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可菜
幾乎所有的班主任都特別注重對學生高考前的心理調試輔導,對高考嚴陣以待,極盡自己所能,給學生無微不至的關懷。盛夏,高考結束了,畢業(yè)典禮舉行了,學生跨出校園了……一切都“完事”了。實際上,高考過后至跨入大學門檻之前,學生既有離開高中生活的悵然,又有對即將到來的大學生活的希冀和前途未卜的茫然,種種復雜的情感夾雜在一起,決定了這是一段非常特殊的心理轉型時期。這時往往因為家長和教師的放松,教育成了“一片真空”。
無疑,填補這“空白”,需要班主任的“愛”的付出,需要不帶追求升學率的功利色彩的、終極意義的人文關懷。從對學生終身發(fā)展負責的意義上說,教育沒有終點,班主任對學生的教育并不應以高考的結束而結束。班主任應在這個決定學生成長的重要關頭——生命的轉角處——抓住契機,因勢利導。
第一階段:高考之后,放松過度——生活態(tài)度的教育
高考之后,揪著的一顆心已放了下來,之后大約兩個星期的時間里,高考成績又尚未揭曉,反正考好考差都已考過,考前的令人窒息的緊張驟然消失,許多學生飲酒饕餮、大餐狂歡、夜看視頻、通宵游戲、歡歌KTV……肆意放縱,不分晝夜的瘋玩,無休止的聚會等倒是火了不少商家,甚至出現了_一個商業(yè)詞匯一“后高考經濟”。一項調查顯示,高考后考生平均每天的學習時間,從原來的13小時驟降為不到1小時,有20%以上的考生考后根本不沾書本,有的學生說看見書就反胃,甚至還有燒書等過激的行為?!案呖冀Y束了,而考后兩周往往是考生心理問題的高發(fā)期”,心理專家趙國秋如是說。從高考前的壓抑到突然徹底釋放,很容易產生煩躁、焦慮、無聊的情緒,容易形成很大的心理落差。
適當的放松本無可厚非,但應“平穩(wěn)過渡”,做到“放松而不放縱”,張弛有道的關鍵在于一種積極健康的生活態(tài)度。而班主任引導的重點在于讓學生注重身心調節(jié),加強自我調理,釋放情緒。如果學生由大腦高度緊張的生活狀態(tài),—下子進入無人管教的“自由”天地和時空,不合理安排和調整生活,便極有可能在以后新的學習環(huán)境中形成焦慮、抑郁、人際交往困難等障礙。班主任可以給學生以下建議:三五好友結伴游,讀一讀自己高考之前無暇瀏覽的文章書籍,打籃球、游泳、聽音樂、上網或是做點家務,等等。
第二階段:分數揭曉,情緒起伏——自我意識教育
揭榜之后,發(fā)揮正常或超常的學生自然是喜笑顏開,而考得不理想的學生心情一落千丈,情緒低落,少言寡語,甚至幾天不吃飯,全然不理填報志愿的事。更嚴重者出現自閉情緒,整天把自己關在家中,不敢見人。這些學生或是因為對自己的期望值較高或是自我估計不足,突然從自我構筑的高空跌落,從而一味地否定自己,認為十年寒窗到頭來一場空。學生對前途悲觀時感情起伏較大,如果得不到開導,很可能會認為自己一無是處,自暴自棄,失望厭倦。
任何人在面對人生重大轉折點時都會遭遇困惑、壓力。對于這類學生,首先要加強自我意識教育,消除他們的心理困惑。面對挫折,一定要保持沉著和理智,要輸得起,放得開,認識體驗自己與周圍世界的關系,協調與控制好情緒,保持正確的自我意識,認清自我,接納自我,重視自我。
其次,幫助學生擺脫失敗的陰影,教育他們認識到只要不停止追求的腳步,永遠都會有希望。我們無法預知未來,也無法改變既定的事實,如考分、志愿、錄取線……但在成才的追求上可謂“條條道路通羅馬”,不拘于一時的得失,放眼于長遠的未來。比如上二本院校在重點中學不算什么,但對普通中學來說已是不易,班主任要引導學生給自己建一個臺階。在今天這個充滿機遇和挑戰(zhàn)的社會里,有志者只要抓住機遇、不懈奮斗終能脫穎而出,創(chuàng)造出不平凡;而怨天尤人、自甘平庸的人注定不能有所作為。
對于選擇復讀的學生,必須讓他們明白復讀所要承受的心理壓力比一般學生大得多,教材也有了變化。不是每個落榜生或錄取不理想的考生都適合走復讀這條路。要從自己的實際情況出發(fā),如果一貫學習很好,由于種種原因沒有發(fā)揮應有的水平,可以考慮復讀,進一步積聚力量。然心理素質不佳、缺乏毅力、自我控制能力不強的同學是不宜復讀的。
第三階段:考取大學,心情迷惘——人生目標的教育
很多學生在歷經十幾年的埋頭書堆之后,對大學的憧憬就是“吃喝玩樂”,對大學生活缺少規(guī)劃,對未來充滿迷惘:加上“本科無用論”等觀念的盛行,使很多優(yōu)秀的學生在進入大學之后便走上“崩潰”之路:睡覺、曠課、踢球、喝酒…一渾渾噩噩地度過了大學生活。
高考考場得意,考取理想的大學,僅僅是人生路的新起點。大學只是人生旅途的“加油站”。在等待錄取通知書下達的時間里,班主任要幫助學生對未來進行規(guī)劃??既±硐氪髮W只能說明高中階段學習的成果,天下從來沒有一勞永逸的便宜事,相反,選擇大學,就是選擇了拼搏,選擇了奮斗,人生路永無止境。處于現今這樣一個知識日新月異的時代,要想在激烈的社會競爭中保持主動,處于此不敗之地,必須保持終生學習。黑格爾說:“沒有激情,世上將不會再產生什么偉大的事情?!敝挥袑ψ约嚎既〉拇髮W抱有憧憬,對自己所學的專業(yè)抱有極大的熱情,才能給自己多彩的大學生活添加籌碼。班主任要引導學生志存高遠,以不屈的意志和拼搏的精神,不斷加強對新知識的學習,不斷地充實自己,提高自己。
實際上,積極、堅韌、向上的人生態(tài)度,是每個人生命行程中必備的行囊,背上它踏上人生之路,在每一個轉角處生命就會變得堅強、勇敢、坦然、從容、燦爛。
愛在盛夏,愛潤澤四季,愛如春風化雨暖溢人心,愛讓學生走好人生的每一步,愛讓學生累積完美的人生旅程。
(責任編輯:王嘯)
第三屆兩岸四地教育史研究論壇在北京舉行
2009年lO月17~18日,第三屆兩岸四地教育史研究論壇在北京師范大學舉行。本屆論壇的主題為“視野下移中的教育史研究”,來自兩岸四地30余所高校、研究機構、出版社的110余位專家學者以及30余位臨時代表、廣大研究生參加了本次論壇。本屆論壇由北京師范大學主辦,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部承辦,澳門大學教育學院、臺灣師范大學教育學系、華東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浙江大學教育學院、廈門大學教育研究院協辦。
會議中,來自兩岸四地的教育史專家學者們圍繞著“視野下移”這個核心的問題,對教育史研究中的研究方法與研究觀念展開了熱烈的討論,尤其關注了近年來臺灣教育史和澳門教育史的發(fā)展變化,以及大陸近年來中外教育史研究的新成果和新進展。海峽兩岸四地的教育工作者之間的充分交流與研討,不僅有助于進一步提升教育史學科的影響力,而且有助于推進教育史學科的發(fā)展與創(chuàng)新。會議除了進行大會演講和專題研討之外,還進行了兩岸之間的研究成果與圖書交流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