的閱卷權
      温州市| 资溪县| 武城县| 边坝县| 同心县| 乌鲁木齐市| 云浮市| 金坛市| 来凤县| 金沙县| 东海县| 汝南县| 乐昌市| 彭山县| 荃湾区| 收藏| 望奎县| 乌海市| 固安县| 尖扎县| 西充县| 交城县| 台东市| 连南| 延长县| 佛冈县| 温泉县| 璧山县| 宿松县| 特克斯县| 社会| 南安市| 四平市| 高州市| 普洱| 收藏| 兖州市| 宜春市| 麦盖提县| 汉中市| 丰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