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洪云
《語文課程標準》提出:“語文課程的目標是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yǎng)?!遍喿x教學要求學生“能初步理解、鑒賞文學作品,受到高尚情操與趣味的熏陶,發(fā)展個性,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具有獨立閱讀的能力,注重情感體驗,有較豐富的積累,形成良好的語感”。那么采取怎樣的閱讀教學方法才能達到新課標所規(guī)定的教學目標呢?根據(jù)多年的教學實踐筆者認為可采取以下教學策略:
一、整體感知
整體感知就是從整體上理解文章的內容和文章的主體部分大意,理解文章的基本寫法和表達技巧,理解人物特點等的一種學習方法。認識的過程總是從感性到理性的,閱讀教學也必須遵循這個規(guī)律。傳統(tǒng)教學十分強調整體感知,“字不離詞,詞不離句,句不離篇”都說明了整體感知的重要性。它是針對當前閱讀教學過分強調“肢解”文章,卻極少引導學生通過閱讀學會欣賞、學會感悟的偏頗提出來的。一篇文章,不論篇幅的長短,能否從整體上理解課文的思想內容,是衡量學生是否讀懂文章的主要標志。從整體上感知課文,就能對課文形成“全豹”的概念,“知全豹才能見一斑”。
根據(jù)文本的不同特點,教師應向學生提出各不相同的整體感知要求。常見的方法有以下幾種:
(一)朗讀、感受文章的語言美、情感美。
這適合于優(yōu)美的寫景抒情散文及詩歌。在教這些課文時,讀是走進文本的第一步,利用各種形式的朗讀,先從情感上、語言上抓住了學生。有了情感熏陶的第一步,學生學習起來就特別投入。如朱自清的《春》,可以先讓學生聽范讀錄音,再讓學生有感情的朗讀,在朗讀中感悟文章優(yōu)美的意境,優(yōu)美的語言。
(二)復述課文。
適合于故事性強,情節(jié)相對完整的記敘文、小說等。通過復述課文,把握寫作的脈絡、理清文章思路,對文章的內容形成整體的感知。
(三)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或主旨。
較前兩點,這是深層次的感知課文。很多學生在練習或答卷中出現(xiàn)答題要點不清晰,不全面,甚至理解遠離文段,憑空做題的現(xiàn)象,這是由于沒有整體把握文段主旨,沒有理解作者真正的寫作意圖而造成的。尋找段落中心句,也就把握了整體段落的內容,進而把握了整篇文章的主要內容。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或主旨常見方法有:一是尋找文章畫龍點睛的議論或抒情的文字。這些句子是作者情感的噴發(fā),找出這些句子也就找出了文章的筋脈。二是找段落中心句、畫龍點睛句等這些都是文本中的關鍵句,也是文本給讀者提供的關鍵信息,這些都是十分重要的。找出并理解了這些關鍵的語句也就把住了文章的靈魂,再來具體地分析文章,思考問題就容易得多了。
當然,怎樣整體感知課文遠不止以上所提到的幾點,還要根據(jù)具體文本設計的具體要求。
二、局部閱讀
“奇文共欣賞,疑義相與析”是陶淵明讀書樂之精髓。我們閱讀課文欣賞什么,析什么,當然就是文章中的精彩語段、句子或含蓄曲折、意味深長的經典地方。魯迅的散文《阿長與〈山海經〉》幾乎是按照生活的原樣真實而親切地再現(xiàn)了作者童年與長媽媽相處的情景。用了很多的筆墨寫了她的諸多不好。如果沒有對買《山海經》一事作出研討與分析。學生是很難把握作者對長媽媽的感情,以及長媽媽這個人物形象的。因此學習時,要在整體感知的基礎上,提出一些探究的問題,引導學生對這一情節(jié)進行精讀。如長媽媽為什么來問我《山海經》是怎么一回事?她問我時,我的想法如何?為什么會有如此的心理?我為什么感受到她確有偉大的神力?書的模樣粗拙,但我為什么把它看作是我的寶書?作者為什么不去寫阿長如何買《山海經》?為何有意地把阿長說的“三哼經”的話描寫出來,等等。通過這些分析,學生就能夠正確把握阿長這一人物及作者對她的情感了。
三、整體深化
這一階段的整體感悟是對整體感知的拓寬和加深,是由感性到理性的飛躍。仍以《阿長與〈山海經〉》為例。學生已經理解了作者對阿長是懷有尊敬、喜愛、懷念的感情,以至在她離開了30年后仍寫文章紀念她,表達對她的深深情感。但他為什么在前文寫了她的諸多不好,寫他對阿長的討厭,不大佩服甚至憎惡呢?學生通過討論,開始明白原來作者采用的是欲揚先抑的寫作手法,寫阿長的諸多不好,不是為了大揭其短,而是為了后面的“揚”作鋪墊。另外,寫她的思想性格上消極落后的東西,是對她的不幸的同情,更為重要的是作者這樣安排更突出了對阿長的感激之情,正是這樣一個饒舌、多事、迷信、無知,沒有文化而又不失善良的阿長,卻能夠理解一個孩子的心理,千方百計地滿足了他的心愿?!皠e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卻能夠做成功?!彼纳屏肌崆?、樂于助人的性格得到了凸現(xiàn),使阿長這個人物形象更為豐滿,鮮活起來,也使學生明白了如何把人寫真、寫實,寫得有血有肉。
總之,對文章的閱讀理解,不外于從整體到局部,再從局部到整體的循環(huán)往復地深入研讀,三者是相互聯(lián)系、互相促進、相得益彰的辯證關系。通過整體感知,局部閱讀的目標才更明晰,整體感悟才能更深刻、更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