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亞
2500多年前,孔子嘆曰:“未知生,焉知死?”
一語驚醒夢中人。
可是,孔子的弟子們記下了—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你不可能不想到死,正如你不可能不死。
生命在一呼一吸之間延續(xù),也在一呼一吸之間流逝。
正是“照花前后鏡,花面交相印”,即使,你并不想去看。
看還是不看,這不是個問題,問題在于,你怎么去看。
看得智慧,便成就了哲學,一門教人如何去死的學問。
看得通透,便成就了圣人,一群置生死于度外的普通人。
看得取巧,便成就了宗教,一份安撫蕓蕓眾生的陪葬厚禮。
也許,你還可以試試跟隨亞隆醫(yī)生,從心理治療的角度看過去……
一路風光旖旎。
年輕時總有一兩個大師會讓你心潮澎湃,讓你捧著他們的書大呼快哉,讓你穿越時空與他們痛飲狂歌,物我兩忘!亞隆便是那個至今讓我心潮澎湃的心理治療大師,否則,我也不會在月子里接下翻譯這本亞隆封筆之作的重任。
“萬千心理”的高小菁女士給我發(fā)來這本書的電子版書稿時,我一口氣讀下去,被深深感動了,就像以往讀他的書時一樣,心底某些柔軟的地方開始跟隨著他吟唱。
唯其愛之深,方能思之切。
其實,書中那些關(guān)于死亡的觀念對于中國讀者來說并不陌生,畢竟,在5000年的歷史長河里,在浩瀚的星空下,有太多人思考過死亡,有太多智慧的火花閃爍其間,有太厚重的東方文化托起我們的雙足,有太漫長的歷史紛爭讓我們不得不面對那與生俱來的禁忌。無論是伊壁鳩魯?shù)挠^念、波動影響,或是尼采的思想實驗、自我實現(xiàn)的豪言壯語,都還不足以讓一個地地道道的中國人真正擺脫人生必然走向死亡的戰(zhàn)栗,那是每個靈魂深處與生俱來的痛,是蕓蕓眾生對宇宙洪荒最謙卑的臣服。問天何壽?問地何極?輪回何在?神鬼安有?生何歡,死何苦?一代又一代的人苦苦追問,苦苦思索,不得其解,只有浩瀚的蒼穹靜靜地凝望著、守候著、沉默著……
即便如此,探索的過程本身已經(jīng)讓我們獲得了太多。何況,跟隨一位心理治療大師從積極改變的角度一路摸索,真是化腐朽為神奇。死亡既是每個人與生俱來的痛,也是每個人與生俱來的財富,多少人終其一生不敢打開這潘多拉的盒子,寧愿在心理疾病的束縛中茍延殘喘,在躲躲閃閃中倉皇虛度……
這盒子,真有這么可怕么?
亞隆醫(yī)生再一次用他的真性情、大智慧為我們指明了一條坎坷艱險卻驚喜連連的路。這位坦誠的人生導(dǎo)師,用自己的親身經(jīng)歷告訴你直面死亡的種種艱辛,用一個個生動的個案向我們展示塵埃里如何開出最絢爛的花他循循善誘,引導(dǎo)年輕的治療師透過現(xiàn)象看到改變的本質(zhì),用心去與治療室里的另一個生命產(chǎn)生真正的碰撞;他事必躬親,甚至不惜分享自己失敗的經(jīng)驗,只求讓每個人都能不太費力氣地跟上他的步伐;他的眼神清澈如水,娓娓道來自己的世界觀,并不強求后生們只走他這一條路……
有趣的是,走著走著,這條路便成了你自己的路,成了你自己的直面死亡之旅,也許,閱讀本書的過程本身就是一次“覺醒體驗”,只有經(jīng)歷了刺骨的痛,你才能親手打開那份獨一無二的生命大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