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萍
摘要介紹了長吻鮠的生物學特點,總結了長吻鮠的人工養(yǎng)殖技術,包括池塘養(yǎng)殖條件、魚種放養(yǎng)、飼料投喂、日常管理和病害防治等內容,以期為長吻鮠的人工養(yǎng)殖提供參考。
關鍵詞長吻鮠;人工;高產;養(yǎng)殖技術
中圖分類號S965.199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 1007
長吻鮠俗稱江團、肥沱,淮南人又稱淮王魚,因其吻較其他鮠屬魚類長,故稱長吻鮠,是我國長江水系中名貴經濟魚類之一。其肉質細嫩鮮美,營養(yǎng)豐富,在江鮮中與河豚、刀魚齊名,而且魚鰾特別肥厚,可加工成珍貴的魚肚,故有“沒吃淮王魚,不算吃過魚”的說法。但由于長期過度捕撈,天然資源已嚴重枯竭。人工養(yǎng)殖長吻鮠既可滿足市場需求,又可出口創(chuàng)匯,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俱佳。筆者進行池塘放養(yǎng)長吻鮠,目前產量已達到6.0~7.5t/hm2?,F將長吻鮠養(yǎng)殖技術介紹如下。
1生物學特性
1.1形態(tài)特征
長吻鮠在分類上隸屬于鲇形目鲿科鮠屬。體長形,前段較圓,后段側扁;皮膚裸露,沒有鱗片;吻錐形,尖而長;口下位,口裂新月形,唇肥厚,并有皺紋;背部稍帶灰色,腹部白色,各鰭灰黑色,尾鰭叉形。
1.2生活習性
長吻鮠屬底棲性魚類,喜陰蔽環(huán)境,畏光,性溫和,喜群集,不善跳躍,不善游泳,不鉆洞,極易捕撈。其屬溫水性魚類,生存適溫為0~38℃,生長適溫為15~30℃,能在池塘中自然越冬,水溫在8℃以下或30℃以上時基本停食。對水溫驟變比家魚敏感,苗種一般不能超過±2℃,成魚也不要超過±3℃。耗氧率明顯高于其他家魚,如果溶解氧降低到3.0mg/L時,其攝食量明顯減少,降至2.5mg/L以下時,出現浮頭現象。長吻鮠要求生活水域pH值為6.5~9.0,最適范圍是7.0~8.4。
1.3食性
天然水體中的長吻鮠,體長在20cm以下個體的食物主要是蝦、水生昆蟲、高等植物碎片等,藻類也占有一定比例。20cm以上的個體,食物組成主要是鰍、鰟鮍魚、黃鱗等小型非經濟魚類,其次是蝦、水生昆蟲和底棲無脊椎動物,屬肉食性魚類。經過馴食,各種規(guī)格的個體均愛食人工配合飼料,但其搶食能力差,遠不及鯉魚、鯽魚、草魚,不宜混養(yǎng)于其中。
2養(yǎng)殖條件
2.1池塘養(yǎng)殖條件
成魚飼養(yǎng)的池塘要求水源充足、水質清新、溶氧較高、pH值7.0~8.4、排灌水方便,池塘面積一般以1 000~3 000m2為宜,水深1.5~2.0m,池塘長方形,東西走向,池壁用磚石或水泥硬化,池底淤泥不超過10cm,每口池塘均配備3kW葉輪增氧機1臺。
2.2魚種放養(yǎng)
選用人工馴化培育的一冬齡魚種,要求體質健壯,規(guī)格整齊。一般放養(yǎng)70~100g魚種1.2~1.8萬尾/hm2,搭配150~200g的白鰱3 750~4 500尾/hm2、鳙魚1 125~1 500尾/hm2,另外放養(yǎng)75尾/hm2鱖魚可控制池內野雜魚,不能放鯉魚、草魚、羅非魚等爭食性魚類。魚種放養(yǎng)時間一般以3月初為好。在魚種放養(yǎng)前10d,用生石灰1.50~2.25t/hm2化漿全池潑灑,7d后放水至要求水位。魚種放養(yǎng)前,用15~20mg/L高錳酸鉀溶液或3%~5%食鹽水浸洗魚體15min,殺滅病原體和敵害生物。
2.3飼料投喂
經過苗種階段轉食馴化后,長吻鮠以吃配合飼料為主,其粗蛋白含量要達到40%~45%,可用優(yōu)質的魚粉、豆粕、小麥、玉米、酵母、礦物質元素等原料配制,如果用成鰻養(yǎng)殖用的人工配合飼料投喂則長吻鮠的生長效果也較好。投喂應遵循“四看”、“四定”的原則,“四看”即看季節(jié)、看天氣、看水質、看魚體實際的攝食與活動情況以掌握每日的投喂量,“四定”即定質、定量、定位、定時地投喂,每次投喂量以魚體在投喂后2h左右剛好吃完為原則。在魚體主要生長季節(jié),投喂2次/d,長吻鮠夜間攝食量較大,故下午的投喂量應占全天投喂量的60%左右,以使魚體順利快速生長。
2.4日常管理
2.4.1調控好水質,保持水質清新。長吻鮠怕光,故清澈見底的池水對飼養(yǎng)長吻鮠是不利的,通常要求池水呈淺油綠色,水體透明度以25~40cm為宜。池水透明度過大時,要適量施入經過發(fā)酵的有機肥;池水透明度過小時,要及時注換新水。 2.4.2防止長吻鮠浮頭,尤其是在高溫、悶熱天氣,應保持池水的溶解氧含量在5.0mg/L以上,當溶解氧含量降到2.5 mg/L以下時,魚體會出現浮頭現象,如池水的溶解氧降到1.2mg/L以下時,就會發(fā)生全池魚體死亡事故。要保證池水較高的溶解氧含量,應適時采取沖水,開啟增氧機,投放光合細菌或EM生物菌等措施加以調節(jié)。
2.4.3常用生石灰調節(jié)水質。養(yǎng)殖長吻鮠適宜的池水pH值為7.0~8.4,pH值不能發(fā)生急劇變化,因此也不宜大劑量潑灑生石灰,每次用量以225~300kg/hm2為宜,一般每隔20d施用1次,這樣既能夠調節(jié)好水質,又能夠有效地預防魚病的發(fā)生。
2.4.4做好巡池工作,在長吻鮠主要的生長季節(jié)堅持3次/d的巡池制度,黎明時觀察魚體是否浮頭,午前結合洗曬飼料臺檢查魚體攝食與活動情況,傍晚結合投喂觀察水質變化及有無浮頭預兆等。盛夏或天氣突變、雷陣雨前后時還應增加夜間巡池1~2次,并有專人值班看護。
2.5病害防治
要及時做好魚病防治工作,長吻鮠成魚養(yǎng)殖期間的疾病不多,常見的有爛鰓、腸炎、錨頭鳋等,采取“無病先防、有病早治,以防為主,防重于治”的預防措施。
2.5.1預防工作。主要措施是做好放養(yǎng)魚種前的徹底清塘和魚種放養(yǎng)時的魚體藥浴,并放養(yǎng)體質壯、無傷病的優(yōu)質魚種,按照科學的“四看”、“四定”方法進行投喂而不投喂變質飼料,定期施用生石灰、含氯制劑等進行消毒。一旦發(fā)生魚病要早診斷、早治療,且使用藥物應符合漁用藥物的使用準則,不可隨便加大用藥量,并注意好休藥期。
2.5.2治療工作。長吻鮠的爛鰓、腸炎、腐皮等細菌性疾病可用含氯制劑連續(xù)全池潑灑2~3次,用量按說明要求使用的方法加以治療。腸炎病可同時用大蒜泥均勻拌餌內服,每次連服5~6日;錨頭鳋、魚鲺等寄生蟲可用0.5mg/kg的晶體敵百蟲全池潑灑,隔1周后再潑灑1次。因長吻鮠用藥量通常比家魚少,所以在潑灑治蟲藥物后要仔細觀察,一旦發(fā)現魚體亂竄、不適應癥狀要立即加注新水。
3參考文獻
[1] 何金保.長吻鮠人工繁育實用技術[J].漁業(yè)致富指南,2009(5):50.
[2] 孫玉樟.長吻鮠成魚的池塘養(yǎng)殖技術[J].廣西畜牧獸醫(yī),2003(5):228-229.
[3] 楊輝.長吻鮠及其人工養(yǎng)殖技術[J].北京水產,2001(1):16-17.
[4] 錢華,張建,惲九生,等.池塘無公害長吻鮠成魚養(yǎng)殖技術[J].漁業(yè)致富指南,2004(9):38-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