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惠
《竇娥冤》是元代大戲曲家關(guān)漢卿的杰作,比莎士比亞的四大悲劇還要早三百多年。的確如王國維所說,是“即列之于世界大悲劇中亦無愧色的大悲劇”。
竇娥具有非常善良的性格,同時又富有強烈的正義感和反抗精神。但在元代“貪官橫行宇內(nèi),冤獄遍于國中”的社會里,善良、正直和反抗的最后結(jié)局似乎只能是以悲劇收場。正如魯迅所說:“悲劇,是把有價值的東西撕毀給人看”,這正是竇娥的悲劇所在,但是加諸在這個悲劇人物身上的種種矛盾性,使得這個人物形象更加賦有悲劇色彩,成為我國戲曲藝術(shù)悲劇的典型。分析竇娥悲劇形象的矛盾性,從以下幾個方面談起:
一、深受封建禮教的影響與掙脫封建禮教束縛的矛盾
十七歲時,丈夫死了,她寧愿“我將這婆侍養(yǎng),我將這服孝守”,侍婆孝道,做個孝順的媳婦來苦度時光。當張驢兒侍強逼親時,到了緊要關(guān)頭,蔡婆勸她隨順了張驢兒的時候,她還說:“我一馬難將兩鞍鞴”,堅決不從,不用說這都是“從一而終”的思想所影響、所支配的。奔喪處哭倒長城的孟姜女、浣沙時甘投大水的浣沙女、上山來便化頑石的望夫女這些烈女、貞女都是她所欽佩的,而和司馬相如私奔、尋求自己幸福生活的卓文君則是她所不齒的,這都和她受“烈女不事二夫、從一而終”的封建意識有關(guān)。竇娥受封建禮教影響最突出的是對婆婆的批判。她從情理上勸說婆婆,并用了許多尖銳的話去諷刺、規(guī)勸她的婆婆說再婚是有辱先夫的,并譴責婆婆“豈不知羞”!可見她這是對封建道德進行宣揚和向他人說教。她深受封建禮教和封建思想影響。
說她又想掙脫封建禮教的束縛是講她青年守寡,有著少婦的思想感情,渴望幸福生活,對“俺婆婦們守空房”的境遇是不滿的,“滿腹閑愁,數(shù)年禁受,天知否?天若是知我情由,怕不待和天瘦”,“則問那黃昏白晝,兩般兒忘餐廢寢幾時休?……唱出了“似這等憂愁,不知幾時是了也呵”的心聲,想要擺脫這長期的苦痛生活,掙脫封建禮教的束縛,向往幸福的生活。
二、甘于命運的擺布和對命運抗爭的矛盾
母喪、父離、夫亡,竇娥的命運非常悲苦,對于這些,她逆來順受,甘于命運的擺布,她認為這些都是自己八字命苦,這都是自己“沒時沒運”,對鬼神天命的虔誠祈禱成為了她唯一的精神支柱。今世的命運,竇娥認了,但又不甘心過著如此愁苦的生活,只希望“早將來世修”,連“侍婆守孝”她都認為是修自己來世的命運的,是個宿命論者。
然而,當張驢兒強娶她,狠毒陷害時,逼得她一個弱女子變得大膽、潑辣、無所畏懼,奮起和命運抗爭,不甘心受命運擺布。這時,她把命運寄托在那個所謂“明如鏡,清似水”的桃杌太守身上,誰知官不問青紅皂白,“一杖下,一道血,一層皮”;遭到嚴刑拷打后,她從自己的慘痛經(jīng)驗里,認識了“衙門自古向南開,就中無個不冤哉”的道理,但她仍不向命運屈服,“人心不可欺,冤枉事天地知,爭到頭,競到底”怒斥貪官,她的反抗精神隨著劇情的發(fā)展而逐漸高昂起來,也逐步使她失望、失敗,最后不得不死,但死并沒有限制住她,并不能阻止含冤者的反抗,她對自己的命運做死后的抗爭──那就是發(fā)下三樁誓愿,求得死后的勝利,表示她對強暴、對官吏、對黑暗社會、對不公平的命運抗爭到底、至死不屈的斗爭精神。竇娥終于從屈于命運的擺布走向覺醒,最終走向奮起抗爭命運的不歸路。
三、靠天與罵天的矛盾
在封建社會里,人民不僅受到封建政權(quán)的迫害,而且也受到神權(quán)的嚴重束縛。按世俗觀念,天地鬼神是明察世上是非,主持人間公道的。封建官吏為了愚弄人民,也每每以青天自況。竇娥起初也受到神權(quán)思想的嚴重影響,有靠天的思想,把幻想寄托在官吏身上。當張驢兒把謀害人命的罪名強加于竇娥時,她仍然相信官府,對桃杌太守有幻想,希望“官休”,相信“皇天也肯從人愿”,然而給她的卻是“千般打拷,萬種凌迫”。不過這個幻想還沒完,她在不得不屈招的時候,還把一線希望放在“官吏們復勘上”,但最后一線希望也落了空。押赴刑場時,在殘酷的現(xiàn)實面前,她逐漸覺醒,終于看清了黑暗社會的真面目,她對太守──最高統(tǒng)治者乃至上天發(fā)出了憤怒的責罵,她猛烈地指責天地鬼神不分清濁,混淆是非,致使惡人得到橫行、善良橫遭殺戮。竇娥對天地鬼神的大膽譴責,實質(zhì)上也就是對封建官府、對現(xiàn)實社會黑暗統(tǒng)治的強烈控訴和根本否定。值得注意的是,在當時社會里,天地鬼神是主宰世間萬物,包括人的命運的最神圣不可侵犯的。竇娥敢于怒斥青天、頓足大地,對之進行了憤怒的譴責,從她那如巖漿迸射、山洪決堤般的激烈言辭中,我們可以看到竇娥由靠天──罵天的覺醒意識和強烈的反抗精神。但在第三折里,竇娥這千古奇冤,又只能靠天地動容、人神共怒來昭示她冤深似海。這些都是歷史和階級的局限在作者身上的反映,作者不能從根本上找到救民于水深火熱之中的辦法。
四、盡孝和守節(jié)的矛盾
竇娥死后冤魂和父親竇天章見面,請其父為其昭雪,而她的父親此時此刻還在用“儒教”教育女兒的鬼魂,在這樣封建禮教的教化和熏陶下,當張驢兒侍強逼嫁時,竇娥堅決不從,只想守節(jié),做個貞女;但又違背了婆婆的意愿,盡管蔡婆是在迫不得已的情況下為保性命做出的主張,但竇娥堅決不改嫁,也不讓婆婆改嫁,違背了四德中的不事公姑,這又不孝。盡孝不能,守節(jié)不能,忠孝不能雙全,左右難做人,這是廣大婦女在封建社會里的真實寫照。
竇娥的善良,對婆婆的盡孝;竇娥的反抗,對敵人的仇恨和不屈,從這個人物由甘于命運的擺布到對抗命運,由靠天到罵天的矛盾性中,可以看出她的性格是在矛盾中發(fā)展的,人物形象是立體的、豐滿的、多層次的、真實可信的。這也說明她受封建禮教的影響越深,她對封建罪惡的認識也越清楚,反抗也越強烈。
參考文獻:
[1] 廖金京,《讀〈竇娥冤〉》,武漢師院《中學語文》,1980年1期
[2] 顧學城,《讀〈竇娥冤〉的一點體會》,華中師范學院《中學語文教學手冊》
[3] 《一腔怨氣噴如火,感天動地驚鬼神——〈竇娥冤〉第三冊試析》,南通師?!督虒W與研究》
[4] 鐘林斌,《關(guān)漢卿和他的悲劇杰作〈竇娥冤〉》,《中國古典戲曲名著簡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