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雪琴
語文課堂教學提問,是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根據(jù)教學內(nèi)容、目的、要求設(shè)置問題進行教學問答的一種形式,是語文課堂經(jīng)常采用的一種教學形式,是語文教師教學能力和教學技能的集中反映,更是影響課堂教學的重要因素之一。隨著新課改的實施,在語文課堂教學中語文教師的提問無效、無序、無章現(xiàn)象較為普遍地存在。如何讓語文教師的提問更好地為語文教學服務(wù),切實提高語文教學的效率?讓我們先看兩個案例:
案例一
教學蘇教版第七冊《一路花香》時,在充分感知了破水罐的自卑和內(nèi)疚后,教師隨即出示挑水工第二次說的話:難道你沒有注意嗎?剛才那些美麗的花兒只長在你這一邊。那是因為我早知道你的裂縫,并且利用了它。我在你這一邊撒下了花種,于是每天我們從小溪邊回來的時候,你就澆灌了它們。兩年中,我常摘下這些美麗的花,插在我主人的花瓶里。如果沒有你,主人哪能每天欣賞到美麗的花朵呢?為了讓學生感悟挑水工的聰明,教師問道:“你覺得挑水工是個什么樣的人?”
生:我覺得挑水工是個助人為樂的人。
師:為什么?
生:因為他幫助了破水罐,讓破水罐能夠繼續(xù)挑水。
師無語。
生繼續(xù):我覺得挑水工是位善良的人,因為他沒有看不起破水罐,而是用破水罐繼續(xù)挑水。
師:是的,這的確是一位善良的挑水工。
生:這是一位助人為樂的挑水工。
生:這是一位聰明的挑水工。
案例二
教學蘇教版第三冊《小鷹學飛》時,在充分感知了小鷹的努力和鷹媽媽話中含義后,教師出示:小鷹只好鼓起勁,跟著老鷹拼命向上飛。飛呀,飛呀,大樹看不見了,大山也變得矮小了。為了讓學生感悟小鷹的努力與執(zhí)著,教師問道:“讀著讀著,你仿佛看到一只怎樣的小鷹?”
生:我仿佛看到一只努力向上飛的小鷹,在拼命地拍打著自己的翅膀。
師:從你的回答中,老師看出你讀書也很努力。
生:我仿佛看到一只執(zhí)著的小鷹,雖然它已經(jīng)飛得很累了,但仍然沒有放棄。
生:我仿佛看到一只張開雙翅努力向上飛的小鷹,它非常聽媽媽的話,在努力學習飛行。
生:我看到一只越飛越高、越飛越遠,最后終于飛翔在高高的藍天上的小鷹。
生:我仿佛看到一只滿頭大汗的小鷹,在拼命地拍打著自己弱小的翅膀。它很累,很想休息一會兒??墒窍肫饗寢尩脑?它又鼓起勁往上飛了。
師:是啊,這真是一只努力的小鷹,一只執(zhí)著的小鷹,一只勤奮的小鷹。是什么力量促使它不停往上飛呢?
生:因為媽媽告訴它飛得比大樹高還不算會飛。
生:因為還有鷹比它飛得更高更遠。
生:因為小鷹知道了學習本領(lǐng)是沒有盡頭的,要想飛得更高,只有更努力地學習飛行。
【反思】
心理學告訴我們,思維是從問題開始的。而這一點,對于語文教師的課堂教學而言,更是如此?!耙蛔酉洛e,滿盤皆輸”。語文課堂提問設(shè)計的成功與否,對于教學的成敗,也往往有著驚人的聯(lián)動效應(yīng)。因此,有效的語文課堂應(yīng)從有效的提問開始。
一、緊扣情境,適時提問
教師的提問必須緊扣文本,忌諱那些大而不當?shù)膯栴}。如果學生的思維還未進入理想境界,提問的時機尚未成熟,就匆匆忙忙地提出一些較深奧的、帶有研究性質(zhì)的問題,很容易讓學生的思維陷入一種茫茫然不知所以然的境地。
在《一路花香》教學中,教師旨在以破水罐的情感變化為線索,讓學生領(lǐng)悟“世間萬物有其存在的價值”。在之前的教學中,學生走進文本走進破水罐的內(nèi)心世界,沉浸在破水罐的自卑和對挑水工深深的愧疚中。當學生還沒從這種情緒中緩過神來,教師緊接著就出示以上這段話,立即問道:“挑水工是個什么樣的人?”因為問題的出示顯然與學生的情緒和之前的理解是相沖突的,所以學生答不出來也是理所當然。再則這個問題問域過寬,學生回答的時候不能明確把握主旨,不能領(lǐng)會教師的提問意圖,因此,答案雖多樣,卻不能答到要點。
二、指向?qū)W生,變直為曲
課堂的提問如果只是一味地直來直去,啟發(fā)性就不強,而學生作為接受者,只能被動地回答教師的提問。久而久之,學生對這樣的提問會感到索然無味,并在一定程度上妨礙思維的發(fā)展。因此,教師在設(shè)計問題時,要盡可能地少講一些,通過精煉的提問有效地激發(fā)學生的潛能,使學生感到自身價值的被尊重與被賞識,并由此而產(chǎn)生強烈的求知欲望,提高對語文本身的興趣。
假如我們把問題換成“曲問”、“活問”,尋求學生興趣與課堂深度的契合點,找到學生最感興趣而又同文章重、難點有著緊密聯(lián)系的問題,就能促使學生開動腦筋,積極思考?!缎→棇W飛》教學中, “讀著讀著,你仿佛看到一只怎樣的小鷹?”這個問題就化抽象為形象,化簡單為生動,鼓勵學生用自己的知識積淀和情感經(jīng)驗體驗作品,力求對文本作出有個性的反應(yīng),將文本中直白的語言文字轉(zhuǎn)化為一幅幅生動的畫面栩栩如生地浮現(xiàn)在學生的腦海,使學生在積極主動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獲得獨特的感受和體驗。如果將問題改成“這是一只怎樣的小鷹?”教師的提問就顯得直白,語言蒼白無力就不能有效地激發(fā)學生的思維,取而代之的是一個個干癟的詞語,學生回答也就不會精彩紛呈。
三、立足發(fā)展,以評促問
崔巒先生曾提出:語文教師的崇高職責就是點燃學生的智慧之火,使他們熱愛語文。在教學活動中,教師既是課堂閱讀活動的組織者、與學生平等的對話者,又是學生閱讀的促進者。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結(jié)合文本和學生的回答進行巧妙的即時評價,并在評價中及時提問。教師通過這樣的方式能激活學生思維,引領(lǐng)學生的思維向縱深發(fā)展,在原有基礎(chǔ)上得到提升。
案例一中的教師雖然對學生的回答作出了評價,但這種評價僅僅是教師與被評價學生之間單向的交流,而且教師的評價給人以“霧里看花”的感覺。因此,學生的學習水平仍停留在原有基礎(chǔ)上。案例二中教師的評價就高明多了。教師把學生的回答看作是一種學習水平,當學生的理解和感悟較為到位時,就對其作出真實、真誠的評價,理解和鼓勵學生對文字的不同感悟,使被評價的學生受到鼓舞,其他學生也受到相應(yīng)的啟發(fā)。更為重要的是教師引導(dǎo)學生對文本的理解不僅僅停留在學生的理解上,而是在學生理解的基礎(chǔ)上問:“是什么力量促使它不停往上飛呢?”將學生的思維引向縱深,使學生不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在這平等、民主的互動中,教師不僅關(guān)注被評價者的現(xiàn)狀,還有效地促使全體學生在原有的學習水平上得到提升,從而實現(xiàn)由學生的自讀自悟到自讀共悟的飛躍。
享受語文是語文學習的最高境界。享受語文不僅僅是享受思考的成果,更是享受思考的過程。因此,教師要尊重學生的思維水平、尊重學生的真實情感,在學生充分思考后再作引導(dǎo)和提升,使教學水到渠成。愿教師的提問成為架設(shè)教師與學生對話的橋梁,成為能給師生都帶來思維享受的藝術(shù),成為提高語文課堂教學效率的有效途徑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