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勇等
我國大豆根腐病主要分布于東北地區(qū)和內蒙以及西北。全國各大豆產區(qū)根腐病一般田塊發(fā)病率為40%~60%,重病田達100%,一般年份減產10%,嚴重時損失可達60%。
一、癥狀
大豆整個生育期均可感染大豆根腐病。出土前種子受害腐爛變軟,不能萌發(fā),表面生有白色霉層。種子萌發(fā)后腐爛的幼芽變褐畸形,最后枯死腐爛。幼苗期癥狀主要發(fā)生在根部,主根病斑,韌為褐色至黑褐色或赤褐色小點,擴大后呈棱形、長條形或不規(guī)則形的稍凹陷大斑,病重時病斑呈鐵銹色、紅褐色或黑褐色,皮層腐爛呈潰瘍狀,地下側根從根尖開始變褐色,水浸狀,并逐漸變褐腐爛,重病株的主根和須根腐爛,造成“禿根”。病株地上部生長不良,病苗矮瘦,葉小色淡發(fā)黃,嚴重時干枯而死。在成株期,病株根部形成褐色斑,形狀不規(guī)則,大小不一,病重時根系開裂木質纖維組織露出,植株的地上部葉片由下而上逐漸發(fā)黃,先底部2~3片復葉變黃,以后整株葉色淺綠,感病植株矮化,比正常植株矮5~8厘米。發(fā)病植株須根較正常植株少30~34條,根瘤較正常植株少20~25個。大豆開花結莢期為發(fā)病高峰期,田間出現大量黃葉,病株矮化,根系全部腐爛,導致病株死亡,輕者雖可繼續(xù)生長,但葉片變黃以至提早脫落,結莢少,子粒小,產量低。
二、侵染循環(huán)與發(fā)病條件
1、侵染循環(huán)引起大豆根腐病的大多數病原菌屬于土壤習居菌,除了能以菌絲或菌核在土壤中或病組織上越冬外,還可以在土壤中腐生。因此,土壤和病殘體(病根)是大豆根腐病的初次侵染來源。大豆種子萌發(fā)后4~7天即可侵染胚莖和胚根,蟲傷和其他自然傷口有利于多種病菌侵入。
2、發(fā)病條件影響大豆根腐病發(fā)病的條件主要是土壤中菌源數量、土壤的理化性質與土壤溫、濕度等。
2.1種植制度由于根腐病菌屬于土壤習居菌,可以在土壤中腐生,在適宜寄主植物的條件下,病菌生長發(fā)育好、繁殖快,從而土壤中的菌源數量增多,發(fā)病重,所以大豆連作地根腐病重,連作年限越久,發(fā)病越重。
2.2土壤溫、濕度大豆種子發(fā)芽與幼苗生長的適溫為20℃~25℃,低于9℃出苗就受到嚴重影響。因此,播種早,由于播種期土壤溫度低,發(fā)病重。另外土壤含水量大,特別是低洼潮濕地,大豆幼苗長勢弱,抗病力差,也易受病菌侵染,發(fā)病重;土壤含水量過低,旱情時間長或久旱后突然連續(xù)降雨,使大豆幼苗迅速生長,根部表皮易縱裂,傷口增多,也有利于病菌侵染,病害加重。
2.3耕作方式一般壟作比平作發(fā)病輕,大壟比小壟尤其平作栽培發(fā)病輕。其原因是壟作可進行中耕培土,使土壤疏松,通透性好,土壤含水量降低;而平地由于土壤板結并易發(fā)生澇害,土壤含水量高,有利于病菌繁殖侵染根部,發(fā)病常重。
2.4施肥施肥水平和施肥種類對根腐病也有很大影響,一般氮肥用量大,使幼苗組織柔嫩,病害重,增施磷肥可減輕病害發(fā)生。
2.5害蟲一般根部有潛根蠅為害,有利于病害發(fā)生,蟲株率愈高發(fā)病愈重,反之則輕。
2.6化學除草劑豆田除草劑應用得好,可以對豆田滅草起到良好的作用,某些除草劑因施用方法和劑量不當,可造成大豆幼苗產生藥害,使幼苗生長受阻,同時也劊口重大豆根腐病的發(fā)生。
三、防治措施
1.農業(yè)防治
(1)合理輪作實行與禾本科作物3年以上輪作,嚴禁大豆重迎茬。
(2)壟作栽培壟作有利于降濕,增溫,減輕病害。
(3)適時晚播適時晚播發(fā)病輕,地溫穩(wěn)定通過7℃~8℃時開始播種,并注意播深為3~5厘米,不能超5厘米。
(4)雨后及時排除田間積水,降低土壤濕度減輕病情及時翻耕、平整細耕土地,改善土壤通氣狀態(tài),減少田間積水,適時中耕培土,促進根系發(fā)育,防治地下害蟲,增施有棚巴,培育壯苗,增強抗病力。在春季氣溫低,土壤粘重的為根腐病常發(fā)區(qū),提高耕作水平是一項重要的防病措施。
(5)施足基肥,種肥,及時追肥應用多元復合液肥進行葉面施肥,彌補根部病害吸收肥、水的不足。
(6)中耕培土及時進行中耕培土,促進地上莖基部側生新根的形成,恢復生長。
2.藥劑防治通過藥劑拌種,可推遲侵染期,常用方法有以下幾種。
(1)種衣拌種用含有多菌靈、福美雙和殺蟲劑的大豆種衣劑拌種,種衣劑用量為種子重量的1%~1.5%,可以預防根腐病和潛根蠅。
(2)混劑拌種用多·?;靹┌璺N,用種子重量的0.4%藥劑進行濕拌,為了增加附著性,可用聚乙烯醇液做粘著劑。
(3)適樂時加阿普隆拌種每100千克種子用2.5%適樂時150毫升乳油加20%阿普隆40毫升拌種。
由于藥劑拌種后,藥效只能持續(xù)15~25天左右,一定要采用中耕培土措施,以利于側生新根形成,以便及時補充肥、水。
(4)藥物治療已發(fā)病的田塊,應及時噴施葉面肥及植物生長調節(jié)劑如尿素和磷酸二氫鉀等,或噴施2%菌克毒克(寧南霉素)以增強植株的抗病性,促進病株新根的生成,增強植株的再生能力。配合比例是小葉敵400~500倍液,2%萬佳豐水劑3000倍液、尿素150~200克/667平方米、磷酸二氫鉀100~150克/667平方米。2%菌克毒克用量為50毫升/667平方米。
3.生物制劑拌種
(1)大豆根保菌劑每公頃所需大豆種子用1500毫升液劑拌種。
(2)菌克毒克拌種用種子重量1%~1.5%的2%菌克毒克水劑拌種。
4.生物嗣劑傲種肥大豆根保菌劑顆粒劑,用30千克/公頃與種肥混旋。
5.選育和利用抗病品種我省主要為九農9號、合交71~943、東農76~943、東農3號、豐收3號等抗病品種。玉米大斑病的發(fā)生與防治技術
何蘭紅
1癥狀特點
玉米大斑病由植株下部葉片先開始發(fā)病,向上擴展,主要為害葉片,嚴重時也為害葉鞘和苞葉。由植株下部葉片先開始發(fā)病,向上擴展。病斑長梭形,灰褐色或黃褐色,長5~10厘米,寬1厘米左右,有的病斑更大,或幾個病斑連接成大型不規(guī)則形枯斑,嚴重時葉片枯焦。多雨潮濕天氣,病斑上可密生灰黑色霉層。此外,還有一種發(fā)生在抗病品種上的病斑,沿葉脈擴展,表現為褐色壞死條紋,周圍有黃色或淡褐色褪綠圈,不產生孢子或極少產生孢子。
2病原菌形態(tài)特征
病斑上產生的灰黑色霉層即為病原菌的分生孢子梗及分生孢子。如果病斑上霉層不明顯,可采用保濕法促其產孢。方法是:以濕潤的濾紙鋪于玻璃培養(yǎng)皿內,剪取有新鮮病斑的葉片段平放在濾紙上,再以培養(yǎng)皿蓋嚴,1~2天后即可看到病斑上有霉層產生。分生孢子梗單生或數個成束,不分枝,青褐色,分生孢子著生于孢子梗頂端,淡青褐色,梭形或長梭形,直立或向一邊稍彎,有多個分隔,臍點明顯突出于基細胞以外。
3發(fā)病因素
玉米大斑病在全國玉米產區(qū)均有發(fā)生。田間地表和玉米秸垛內殘留的病葉組織中的菌絲體及附著的分生孢子均可越冬,成為第二年發(fā)病的初侵染來源。而埋在地下10厘米深的病葉上的菌絲體越冬后全部死亡。玉米生長季節(jié),越冬菌源產生孢子,隨雨水飛濺或氣流傳播到玉米葉片上,適宜溫、濕度條件下萌發(fā)入侵感病品種上,病菌侵入后迅速擴展,約經14天左右,即可引起局部萎蔫,組織壞死,進而形成枯死病斑。潮濕的氣候條件下,病斑上可產生大量分生孢子,隨氣流傳播,進行多次再侵染,造成病害流行。田間始見病斑時間:在華北地區(qū),春玉米6月上旬,夏玉米7月中旬。由于氣候條件與玉米感病階段吐絲灌漿期相吻合,夏玉米病情發(fā)展快,受害重。(1)品種抗病性是影響大斑病流行的重要因素,由于感病玉米雜交種大面積種植,在一些地區(qū)造成大斑病流行,損失嚴重。(2)玉米連茬地及離村莊近的地塊,由于越冬菌源量多,初侵染發(fā)生的早而多,再侵染頻繁,易造成流行。(3)氣候條件也是病害發(fā)生輕重的重要因素,氣溫20~25℃,相對濕度90%以上,對孢子形成、萌發(fā)、侵染有利,所以中溫、高濕的氣候條件利于大斑病流行。在北方玉米產區(qū),6~7月降雨量均超過80毫米,雨日較多,加之8月份雨量適中,病情發(fā)展嚴重。
4防治方法
選用抗耐病品種,加強栽培管理,重施藥保護等綜合措施。
①選用抗耐病品種兼抗大小斑病的玉米雜交種。
②實行輪作,倒茬制度,避免玉米連作。秋季深翻土壤,深翻病殘株,消滅菌源;作燃料用的玉米秸桿,開春后及早處理完,并可兼治玉米螟;病殘體作堆肥要充分腐熟,秸桿肥最好不要在玉米地施用。
③改善栽培技術,增強玉米抗病性。夏玉米早播可減輕發(fā)病;與小麥、花、生甘薯套種,寬窄行種植;合理灌溉,洼地注意田間排水。
④噴藥防治,玉米抽雄前后,田間病株率達70%以上,病葉率20%時,開始噴藥。防效好的藥劑有: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50%敵菌靈可濕性粉劑,90%代森錳鋅,均加水500倍,或40%克瘟散乳油800倍噴霧。每畝用藥液50~75千克,隔7~10天噴藥1次,共防治2~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