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宇
習題教學是中學物理教學這一系統(tǒng)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在促進學生深入理解物理概念和規(guī)律,培養(yǎng)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便于教師掌握學生學習情況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作用。雖然教師對物理習題教學的地位和作用都有深刻的認識,也比較重視習題教學,但效果卻未必理想。究竟怎樣的習題教學才能行之有效呢?筆者對這個問題進行了探究,希望能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
1.突出程序性知識和策略性知識的地位,提高學生的解題能力
所謂程序性知識是指回答“怎樣去做”的操作性知識,策略性知識則是回答“怎樣學”“怎樣思考”的知識。在習題教學中,教師應注重程序性知識和策略性知識的傳授,使學生掌握解決問題的思考方法。[1]
1.1注重解題規(guī)范化訓練。
解題規(guī)范化包括解題格式規(guī)范,解答過程條理清楚,物理量符號和單位符號統(tǒng)一,解題過程基本環(huán)節(jié)的應用,以及解題思路基本模式的應用。[1]下面以物理計算題為例:(1)“解題格式”強調(diào)“已知”、“求”、“解”、“答”缺一不可;(2)“解答過程條理清楚”要求“解”時有根有據(jù),首先寫出物理公式或原理,緊接著代入數(shù)字及單位,最后寫出包含數(shù)字及單位的結果;(3)“物理量符號和單位符號的統(tǒng)一”要求必須用課本上的符號為標準寫出已知量和待求量,如同一題中多個異值異態(tài)的同種物理量時,應打角標以示區(qū)別;(4)“解題過程基本環(huán)節(jié)”包括讀審題意、尋找物理量間的聯(lián)系、建立方程求解和檢驗討論;(5)“解題思路基本模式”包括順推思路和逆推思路。
1.2注重策略指導。
解題策略是指主體在解題思維過程中宏觀采取的方針原則,是最高層次的解題方法,是對解題途徑最一般的概括。中學物理最基本的解題策略有:[1](1)轉(zhuǎn)化策略,把用常規(guī)手段不便解決的陌生的、隱晦的、困難的物理問題歸結為熟悉的、明朗的、容易的、可以順利解決的問題;(2)守恒策略,抓住某個或某些物理量保持始終不變的特點去尋求問題的解決;(3)逆反策略,在沿某一方向思考問題特別困難、希望渺茫時,改從這一方向的對立面去考慮,最終使問題得以解決;(4)整體策略,把相互聯(lián)系的物體或過程作為一個整體去研究;(5)極端策略,遵循題設條件,假設某種變化,并將其變化推向極端狀態(tài),從而暴露物理規(guī)律,便于主體作出正確判斷的方法。
2.注重把握題目難度,保護學生的自信心和求知欲
例題、習題和試題具有不同的功能,但它們都需要學生通過分析具體問題,組織相關物理概念和規(guī)律進行解答。學生經(jīng)歷這一過程,能對“懂”與“不懂”、“對”與“錯”形成明確的概念。題目的難度將直接對學生學習的情感產(chǎn)生作用,影響學生的學習熱情。教師如果把過難的問題“一步到位”地擺在學生的面前,這些問題不僅不可能“到位”,反而會挫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生喪失學習物理的自信心,因此教師在教學時要注重難度的把握。[2]
在制定習題教學的目標和選擇編訂習題時,教師首先必須強化基本知識、基本規(guī)范、基礎策略的訓練,遵循先易后難、先簡單后綜合、先課本后課外、先封閉后開放的順序來安排教學。新課練習、單元復習練習、期末復習練習、升學專題復習、競賽練習等應具有不同的難度、深度和廣度,特色分明。教師選擇的第二題目只有具有適度的挑戰(zhàn)性,對學生思維造成一定的沖擊,才能促使學生去思考,也才會有提升。總之,教師要循序漸進,以使學生深化對物理概念和規(guī)律的認識,體驗到解決問題的樂趣。
3.注重精選巧練題目,力爭事半功倍
3.1精選題目。
教師在選題目時應注意以下幾點:第一,題目要具有典型性,能突出知識的應用,加強基本方法的訓練,據(jù)有普遍的指導意義。如子彈打木塊模型題,這類習題考查隔離和整體分析的方法,聯(lián)系動量和能量的知識,對理解和分析碰撞問題有啟示作用。第二,要注意題目的針對性,針對學生的薄弱環(huán)節(jié)進行訓練。如波動和振動方向的判斷、游標卡尺和螺旋測微器的讀數(shù)、電學實驗的實物連線等學生覺得困難的問題。[3]第三,題目要有啟發(fā)性,才能活化知識,提高學生的能力。
3.2巧練題目。
教師應盡量采取一題多改、一題多練、一題多問、一題多解和多題歸一等形式進行訓練。學生經(jīng)過全方位的思考,不僅能訓練求異思維,而且能在一定程度上形成知識體系結構。
4.加強習題教學與其他方面的聯(lián)系
4.1加強與物理實驗的聯(lián)系。
與物理實驗相關的題目越來越多,學生在解這類題目的過程中遇到障礙,很大程度上是對題目敘述的物理情景不能正確理解,因此也就無法找到解決問題的途徑。通過對習題教學與物理實驗整合途徑進行研究,筆者認為可以這樣整合:利用物理實驗,創(chuàng)設習題情景;通過實驗,尋找解題的切入口;通過設計實驗,深化對物理問題的認識。[4]由此可以看出習題教學和物理實驗是相互促進的,教學過程中應注重它們整合。
4.2加強與生活、科技和社會的聯(lián)系。
物理學科與生活、科技和社會有很強的聯(lián)系,很多題目也是與生活、科技和社會有關的。信息題是其中很重要的一塊,它提供了很多與生活、科技和社會信息。要想使學生根據(jù)要求快速從中抽出有用信息,教師在平時的習題教學中就要注重加強與生活、科技和社會的聯(lián)系。
參考文獻:
[1]王建平.初中物理習題教學探究[J].教學與管理,2000,(8):64.
[2]蔣沛鴻.高中物理習題教學中實現(xiàn)“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初探[J].物理通報,2006,(2):31.
[3]黃培珍.教師要有駕馭物理習題的能力[J].物理教學探討,2005,(3):44.
[4]倪紅飛.習題教學與物理實驗的整合[J].物理教學,2006,(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