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東俠
摘要: 本文針對體育教學的現(xiàn)狀,對形成性評價的概念進行了解讀,分析了當前體育教學評價體系所存在的問題,并結合體育教學實際進行了策略研究。
關鍵詞: 體育教學形成性評價問題策略
教學評價是體育教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全面、客觀、科學、準確的評價體系對于實現(xiàn)體育課程目標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它不僅可以為教師提供有益的反饋信息,幫助教師了解教學效果,改進教學方法,提高教學質量,還可以幫助學生了解身的學習狀況,調整學習策略,提高學習效率。目前體育教學評價大都采用終結性評價。終結性評價是檢驗教學成果的一個重要手段,但是卻不能對教學過程作出評價。美國教育學家布盧姆認為:“形成性評價是在教學過程中為了獲得有關教學的反饋信息,改進教學,使學生知識達到掌握程度所進行的系統(tǒng)性評價,即為了促進學生尚未掌握的內容進行評價?!币簿褪钦f,形成性評價可以彌補終結性評價的不足,通過形成性評價的評價方式,教師可以及時獲取反饋信息,調整教學方法,促進學生高效學習。[1]因此,構建科學化、制度化的形成性體育教學評價體系,有利于改進課堂教學,實現(xiàn)教學目標,總結教學經驗,深化教學改革,提高教學質量,[2]形成對體育課堂教學的科學管理。
1.形成性評價的內涵
形成性評價(Formative Assessment)是美國專家斯克里芬提出來的,就是在教育活動中,即學生知識、技能與態(tài)度形成的過程中,對學生的學習進展進行監(jiān)控與評價,為教師和學生提供反饋,并將在評價中收集到的信息用于調整教學,以滿足學生的需求和提高教學質量,是對學生學習過程各個階段學習情況的記載和評價。[3]它通過學生建立學習檔案、學生自評、學生間互評、教師對學生的評估等對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學習成果進行全方位的評價,即形成性評價是通過診斷教育方案或計劃、教育過程與活動中存在的問題,為正在進行的教育活動提供反饋信息,以提高實踐中正在進行的教育活動質量的評價。從評價的目的來說,終結性評價是對學生學習結果的評價,用來對他們的學習作出結論和判斷;形成性評價則重在對學生的學習過程進行評價,旨在改進和發(fā)展其學習。從評價的主體來說,終結性評價主要是從評價者的角度出發(fā),進行判斷和選拔;形成性評價則更注重從被評價者的需要出發(fā),以促進其更好地發(fā)展。[4]同時,形成性評價能有利于及時反映學生學習中的問題,有效激發(fā)學生追求學習成就感。另外,形成性評價所反映的反饋信息客觀及時,是監(jiān)督促進學生有效學習和鍛煉的手段。形成性評價突破了體
育教學中只有體育考核或期末測試的單一評價方式,是針對學生整個體育學習、鍛煉過程進行記錄的評價。
2.體育教學評價體系中存在的問題
傳統(tǒng)體育教學評價忽略了學生身體素質水平和技術水平的個體差異,采用“一刀切”的評價方法,不能體現(xiàn)因材施教原則和區(qū)別對待原則,造成技術好的學生“吃不飽”和技術差的學生“吃不消”的現(xiàn)象,不利于學生體育興趣的培養(yǎng)。而且,終結性評價一直在體育教學評價中占據(jù)主導地位,形成了以期末測試作為衡量學生身體素質或成績的唯一標準,其結果是:體育教學評價單一,缺乏靈活性和應變性。具體如下:
2.1長期以來,由于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學生受考試升學壓力的束縛。相當一部分學校不重視體育課,甚至減少體育課程,強調文化成績,而忽略體育課程,導致學生體質下降,運動技能缺乏,甚至弱化學生參加體育活動的興趣。體育課都重視不起來,那何談體育教學評價呢?體育教學評價是學生學習效果的體現(xiàn),同時是教師教學過程的總結,是教學過程中教師作為外在驅動力的量化,表現(xiàn)為“外在”和“內在”兩方面:外在主要體現(xiàn)在學生的成績及分數(shù),即可量化的等級,后者則是指不可量化的各種潛在價值,比如學生所獲得的學習方法、學習體驗等。當前學校體育教學對于前者的設計和管理關注較多,表現(xiàn)相對靈活,具有一定的彈性;而對后者則相對薄弱,基本上處于零狀態(tài)。
2.2以某一次或期末測試成績作為衡量學生體育成績,主要以終結性評價為主,根本不考慮學生身體素質和技能水平的差異性,“一刀切”,大大挫傷了弱勢群體參與體育活動的積極性。在傳統(tǒng)體育教學中,由于競技體育的“遺傳效應”,考試作為教學評價的唯一手段,獎懲性評價仿佛就是體育教學的硬道理,就是撥動體育教學發(fā)展的杠桿,學生的學習態(tài)度、情感、價值觀、合作意識、參與熱情基本屬于“稍息”之列,獎與懲被異化成為一種目的、一種權利。[5]
2.3應試教育一般采取終結性評價對學生進行測評,并且以該次評價結果作為學期或學年的最終考核結果,體育教學更是如此。學生體育成績分布呈現(xiàn)馬鞍型,兩頭小,中間大,成績分布極其不均衡。體育測試結果總是只有少數(shù)學生的成績?yōu)閮?yōu)秀,大部分學生的成績不理想或不合格,兩極分化嚴重,長此以往,導致學生心理負擔過重而形成被動學習的狀態(tài)。
2.4新課改要求體育課追求的是體育課程體驗,沒有過程體驗,也就失去了體育課的原動力;沒有過程的評價,也就沒有循序漸進的發(fā)展。傳統(tǒng)體育教學評價是應試教育的結果,一次體育測試結果有時很難得知應試者的體質狀況、技能掌握情況、組織能力和具體的操作能力,而且學生體質狀況、素質水平參差不齊,運用統(tǒng)一標準來評價全體學生,勢必帶來很多負面影響。因此,這種評價方法不能適應當前的體育教學發(fā)展的需要。
3.在體育教學中實施形成性評價的策略
3.1形成性評價的方法多種多樣,應針對評價對象的特點,采用靈活多樣、簡便易行的評價方式,提高評價的科學性和實效性。體育教學評價既要重視體育教學的過程,又要重視學校體育課堂效果。體育教學評價應在過程評價的基礎上再開展終結性評價,因地制宜,因人而異,深入了解學生的實際,關注學生的差異,制定合理的教學評價目標,體現(xiàn)公正、公平、人性化、生活化原則。
3.2體育教學評價應在體育課程指導綱要精神的指導下,制定體育教學總目標,控制教學階段性目標,并在教學實
際過程中能根據(jù)教學問題,及時修正教學目標。傳統(tǒng)的終結性評價主要是由教師對學生進行評價,學生往往處于一種消極的被動地位,不能充分發(fā)揮其主動性。形成性評價則強調學生的主動參與,使學生由被動評價的客體變?yōu)榉e極評價的主體,加強評價者與被評價者之間的互動,鼓勵學生自我評價與同學間互相評價,促使他們對自己的學習過程、方法進行回顧反思,從而培養(yǎng)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與積極性。同時,自我評價、學生評價、教師評價三者相結合,能形成良好的師生互動關系。
3.3根據(jù)學生初始診斷性結果,結合個體差異,制定形成性評價“學習—健康”檔案,記錄學生的體育學習與健康情況,依據(jù)學生的情況,制定個體體育健身方案,以幫助其對學習進行反省和評價。此外,區(qū)分體育特長生和薄弱生,進行跟隨調查,挖掘體育特長生的潛力并重點培養(yǎng),對薄弱生的體質健康狀況重點照顧,加強該群體學生的體育鍛煉。因此,檔案袋教學評價有效地促進教學與評價的有機結合。
3.4課程標準提倡任務型教學,讓學生通過思考、討論、交流和合作學習等方式,共同完成學習任務。在教學中,教師要把基本要求與特殊要求結合起來,把著眼全體與因材施教結合起來,把整體教學、集體教學與差異教學結合起來。教學目標設計要針對具體教學對象而精心設計。
參考文獻:
[1]李光輝.大學英語教學中的形成性評價[J].遼寧行政學院學報,2009,(6).
[2]B.S.布盧姆著.邱淵譯.教育評價[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8.
[3]孔艷玲.大學英語教學中實施形成性評價的優(yōu)勢及應注意的問題[J].科技資訊,2009,(1).
[4]田向遠.河南南陽油田教育中心[J].新課程研究,2009,(5).
[5]薛浩.“以人為本,以學生為中心”構建體育教學激勵機制[J].體育網(wǎng)刊,2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