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素媛 胡維剛 王繼鋒
中國有句老話:“與其救療于有病之后,不如攝養(yǎng)于無疾之前。”可見預防勝于治療。而與人們生命密切相關的飲食,又在預防的環(huán)節(jié)中起到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趙霖教授說,中華民族幾千年來形成的飲食傳統(tǒng)和習慣,有很大一部分是健康和科學的。首先是出現(xiàn)了許多“生活方式病”,比如糖尿病。對于此類疾病的治療,趙霖教授用6個字來概括:“管住嘴,邁開腿”。也就是說,要接受健康的生活方式來避免這些非傳染性疾病的發(fā)生。從未得過病和長壽的人,他們的生活習慣可能有意或無意地符合客觀規(guī)律,因此他們的健康是可以預知的。
我國的飲食結構有4個特征:1)中國人的飲食有主、副食之分,中國人大約65%的熱量都來自主食——五谷雜糧;2)在中國人的飲食中非常重視蔬菜的作用,古人講“食不可無綠”,蔬菜中的葉酸、維生素等營養(yǎng)物質對人們的健康非常有好處;3)中國人非常重視豆類食品的保健功能,有句老話“可一日無肉,不可一日無豆”,而“青菜、豆腐保平安”更成了中國人幾千年來不斷傳承的飲食習慣;4)始終堅持低溫烹飪的原則,古人從中亞引進小麥,卻拒絕面包,無論是蒸饅頭、燜米飯、下面條、煮餃子,全是在水環(huán)境下完成的,而烹飪的水環(huán)境最高也就達到100攝氏度,因此有效地避免高溫烹飪帶來的食品安全隱患。
在講到食物的營養(yǎng)時,對學生進行健康飲食的科學教育。讓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識地注意自己的飲食,不偏食。有了健康的飲食習慣,就能擁有健康的身體。只有日常生活中注意合理膳食,才是養(yǎng)生保健的秘訣。
1)主副食比例適當,保持酸堿平衡。人體內(nèi)血液的pH值是在7.35~7.45,如果平常飲食多為大魚大肉,也就是“呈酸性”食物,就會使身體的pH值降低。一般講,各種病毒培養(yǎng)基的pH值都是7.2,所以身體一旦偏向7.2呈酸性體質,那么對人們的身體是非常有害的。人們?nèi)粘o嬍持械氖澄锟梢苑譃?大類:呈酸性食物和呈堿性食物,這是根據(jù)攝入食物后的代謝物的酸堿度來劃分的。其中,茶葉、蔬菜、水果、豆類、薯類等食物都是較好的堿性食物。
2)食物雜與精的平衡。中華民族傳統(tǒng)的膳食結構提倡“雜食者,美食也;廣食者,營養(yǎng)也”。人類食用的植物性食物有7大類,即谷類、豆類、薯類、蔬菜類、水果類、真菌類、藻類;動物性食物有6大類,即肉類、蛋類、奶類、禽類、魚類、甲殼類。有這么多的選擇余地,在日常生活中應注意堅持雜食的飲食原則,要保持食物主要來源的多樣性。
3)保持食物寒熱溫涼四性的平衡。很多人都有這樣的飲食習慣,即吃螃蟹時一定會搭配生姜,因為海鮮大多屬于寒涼食物,而搭配生姜食用,可以保證寒熱溫涼的四性平衡。此外,春天、夏天熱的時候喝綠茶,秋天、冬天冷的時候喝紅茶也是這個道理。
4)膳食無味的平衡。在我國一直有著“南甜北咸”的飲食習慣,殊不知,食鹽是導致高血壓的重要誘因。根據(jù)世界衛(wèi)生組織的最新報告,每個人每天食鹽的攝入量應控制在5克以下。
5)就餐速度快與慢的平衡。俗話說:“是以細緩,不可粗速”?,F(xiàn)在“文明病”都是和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有關。趙霖教授特別介紹了人們平時不十分重視的“唾液”的功效,他說:“可別小看唾液,它有非常強的解毒功能,很多致癌物質在唾液里只要停留30秒就會失活?!比绻綍r吃飯時可以細嚼慢咽,就意味著架起了飲食中的第一道防線。
6)膳食的冷熱平衡。中國有句古話;“熱食傷骨,冷食傷肺,熱無灼唇,冷無冰齒”。日常生活中應注意冷與熱的關系。
7)進食前后的動靜平衡。俗話說得好:“飯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正所謂食前忌動,食后忌靜。
8)就餐時間和饑與飽的平衡。吃東西一定要有張有弛,早飯一定要吃,晚飯一定要少吃,飯前喝湯,苗條健康,飽食即臥,乃生百病。
9)進食量和體力活動的平衡。大腦在血糖和激素的作用下調控飲食和體重,這個平衡極其準確。大家一定要明白,每個人每天攝入食物所獲得的熱量和進行運動燃燒的熱量之間要保持平衡。
10)保持進食前后情緒的平衡。人除了有大腦之外,還有一個腦叫“腹腦”,就是腹部的神經(jīng)系統(tǒng)。古人云:“食后不可便怒,怒后不可便食。”就是說在進食的過程中,一切不良情緒都應該避免,吃飯時要集中精力,做到“食不言,寢不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