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梅 張永紅
目前,我國的中學英語教學大綱明確規(guī)定:義務教育全日制初級中學英語教學的目的,是通過聽說讀寫的訓練使學生獲得英語基礎知識和為交際初步運用英語的能力,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為進一步學習奠定初步的基礎。可見,大綱強調從培養(yǎng)語言能力的角度出發(fā),掌握基本語言知識,突出最終目的的是“為交際”運用語言的能力。這種提法既體現(xiàn)語言發(fā)展的最新觀點,又符合我國的國情。
交際是指兩個人以上的信息、觀念的交流。在交際行為中至少有一個是信息發(fā)出者(如說話者、作者),信息被傳遞后,接觸到這個信息的人叫信息接受者(如聽話者、讀者),然后再作出反饋的信息。這種交際行為得以實現(xiàn)離不開幾個條件,如:1)按語言的語法規(guī)則去組織正確的句子;2)說話規(guī)則如怎樣開頭,怎樣使談話繼續(xù),怎樣結束,在不同情景下如何選擇話題;3)運用語言的功能,對不同言語行為(如請求、道歉、感謝和邀請等)如何恰當使用,如何作出反應,等等。顯然語言的交際涉及社會、文化有關的各種因素。教學語言必須會涉及與此有關的各種因素。
1 “為交際”的教學特征
中學英語新大綱在教學目的中首次列出“為交際”這一術語,使之成為中學英語教學中一切活動的出發(fā)點。例如,它為新教材的編寫提供功能依據(jù),為英語教師指出為“用”而教、學生為“用”而學的方向。因此,對英語教學目標的確立、教學過程的實施、教學效果的評價都應當以是否體現(xiàn)“為交際”來作為重要指標。因此,今后教學活動自始至終應圍繞“為交際”這條主線展開,這必然會與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有著較大差異。
1)教學目標從過去重視語言形式和語言能力轉到加強語言運用。
2)教學內容從以往重視語法條目轉到強調語言功能。擴大語言材料(包括真實性)的輸入量,使學生更為充分地感知語言。
3)在師生相互作用上。從過去教師活動為中心單向交流轉到強調學生是在教師組織下各種教學活動的主動者,側重雙向、多向交流。
4)教學過程從過去以教師講授為主轉到使學生為完成各種任務式的活動而運用語言的交際過程。
5)在糾錯策略上,從以往教師見錯就糾轉到視教學的各個階段而定。具體而言,在呈現(xiàn)階段鼓勵大膽開口或練習,不宜過多糾錯;在操練階段則重視語言準確性,見錯就糾;在交際階段側重語言流暢性,少糾或不糾。
6)在練習形式上,從以往單項為主、筆頭為主,個人或全班為主,轉到綜合性、口語為主和配對、小組為主的形式。
7)在練習方式上,從以往靜態(tài)平面、單一的問答、填空、造句、翻譯轉到多以動態(tài)、立體、多樣性的方式如情景對話、角色扮演、解決“迷宮”,排列正確順序、游戲、戲劇編寫、杜撰等交際性活動。
2 教學方法的改革與實踐
當前國內外各種英語教學流派的總趨勢是:1)強調運用語言,而不僅僅是學會語言結構;2)強調語言與社會文化的聯(lián)系,人與人之間的關系;3)強調師生關系和諧和人道主義;4)強調以學生為中心;等等。針對我國中學英語現(xiàn)狀中各種不利因素,如教學班人數(shù)偏多,教學時間緊,教師普遍口語水平偏低等,尋找教學方法改革的突破口為大勢所趨,以下是值得注意的改革熱點。
1)加強學生內在學習動機的激發(fā)、學習興趣的提高、學習自信心的建立、良好學習習慣的培養(yǎng)和學習方法的指導。牢固樹立語言是在學習過程中學會的而不是僅僅靠教會的思想。教師要加強引導工作,引導學生自己發(fā)現(xiàn)問題和解決問題,并且要逐漸淡化依靠分數(shù)、考試管理學生的觀念。
2)在課文教學中,加強整體性、意義性和文化性,側重閱讀理解能力的培養(yǎng),結合語言知識的學習來提高綜合運用語言的能力。這樣既學習如何正確理解他人的觀點和情感,又能夠自如地表達自己的看法和感受,從而促使觀念、信息和情感的交流,達到交際的目的。
3)在詞匯教學方面,重視配合單位教學和組織大量課內外閱讀,達到復習、鞏固和積極利用詞匯的目的。
4)在語音教學方面,重視加強語流教學。這包括重音、節(jié)奏、連讀、失爆、語調等易于受到忽略的語音教學內容。
5)在語法教學方面,應在結構性練習的基礎上加強意義性和功能性練習,使語法規(guī)則內化為學生的語言運用上。
總而言之,面對英語教學的教學方法和模式的改革,只要從思想認識上入手,以科學的語言教學理論為指南徹底轉變陳舊教學觀念,更新教學方法,最終才能一步步走出因擾中學英語教學多年的誤區(qū),從而大大提高中學英語教學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