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 瑩
摘 要:全球化是客觀的發(fā)展趨勢,不論人們的主觀意愿如何,都無法阻擋和回避它的到來。國家主權受到了極大的挑戰(zhàn),那么國家主權應該怎樣應對全球化?
關鍵詞:全球化 國家主權 挑戰(zhàn)
一、全球化時代的國家主權
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全球化浪潮席卷全球,全球化問題成為當前一個熱門話題。對什么是全球化(globalization),目前國內外學術界尚無一致定義,但可以肯定的是,全球化是一個歷史范疇,同時又是一種客觀趨勢,它已超出了最初的經濟學范疇,滲透到政治、文化、社會、科技等多個領域。社會生產力的不斷提高、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市場經濟的全球擴展構成了全球化的動力。全球化突出地表現(xiàn)為經濟全球化:國際貿易迅速增長,資本全球擴展;國際組織職權不斷擴大,國際合作日益緊密;跨國公司迅猛發(fā)展,成為全球化的主要載體。全球化是客觀的發(fā)展趨勢,不論人們的主觀意愿如何,都無法阻擋和回避它的到來。
經濟全球化是一個歷史過程,它是隨著資本主義工業(yè)革命和世界市場的出現(xiàn)而開始的。馬克思、恩格斯指出:不斷擴大產品銷路的需要,驅使資產階級奔走于全球各地。它必須到處落戶,到處開發(fā),到處建立聯(lián)系。資產階級,由于開拓了世界市場,使一切國家的生產和消費都成為世界性的了。就政治層面來說,其中一個重要方面就是對國家主權構成了嚴重沖擊。國際法基本原則被視為整個國際法體系的基礎,它們由國際法體系中的原則、規(guī)則和制度歸納而來,同時引申和發(fā)展國際法的原則、規(guī)則和制度。
在全球化進程中,世界各國家、各地區(qū)、各民族日益表現(xiàn)出相互依存、相互滲透、相互合作的關系。在世界政治經濟中,市場和國家具有不同的特性,市場經濟是一種極富穿透性的經濟力量,具有很強的地理擴張傾向,其本質要求是將經濟活動集中于一切有利于生產并能夠獲得高額利潤的地方,因而往往超越政治藩籬與國家界限。而國家行為的要求則是獲取并控制經濟增長及資本積累的進程,并且對經濟的管理往往需要服務于某種意識形態(tài)的目的。主權是國家的靈魂,對內享有最高統(tǒng)治權,對外具有獨立性。美國學者威廉·奧爾森指出:主權國家體系把人們分成一個個作繭自縛的政治實體,而經濟活動的繁榮卻需要人們盡量交流商品和投資。這一直是主權國家體系一個帶根本性的難題。我們又不能不承認全球化的進程對國家主權的概念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國家主權從絕對排他性轉變?yōu)橄鄬ε潘?。從傳統(tǒng)意義上講,一國內部的政治、經濟事務是該國主權范圍內的事情,不能接受外來的監(jiān)督或干預。但隨著國際經濟合作的全方位發(fā)展,國家間相互依存的態(tài)勢空前深化,這使得國家自由處置它們的天然財富和資源的主權受到制約。
國家主權概念的內涵從單一性轉變?yōu)槎嗑S立體性。全球化對政治經濟生活的影響,從國際政治層面看,它正在改變傳統(tǒng)的國家觀念,對傳統(tǒng)的民族國家、國家主權、政府體制和政治過程等提出了嚴峻的挑戰(zhàn),深刻地影響著人類的政治生活。傳統(tǒng)國家主權概念偏重于政治和外交,強調對內的最高權和對外的獨立權。由于全球化是一種人類社會發(fā)展的整體化趨勢,它涉及政治、經濟、文化、科技、生活方式、意識形態(tài)等多個領域,是一種全方位的變化趨勢。與此相應,主權概念就必然發(fā)展成為一個涉及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活、價值觀念等方面的多維立體概念。
資本的全球擴張,從來都伴隨著資本原有政治形式的擴散,發(fā)達資本主義國家總是試圖把自己的經濟、政治制度強加給發(fā)展中的社會主義國家??鐕?,在利用其經濟力量向全球擴張時,遇到單純依靠經濟力量或現(xiàn)有規(guī)則不能解決的問題,必然向母國政府提出政治上呵護的要求,力爭在法律上、政治上制定對其自身有好處的國內和國際規(guī)則。而對于小國弱國而言,因其經濟依附于各大公司,則無力也不能左右世界政局,發(fā)言權越來越小。事實也正是如此,這樣,經濟上的壟斷終將造成政治上的霸權。
二、國際組織對國家主權的影響
全球化使國家間的交往日益頻繁,尤其是在各國面臨一些全球性的困難和危機的時候,任何國家都不可能孤軍奮戰(zhàn),國際合作是現(xiàn)代國際關系發(fā)展的必然趨勢。國際合作的法律形式主要是國家之間簽訂的雙邊條約或多邊條約和根據條約而成立的國際組織。從法學角度來解釋:國際組織是國家間合作的一種法律形式。
隨著世界各國政治、經濟、文化、技術等方面的發(fā)展,國際組織也是多種多樣的。據不完全統(tǒng)計,目前全世界大約有33600個國際組織,其中政府間國際組織約3600個,非政府間國際組織約30000個。國際組織主要是指國家間依條約或協(xié)定成立的常設性組織。這些組織中像聯(lián)合國、歐盟、世界貿易組織等擁有廣泛的職權,其功能不僅限于危機和沖突的處理,而且對世界或地區(qū)事務有廣泛的介入和影響,有的學者認為國際組織正在一步步侵蝕著國家的主權,加入國際組織的國家實際上是放棄了部分的主權,“讓渡”了主權。那么,應如何看待國際組織對主權的影響呢?
當今世界上的政府間國際組織都是由主權國家組成的,雖然國際組織是有別于其成員國而相對獨立的一種國家間機構,但是組成國際組織的國家是國際組織所有權力的授予者。國際組織的存在與發(fā)展,有賴于成員國之間的自愿協(xié)作,其重要決策,往往需要在各成員國之間達成妥協(xié)。國際組織不能凌駕于國家之上,不能違反國家主權原則而干涉本質上屬于任何國家國內管轄的事項。
國際組織由主權國家成立,其權力由主權國家授予。國際組織在組織規(guī)章范圍內行使職權,并不會影響到國家主權,在全球化時代,發(fā)展中國家如果一味地片面強調國家主權,拒絕讓與主權權利,反對加入全球化進程,只會喪失本民族和國家經濟全面發(fā)展的歷史機遇。主權國家直接參與國際合作,在此過程中受到的限制只是國家的自我限制。國家在主權平等的基礎上互讓互利、自主決策本身就充分體現(xiàn)了國家主權。發(fā)展中國家在全球化時代,應該從國際社會的現(xiàn)實出發(fā),既堅持國家主權原則,又顧及國際社會的共同利益(顧及的最終目的仍然是維護國家利益),在相互尊重主權的基礎上積極參與國際合作,推動全球化進程,促進人類社會的進步?!?/p>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年版。
2.[美]威廉·奧爾森著:《國際關系理論與實踐》,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9年版。
3.梁西著:《國際組織法》,武漢大學出版社,1998年版。
作者單位:貴州大學科技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