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蓉
摘 要:地方文獻是一個龐大的信息庫,它蘊藏著無窮的寶藏。原平市地方文獻豐富多彩,對于地方政治、經(jīng)濟、文化建設具有重要的作用。
關鍵詞:地方文獻 三晉文化 原平市
“地方文獻是記錄有某一地域知識的一切載體”[1]。它有著豐富的內涵和悠久歷史,是一種內容豐富、形式多樣,記錄某一特定區(qū)域古今自然現(xiàn)象、社會活動等知識信息的文獻,是認識某一地域的工具,有著存史、資政、勵志的作用。
原平,因地域“原隰寬平”而得名。自西漢以來就是山西北部的一個重要縣份,也是太原通向塞外古城的交通樞紐。原平歷史久遠,文化厚重。早在新石器時代就有人類生息繁衍,西漢元鼎三年(公元前311年)始置原平縣,北魏稱石城縣,隋改崞縣,唐為懷化,宋元以來復稱崞縣。1946年全縣解放后,與1958年經(jīng)國務院批準更名為原平縣,縣城南遷至新原鄉(xiāng)(舊稱原平鎮(zhèn))。1993年6月國務院批準撤縣設市,稱原平市。
原平地域遼闊,物產(chǎn)豐饒。素有“東山搖錢樹,西山聚寶盆,中間米糧川”之稱。作為一個具有特殊政治、經(jīng)濟和歷史文化環(huán)境的地區(qū),隨著時間的延革,原平積淀下了豐富的地方文獻。原平市地方文獻的主要類型有地方志、地方史、地方家譜、地方年鑒、地方人士著述、地方報紙、地方期刊、地方檔案、地方文件法規(guī)標準、地方碑志、地方簡牘、地方音像資料、地方網(wǎng)站等。原平市地方文獻的功用具體體現(xiàn)在以下幾方面。
1.輔助地方政治和科學決策
《原平地方志》序稱,“《原平地方志》是原平的‘正史,是中共原平市市委和人民的‘政書,它有利于領導者和各部門掌握市情,探索原平市的發(fā)展規(guī)律;有利于總結經(jīng)驗教訓,制定政策,研究規(guī)劃,開創(chuàng)新局面,把各項建設事業(yè)推向前進?!盵2]原平市委書記梁潔在《原平年鑒》序中說,“此年鑒和志書一樣,也是我們的‘政書,是我們的‘輔治之書”,“從現(xiàn)實階段來看,它主要是為我市各級機關、各級領導服務的”。原平市市長張志哲在《原平年鑒》序中寫道:“剛到原平工作時,為了盡快熟悉市情,進入角色,我認真地閱讀了近幾年的《原平年鑒》和地方志書。書中蘊含的各種信息和地情資料給了我很大的幫助?!痹绞形瘷C關刊物《梨花》以研究政策、服務決策、交流經(jīng)驗、指導工作為宗旨,及時刊登市委重要決策和工作思路,總結地方兩個文明建設的典型經(jīng)驗,研究改革和發(fā)展中的問題,是有識之士獻計獻策的重要陣地和各級黨政干部不可缺少的工作伙伴。政府網(wǎng)站的建成和開通,有利于與群眾廣泛溝通,實行決策民主化,對促進各級政府機構改革、轉變政府職能、實現(xiàn)政務公開、提高辦事效率、樹立政府良好形象都有著重要意義。
2.推進地方經(jīng)濟建設
同川梨產(chǎn)于同川(原平市上莊、東社、南白鄉(xiāng)),有悠久的歷史。境內總計有梨樹50多萬株,至今依然有兩株唐代梨樹,年產(chǎn)200多斤。其種植歷史始于北魏,盛于隋唐,馳名于宋代,明洪武年間被譽為“梨果之鄉(xiāng)”。這里每年農歷四月初六都要舉辦“梨花會”,這個傳統(tǒng)始于北魏。清代詩人王佩鈺的《銅川途次題壁四絕》曾贊美同川梨“十里香風吹不斷,萬株晴雪綻梨花” [3],同川梨被譽為“金瓜”,列入貢品。2005年,借同川“梨花會”之機,原平市委、市政府通過向海外寄發(fā)、贈送、傳遞原平地方文獻資料,宣傳本地投資環(huán)境,吸引了海外僑胞、港澳臺同胞和一些華裔財團、社團的注意,來原平探親訪友、旅游觀光、考察投資環(huán)境、洽談合資合作事項的人士不斷增多,全市的三資企業(yè)得到迅速發(fā)展。為吸引游客,市旅游局與電信部門合作,在中國公眾多媒體信息網(wǎng)上開通了《原平旅游》網(wǎng)站,宣傳了原平豐富而有特色的旅游資源,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旅游文獻更是傳播旅游信息、服務旅游活動的工具。在旅游點播放地方音像制品,渲染地方文化氛圍,特別讓游客印象深刻,愉悅留連。面對各種古老和新鐫的銘文碑刻,目睹出土的竹簡木牘,游客無不興趣倍增。
3.弘揚地方優(yōu)秀文化
原平市豐富的地方文獻既是原平市歷史文化的載體,又是原平市悠久燦爛文明的蓄庫。鳳秧歌是流傳于原平市北賈村的一種民間歌舞。在過去常伴著“上院”、“踩街”、“攆瘟神”等民俗活動。解放后,每逢重大活動時它便活躍在街頭、廣場、舞臺,頗受當?shù)厝罕姷南矏?。光緒六年版《崞縣(1958年改稱原平縣)補志·卷十三藝文·保泰條目疏》中就有對鳳陽歌的記載:“禁賣藝,絕雜戲,驅流娼,可以杜欺罔而弭奸盜。賣藝,如舞拳棍、弄槍刀、耍藝方。雜戲,如上刀山、跑馬、緣繩、弄猴、耍熊以及花鼓、鳳秧歌、霸王鞭、蓮花落之類,鄉(xiāng)官概禁入村。”鳳秧歌的節(jié)目達40多個,其內容非常豐富,有反映農業(yè)生產(chǎn)勞動的,如《薅苗》、《打麥》、《秋收》;有表現(xiàn)年節(jié)習俗的,如《過大年》、《觀燈》;有刻畫自然風景的,如《二女告狀》、《等新郎》、《懷胎》、《親家相罵》等,形象地向人們展示了一幅幅農村生活圖畫。1995年這一古老的民間藝術被評為山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2006年4月,鳳秧歌走進“星光大道”讓全國乃至世界人們欣賞到了它的魅力,使這一古老的民間藝術更受人們喜愛。2008年2月原平鳳秧歌擴展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傳統(tǒng)舞蹈類·秧歌”之中。豐富的地方文獻有利于繼承和發(fā)揚先輩創(chuàng)造的優(yōu)秀文化,建設符合時代特點的具有原平市地方特色的社會主義新文化,不斷推動原平市的社會進步。
4.結語
地方文獻是祖國文化的瑰寶,是一個地區(qū)的文化積淀和歷史產(chǎn)物。它不僅有著深厚寬廣的文獻資源基礎,也有著前景廣闊的開發(fā)市場。地方圖書館及檔案館應該將這一深厚的歷史文化資源從收集、整理、開發(fā)的不同層面加以保護和研究,不斷探索地方文獻工作規(guī)律,研究地方文獻如何為地方經(jīng)濟建設和文化建設服務的內涵,開辟地方文獻與社會需求的綠色通道,讓地方文獻在祖國建設中放射出更加璀璨的光芒?!?/p>
參考文獻:
[1] 黃俊貴. 地方文獻工作芻論. 中國圖書館學報, 1999. (1)
[2] 原平地方志編纂委員會. 原平地方志. 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 1996
[3] 原平教育志編纂委員會. 原平教育志. 山西人民出版社, 1997
作者單位:云南大學公共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