泮云青
作文教學是語文教學中不可或缺的一個環(huán)節(jié),是對學生進行語文素質(zhì)訓練的主要陣地。寫作水平和寫作能力的高低,是一個人能否較好地運用語文知識及其語文素質(zhì)的綜合體現(xiàn)。然而,現(xiàn)今中小學寫作教學,由于沒有獨立的作文教學時間,沒有完整的作文教學體系,缺乏獨立的寫作教材等原因,尚存在很多不足之處,總的來說,作文教學現(xiàn)狀不容樂觀。在此,我結合自身對作文教學的認識與感受,談談當前中學作文教學的現(xiàn)狀以及相應的方法。
一、當前中學作文教學現(xiàn)狀
現(xiàn)在中學生受到各種各樣的條條框框束縛太多,他們的作文大多表達的是課本上教的、老師天天講的思想和見解,抒發(fā)的是空泛的屬于別人的情感,失卻了童心的純潔無邪。我根據(jù)對學生及部分老師的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當前中學作文教學中普遍存在以下幾種不良傾向。
1.注重素養(yǎng)提高,弱化作文教學
縱觀七至九年級的《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我們看不到絲毫有關寫作方面的方法指導,只是將寫作滲透于綜合性學習之中。不可否認,語文綜合性學習為學生的自主寫作提供了有利條件和廣闊空間,減少了對學生寫作的束縛,有利于學生在感興趣的自主活動中全面提高語文素養(yǎng)。然而對于作文教學的“輕描淡寫”,卻使原本就非常薄弱的作文教學環(huán)節(jié)“雪上加霜”。缺少了系統(tǒng)的作文教學,教師無所適從,學生束手無策。根據(jù)調(diào)查表明,絕大部分教師沒有系統(tǒng)地進行作文教學,也沒有一套行之有效的作文教學方法。這樣一來,學生的作文水平就可想而知了。
2.注重作文形式,忽視育人功能
寫作是思想情感的文字表露,是展現(xiàn)思想的最佳形式,從觀察、構思到成文,都要融合主體積極的思維活動。然而,在當前中學作文教學中,教師十分看重學生完成作文的速度及其作文的結構和技巧,有的教師將一些作文知識和方法像公式一樣拋給學生,讓學生死記硬背,套用現(xiàn)成的材料與模式。這種寫作公式化的僵化訓練,一味地強調(diào)作文形式,忽視了育人功能,相當程度上冷落了學生的個性化體驗,抑制了學生自主思考的能力,變得沒有了主見,最后寫起文章來自然是“假、大、空”。新課程新理念已深入人心,而中學作文教學卻是濤聲依舊。學生為了取得好分數(shù),任意拔高立意,泛泛而談,失卻了真情實感,讓我們看到的只是千人一面的虛偽靈魂。
3.注重課堂積累,輕視生活體驗
葉圣陶曾說:“作文這件事離不開生活,生活充實到什么程度,才會做出什么樣的文字,否則就會陷入不切實際的唯技巧論?!睂W生寫作的過程,是從客觀外界汲取必要的素材,經(jīng)過頭腦的加工制作,再運用文字符號表達出來的過程。離開了“生活”這個源頭活水,作文便只是空中樓閣。在目前的中學作文教學中,學生閉門造車的現(xiàn)象屢見不鮮。這種“與世隔絕”的封閉式作文訓練,導致學生作文無話可說,假話連篇,東拼西湊。原本想象豐富,思維活躍的童心,由于缺乏了生活之水的灌溉,寫出來的東西往往蒼白無力,毫無生趣可言,只是“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重復別人的思想”。
4.注重范文作用,忽略下水作文
如今,這種只注重范文作用,忽略下水作文的傾向在中學作文中普遍存在。在寫作指導中,很多教師對范文奉若神靈,布置了題目,簡單地提示幾句,接著就讀幾篇范文。教師只讀不寫,只講不作,導致學生思路狹隘,落入范文模式,寫起文章來不是繞范文轉(zhuǎn)圈圈,就是空洞無話,毫無靈性。臨近考試,就布置學生去看幾篇范文,甚至去背范文,美其名曰“以不變應萬變”。
二、關于作文教學的思考
作文教學要達到怎樣的境界才算是有成效,才能解決目前存在的問題,達到課標的要求呢?我認為教師必須得有一套系統(tǒng)的作文教學方法,在教學中有序安排,循序漸進,以知識為支點,以情感為紐帶,走進生活,教會學生借鑒、模仿的方法,培養(yǎng)學生觀察、思考、想象的能力,養(yǎng)成閱讀積累的習慣,調(diào)動其創(chuàng)造的欲望。只有這樣,才是解決作文教學的根本出路。
1.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我們常感嘆學生的作文材料空洞、立意膚淺、缺乏新意。之所以如此,一方面是因為我們教師及學生家長大都不提倡學生過多地關注社會生活,怕因此影響考試成績;另一方面是因為學生被囿于“兩點一線”的狹小天地,兩耳不聞窗外事,以致孤陋寡聞,文思枯竭。葉圣陶曾說:“生活猶如泉源,文章猶如溪流,泉源豐盈,溪流自然活潑晝夜不息。”可見文學創(chuàng)作離不開生活,要寫好生活就必須貼近生活、貼近社會。因此我要求學生做到“眼觀六路”、“耳聽八方”、“金口常開”讓學生走出校門,走向自然這片廣闊的天地,擁有自己的見聞、感受,為寫出富有個性色彩的作文積累第一手資料。
“眼觀六路”,就是要學會看,學會欣賞,關注大事小情。引導學生觀察自己身邊的事物,在取材中孕育美,在寫作中表真情。除了關注身邊的事情外,還要學生留心國家大事,民生民情。
“耳聽八方”,就是讓學生學會傾聽。聽廣播節(jié)目,聽名家朗誦,聽老師對時事的點評,聽街頭巷尾的議論,聽導游娓娓動聽的講解……
“金口常開”,就是讓學生多說。利用課前三分鐘演講,吟唐詩宋詞,背現(xiàn)代名篇;還可以針砭時弊,分析美丑……
這樣一來,學生能在最快的時間內(nèi)接受新鮮事物,平時的習作中也就經(jīng)常出現(xiàn)最新的時事內(nèi)容,比如“神七”、禽流感、礦難事件等第一手新鮮的資料。
2.平淡之中見真情
無疑,生活是寫作的源泉。這里的生活并不是驚天動地的新聞,也不是奇聞逸事,而是日常生活中的瑣事,包括學校生活、家庭生活。然而有了生活中的素材,卻依然有很多同學不知從何處入手。我認為教師要指導學生善于挖掘平淡生活中的亮點,觸發(fā)創(chuàng)作的靈感。
平?,嵤轮型瑯涌梢酝诰虺稣嫔泼?同樣可以找到人物的高尚品質(zhì)。成功作家的創(chuàng)作素材無不是從小事中、從平淡的生活中找出亮點。如朱自清先生的《背影》,莫懷戚的《散步》等。因此我們教師要引導學生認真觀察自己現(xiàn)有的生活,貼近生活,尋找亮點,把握自己的思想脈搏,同樣會從自己的筆尖流瀉出富有情趣的文章。
3.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范文的作用在作文教學中是不容置疑的。但是一味地夸大了范文作用,視其為作文的“救世主”,顯然是極其錯誤的。范文“只是在培養(yǎng)他們對語言的感知和應用能力,并不能替代創(chuàng)意和構思的訓練”。那么,對于范文到底該怎么處理呢?我認為最重要的是選好教材范例,掌握必要的知識,借鑒模仿,在模仿的基礎上有所創(chuàng)新。
(1)取他意,敘己事
我們經(jīng)常看到一些優(yōu)秀的文章所蘊涵的思想、感悟,自己也有過,但說不出來,或說得不如他人透徹、準確,正所謂“人人心中有,個個嘴上無”,這時就可取他人的主旨,來表達自己的心聲。但必須以自己的生活經(jīng)歷、情感體驗為依托,才能給人以真實、親切、自然之感。
(2)摹其思,說己話
“思”即構思,是作者在選材、布局、表達等方面的設計安排。巧妙的構思,以它的獨特性、新穎性令人嘆服。在教學中,教師可以鼓勵學生模仿他人的構思,或者反其“思”而行之。但同時,也一定要讓學生懂得:借他人的創(chuàng)意,必須說自己的話,表自己的意。
(3)仿其形,立己意
“形”,就是形式,即借用既成文體的形式,來表達自己的思想和寫作意圖。既成文體可以是文學體裁,也可以是實用文體或?qū)S梦捏w,或是名作名篇的固有形式。
在寫作時,鼓勵學生借用既成文體,可以使學生揚長避短,有一個更廣闊的寫作空間,找到一種最得心應手的文體,更有效地表達出自己的主旨。
作文教學是語文教學中最難攻克的“堡壘”,以上的幾種方法只能算是拋磚引玉,以期待更多同行來探索。但我堅信:中學作文教學之路,就在腳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