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曉駿
摘要: 本文對英漢習語的文化差異及翻譯進行了探討。習語是文化的產(chǎn)物,它們蘊含了豐富的文化知識。而中西文化的差異要求學習者在運用習語時,提高對文化差異的敏感性,才能準確地表達自己的情感,使跨文化交流得以順利完成。
關(guān)鍵詞: 英語習語翻譯文化異同比較
習語是某一語言在使用過程中形成的獨特的固定的表達方式。本文所說的英語習語(idioms)是就其廣義而言的,包括俗語(colloquialisms)、諺語(proverbs)、俚語(slang expressions)和典故(allusions)等。英語和漢語是兩種高度發(fā)展的語言,因而都擁有大量的習語,這些習語是語言中的重要修辭手段,具有鮮明的形象和恰當?shù)谋扔?并且習語中還蘊藏著豐富的文化信息。由于地域、歷史、宗教、習俗等方面的差異,英漢習語承載著英漢兩種文化不同的民族特色及文化信息,它們與文化傳統(tǒng)緊密相連、不可分割。習語中的文化因素往往是翻譯中的難點。本文借助語用學理論,對英漢習語的翻譯作一些探索。我們經(jīng)過歸納總結(jié)認為,英漢習語翻譯的文化差異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價值取向差異
對于一種事物,中國人和西方人由于價值取向的不同,往往有不同甚至截然相反的看法。最典型的莫過于對狗這種動物的態(tài)度了。狗在漢語中是一種卑微的動物。漢語中與狗有關(guān)的習語大都含有貶義,如:“狐朋狗黨”、“狼心狗肺”、“狗腿子”等。盡管近些年來養(yǎng)狗的人數(shù)大大增加,狗的地位似乎有所提高,但狗的貶義形象卻深深地留在漢語文化中。而在西方英語國家,人們大都對狗有好感,認為狗是忠實可靠的朋友。因此,英語中有許多關(guān)于狗的習語,并常以狗的形象來比喻人的行為。如:lucky dog(幸運的人);Every dog has his day.(人人都有得意的日子);Love me,love my dog.(愛屋及烏)。
二、歷史和宗教信仰方面的差別
例如,公元前208年,中國的項羽率領(lǐng)大軍渡過漳水后,命令部下鑿沉船只,志在必勝,于是漢語中就有“破釜沉舟”之說。公元前49年,羅馬愷撒大帝率部渡過廬比根河時,下令焚船,表示不獲勝寧死的決心,于是英語中就有了“burn ones boat”這個習語。同樣,英漢語言中也有大量與宗教信仰有關(guān)的習語。佛教傳入中國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人們相信有“佛主”在左右著人世間的一切,因此,與此有關(guān)的習語很多,如“借花獻佛”、“閑時不燒香,臨時抱佛腳”等。在西方許多國家,特別是在英美,人們信奉基督教,相關(guān)的習語如: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上帝幫助自助的人),Achillesheel(唯一致命弱點),Pandoras box(潘多拉之盒),也有g(shù)o to hell(下地獄)這樣的詛咒。
三、生存環(huán)境的差異
英國是一個島國,航海業(yè)和捕魚業(yè)是英國人的重要謀生手段。因此,英語中有大量與航海和捕魚有關(guān)的習語。如:over head and ears原是水手們的話,指“淹過頭部和耳朵”。后來因為這個習語用的人多,表達力強,用來就表示人的其他活動,如:over head and ears in love(深墜情網(wǎng)),over head and ears in work(埋頭工作)。又如,比喻某人花錢大手大腳,英語是spend money like water,而漢語除了有“花錢如流水”外,更正規(guī)的表達是“揮金如土”。這是因為漢民族在亞洲大陸生活繁衍,人們的生活離不開土地。英語中有許多關(guān)于船和水的習語,在漢語中找不到完全對應的習語,如:to keep ones head above water(奮力圖存),all at sea(不知所措)等。
四、風俗習慣差異
例如:peaches and cream,peaches是桃子,cream是奶油,而peaches and cream的意思是:一切都很美好。這是因為西方人在吃水果時往往喜歡把水果切成塊,然后加一點奶油一起吃。所以peaches and cream就意味著完美無缺。
五、歷史典故
中英兩國都有著悠久的歷史,文化的博大精深蘊藏著豐富的民間傳說和歷史故事,習語中有很大一部分皆來源于此。如英語中cross the Rubicon(孤注一擲)源于羅馬歷史故事;castle in the air(空中樓閣)源于神話傳說;hang by a thread(千鈞一發(fā))則源于希臘故事。這些習語結(jié)構(gòu)凝練、形象生動,具有很深的歷史淵源和文化背景,往往不能單單從字面意義去理解和翻譯。如:cats paw直譯為貓爪子,源于《伊索寓言》,用來比喻“被人當作工具使用的人”或“受人愚弄的人”。而漢語中的習語主要來源于浩如煙海的中國經(jīng)傳典籍、寓言故事和神話傳說,例如“守株待兔”、“葉公好龍”等源于寓言故事,“夸父追日”、“嫦娥奔月”等出自神話傳說。這充分體現(xiàn)了中華民族獨特的古代文化,很難在英語中找到對等的習語。
語言是文化的表現(xiàn)形式。習語同文學作品、詩歌一樣是語言的精華。本文通過對英漢習語的分析比較,可以看出由于不同的歷史背景、地理環(huán)境、宗教信仰、風俗習慣、民族心理和思維方式,造成了英漢習語中眾多的文化差異。因此,在英漢習語的翻譯中,應當充分了解習語所包含的豐富的文化內(nèi)涵,配合正確的翻譯技巧,這樣才能使譯文形神兼?zhèn)洹?/p>
參考文獻:
[1]平洪.張國揚.英語習語與英美文化[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0.1:29.
[2]冒國安.文化溝通與文化移植[J].文化研究,1987,(7).
[3]鄧炎昌,劉潤清.語言與文化[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