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秋云
記得孩提時,我總是為語文書中的配圖所傾倒。那時的課本除了封面是彩色的以外,文中配圖全是黑白的,但我們仍然是那樣的愛不釋手。我已為人師多年,手中的教材早已更新?lián)Q代,課本日趨精美,文中的配圖更是美不勝收。羅杰斯積極倡導老師要創(chuàng)造條件,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動機,努力讓學生達到“我要學”的狀態(tài)。而小學語文課本中的配圖既符合小學生的年齡特點,又有利于提高小學生的學習興趣,更有利于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為學生能力的培養(yǎng)搭建了良好的平臺。于是我在教學中經常自我反省:作為教師,我將配圖資源充分利用了嗎?如何更好地發(fā)揮其作用呢?近幾年,我一直從教低年級,越發(fā)感覺課文配圖對于低年級教學來說,仍是一項寶貴的教學資源。教師在合理使用多媒體的同時,也必須充分使用教材中演繹文意的配圖,從而達到用教材教的目的。
一、將課文配圖作為預習的資源
預習最大的好處是有助于形成學習的良性循環(huán)。預習使學生變得主動,站在主動進攻位置上的人當然容易打勝仗。預習其實就是學生主動與文本對話,在自主探究的過程中,體驗感悟文本,理清文脈,發(fā)現疑難點,是從有疑到無疑不可或缺的一步。在學生預習的過程中,課文配圖其實也是學生預習的良好資源,是學生理解文本的指路標。
一些專家認為,目前小學語文教學中的一大弊病仍是一個“牽”字,老師精心設計出一個又一個環(huán)節(jié),牽著學生的鼻子按老師的思路步步深入。老師問個不停,學生忙于應付,根本沒有質疑問題的機會。要發(fā)展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老師首先必須給學生很大的自由度,安排充分的時間,讓他們細細地讀書,靜靜地思考,從而發(fā)現問題。如蘇教版一年級上冊《江南》是一首樂府民歌,如果只是讓學生讀課文預習,則效果甚乎其微。我布置預習作業(yè)時,明確將課文配圖作為重點預習資源。1.通讀課文,欣賞配圖。2.根據配圖,思考問題:人們在忙著干什么?圖中的蓮葉長的什么樣子?(幫助理解“田田”的意思)魚兒在水中是如何游戲的?欣賞了圖中的江南,你有什么感受?(一個字形容)。在教學實踐中,我將預習提示和文中配圖有機結合,非常輕松而完美地結束了這篇課文。
二、讓課文配圖成為導讀的工具
靈活使用課文配圖所取得的效果是不言而喻的,它將對學生的學習能力、學習方式產生重大影響,同時還能有效地開掘新的學習資源。新課標指出:識字和寫字是低年級學習的重頭戲。通常我們的識字課文都是以詞組合成韻文,課文配圖正是詮釋這一個個詞組的形象載體。我們在教授學文之初,可以將配圖作為學生學習課文導讀的工具。
在學習蘇教版第一冊《識字2》這篇課文時,我給它起了個溫馨的課題——《其樂融融的早晨》。我先出示配圖“太陽公公的笑臉、卡通鬧鐘、自由飛翔的小鳥”引出第一組詞,然后出示配圖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提問:大家在這其樂融融的早晨,都干什么呢?引出穿衣、下床、起早、刷牙、洗臉……可以說,韻文配圖是詞組的形象理解的生動詮釋,配圖在識字課文中起著不容忽視的注釋導向作用。老師指導學生通過聯(lián)系課文配圖,讓學生體會到作者用詞的準確性、形象性,既訓練了學生的語感,又發(fā)展了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
三、將課文配圖視為文章的影像
課堂教學要讓學生經歷學習的過程,體驗學習的方法,在過程中領悟、體驗,在過程中提高、發(fā)展?!笆谌艘贼~,只供一飯之需;教人以漁,則終生受用無窮”。低年級課文雖然內容簡單,但是不少課文包含著一定的思維訓練的因素。因此,我們要充分挖掘教材的思維訓練因素,不失時機地對學生進行思維訓練,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低年級學生的具體形象思維占優(yōu)勢,抽象邏輯思維處于萌芽狀態(tài),利用課文中的配圖,可以化抽象為具體,突破思維障礙,有效地進行思維訓練。
如《烏鴉喝水》這篇課文,幾乎是家喻戶曉的創(chuàng)新思維的經典故事。學生們在學文之前,對這篇課文并不陌生。如何使課堂教學別開生面呢?課文總共有兩個自然段,同時配有兩幅插圖,這兩幅圖正分別演繹了兩個自然段的內容。我們可以將課文配圖視為文章的影像,讓學生看圖說話,解讀本圖,深度開掘。教師在與學生的交流過程中應引導學生自我尋找文本與配圖影像的契合點,合理切入,循圖闡述。
四、讓課文配圖成為想象的源泉
《語文課程標準》在各個學段目標中都明確指出要讓孩子們通過大膽的想象,培養(yǎng)想象力,發(fā)展創(chuàng)造性思維。小學語文課文中,有許多畫面生動、色彩鮮艷的配圖,教師可根據這些課文圖文并茂的特點,充分利用配圖,啟發(fā)學生展開想象。如教學練習《找春天》一課時,教師可以指著配圖問學生:“小朋友在哪里看見了春天啊?”通過這樣的發(fā)問,引導學生關注配圖,并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激發(fā)學生自己的想象和聯(lián)想。在古詩教學中,配圖的啟發(fā)作用更明顯。教師可以通過配圖讓學生感悟詩中的意境。如教《村居》這首詩時,教師請學生仔細觀看配圖,再依據“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边@句詩想象情境。學生通過觀察畫面,不但很好地進入了詩歌的意境,而且從中進行了有益的創(chuàng)造性思考,同時想象力自然就得到了培養(yǎng)。再如,《我叫“神舟號”》將神話故事中的“嫦娥”和現代科技的產物——神舟號,利用合理的想象結合到了一起,展現了一段古今對話。文末,我們可以根據順利降落的神舟號配圖啟發(fā)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大膽想象:嫦娥姐姐乘坐神州號回到家鄉(xiāng)看到了什么?學生在討論時各抒己見,在想象中思維互相碰撞、啟發(fā)?!跋胂笫莿?chuàng)造之母”,利用好課文的配圖,合理想象,符合低年級兒童的創(chuàng)造思維發(fā)展水平。
五、讓課文配圖成為背誦的幫手
學習語文離不開背誦。在背誦過程中既能增強學生的語感和記憶,又能潛移默化地提高他們說話、閱讀和寫作的能力。對于要求背誦的課文,每位老師總是希望孩子們背得輕松。因此,各種背誦方法應運而生。如:按提綱背誦、填空式背誦,等等。無可非議,這些背誦方法效果確實顯著。其實課文配圖也可以成為背誦的幫手。我們可以讓學生將一幅幅鮮活的、有生命動感的配圖充分利用起來,從而把抽象變?yōu)橹庇^,減輕學生的背誦壓力。具體而言,就是讓學生看圖背文,當需要背誦時,腦中浮現出圖畫,圖文結合的線聯(lián)通后,相應的文字也就呼之欲出了。
《雨點》這首兒童詩的課文配圖生動地演繹了詩的內容,在教學中讓學生結合配圖想象雨點分別落進了哪些地方,在那里干什么?以圖想文憶意,孩子們毫不費勁地背誦了課文。再如,課文《小池塘》的第二自然段的美麗的倒影,課文配圖也是背誦的好幫手,學生看圖背誦,融情入境,讓感情再度升華。這樣的例子數不勝數。
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巧妙、適時、合理地運用教材上有關課文配圖,能使課堂教學效果達到最優(yōu)化。在日常教學中,我們要把配圖和課本語言文字的訓練結合起來,使學生的觀察力、想象力、思維力和理解、運用祖國語言的能力同時得到發(fā)展,努力提高學生的語文素質,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