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原
甘肅祁連山下山丹大馬營草原上,有一個奇特的大家庭,全家20多口人,來自3個民族,有5個姓氏。他們原本出身極其貧寒,又遭遇接連不斷的人生災(zāi)難,于是同病相憐,走到一起,并把心中固有的善和深深的愛,毫不保留地奉獻(xiàn)給了這個新組合的家庭,寫下了一個人間少有的美麗故事。
土藏兩族人合為一家
祁連山南麓青海祁連縣草原上,有位以放牧為生的女藏民阿旦。她身材高大,性格豪爽,心地善良。阿旦那貧窮的家庭屢遭不幸,父母和公公相繼亡故后丈夫又遭暴疾而死。沒有了親人,她的生活一下子陷入困境。于是,她只好帶著年邁的老婆婆和年幼的女兒拉忠,從青海翻越祁連山到甘肅山丹大馬營草原替人放牧,以掙一點(diǎn)青稞艱難地維持一家3口的生活。
一天,阿旦在路上遇到一位衣衫襤褸、病臥在路旁的年輕人。
阿旦心地很善良,問他怎么了?年輕人有氣無力地回答:“我病了……我沒有家……”阿旦看他這么可憐,想收留他,就問這位病得很重、幾乎陷入絕境的年輕人:“你愿意和我們母女生活在一起嗎?”
“……你說什么?你肯要我嗎?”年輕人驚愕而感激地望著騎在一頭黑牦牛身上的阿旦,一時不敢相信。他已經(jīng)病了很長時間,而找不到愿意收留他的人。
阿旦看著這個小伙子雖然孱弱但骨架很大,身板很寬,還有一雙憨厚誠實(shí)的眼睛,就用肯定和鼓勵的口氣對他說:“真的,只要你愿意,不嫌我們孤女寡母的,就到我們家來,我?guī)湍阒魏貌?你跟我們一起生活,做我的兒子?!?/p>
“阿媽,我愿意,病好了,我會干很多活的!”這位叫馬前的年輕人急不可待地應(yīng)著,心里充滿了感激。
從此,馬前這個在祁連山青海與甘肅交界山區(qū)流浪了8年的土族窮青年,扎根到藏族阿旦家,成了這個家的新成員和唯一的男人。
阿旦像對待兒子一樣地給馬前治好了病,馬前的身體一天天強(qiáng)壯起來,成為一個很墩實(shí)很英武的小伙子。從此,馬前每天幫阿旦放牧,給母女倆承包來更多的牛和羊,成了這個土、藏合一的雙民族窮家的頂梁柱。幾個月后,馬前的憨厚、勤勞、善良和對阿旦母親般的關(guān)心孝敬之情,被14歲的“妹妹”拉忠看在眼里,喜在心上。二人兩小無猜,親密無間,一起生活了幾年后,漸漸產(chǎn)生了愛意。轉(zhuǎn)眼又兩年時間過去了,愛情的種子生根發(fā)芽,他們越來越喜歡和依戀對方。阿旦也看出兩個孩子的心思,便請自己的一位牧友提起話頭,撮合馬前與拉忠正式結(jié)為夫妻。夫妻倆恩愛甜蜜,幾乎是形影不離。拉忠這個從幾歲起就在牦牛背上苦度童年和少年的藏族女孩,感受到一種特別的人間溫情。
阿旦年輕時放牧,常常著男藏袍戴男禮帽和深色墨鏡,扮為男牧人。一次,一伙歹徒搶走了她的牦牛,她策馬疾追,一頓長鞭“撂炮”,打得強(qiáng)盜落荒而逃。阿旦成為山丹軍馬場的牧工后,所放的200頭牛、牛犢?;盥蔬B續(xù)多年保持在100%,連續(xù)13年當(dāng)先進(jìn),多次出席總場、山丹縣和省里、蘭州軍區(qū)的英模會,還被選為縣和省的人大代表。
十多年過去了,馬前和拉忠卻不生養(yǎng),這讓阿旦愁上眉梢。后來,二場草原隊一位姓劉的朋友主動把自己的女孩過繼給馬前家,這個漢族女孩改名為馬存蘭,使這個已有土、藏兩族的家庭,又新添了第三族。?
漢族女人伸手相助?
收養(yǎng)了馬存蘭不久拉忠有了身孕。不幸的是孩子只懷了6個月,拉忠就病了,患上了肝包蟲,肚子里長了大腫塊,送到蘭州軍區(qū)總醫(yī)院動了一次手術(shù)。拉忠住院時,肚子里的孩子不得不提前取出來,在育嬰溫箱里長到一歲才回到軍馬場家里。她就是唯一有藏族母系血統(tǒng)的馬軍蘭。更糟的是33歲的拉忠由于過度勞苦,不久,就離開了人世。
這個多民族家庭,又遭到霹靂一般的打擊。阿旦痛失愛女,馬前痛失愛妻,馬軍蘭痛失親娘,“少年喪母、中年喪妻、老年喪女”這人生最不堪的打擊,使全家悲傷不已,妻子亡故,拋下73歲的阿旦老阿媽和15歲、8歲兩個女兒,這使已經(jīng)40多歲的馬前一下子陷入意料不到的困境。精神和生活上的打擊,對這個已受磨難大半輩子的憨厚男人是沉重的。今后怎么辦?馬前失魂落魄,沒了主意。
這時,山丹縣水電局有個熱心腸的人劉同海來看馬前一家。劉同海與馬前是朋友,早就熟識。他安慰了一番阿旦和馬前后,提起一件事,說武裝部的老陳不久前突然去世,妻子張玉鳳成了寡婦。兩面都是朋友,他想撮合這不幸的兩家人成一家。
劉同?;氐娇h里,也把這個想法告訴了張玉鳳,但馬前和張玉鳳得知對方的詳細(xì)情況后,都猶豫了。原來馬前想:自己已經(jīng)48歲了,人家才31歲,她肯定嫌我老,再說自己上有老阿媽,下有年幼的女孩,家庭負(fù)擔(dān)重,又是土、藏、漢合一的特殊家庭;而張玉鳳想到自己帶著年幼的兒子,拖累這么大,人家不嫌才怪哩!兩個心地善良的人,一上來不考慮對方的條件如何,先覺得自己的條件配不上對方,都說“不見了”。
劉同海一聽急了:“什么話,面都沒見就說不成,一定要見,哪怕見一面。行就行,不行再拉倒也不遲?!?/p>
春天一個和暖的日子,劉同海帶馬前來到山丹縣的東樂鄉(xiāng)張玉鳳家。31歲的張玉鳳,白白凈凈,高挑個兒,少婦風(fēng)韻。馬前去前雖然就沒指望什么,但也把胡子刮得干干凈凈,顯得比平時年輕許多,而且穿了套西裝,干凈整潔而英俊。
劉同海把孩子趕出去,把馬前和張玉鳳單獨(dú)關(guān)在一間屋子里。
都是過來人了,兩個人倒都沒太多拘束。馬前照實(shí)說了自己的條件如何如何差,張玉鳳聽了忙說:“我都知道了,誰嫌你啦!怕是我要拖累你哩!”
馬前也急忙說:“不,不,娃子雖然小,拉扯幾年就長大了,怕什么,”又說,“年輕時那種苦我都熬過來了,現(xiàn)在有工資,還過不去嗎?”
張玉鳳一聽馬前這么說,心里豁然一亮,有點(diǎn)感動,但還是追問了一句:“你真不怕拖累?”
“怕什么,咱兩個人合力拉扯,什么都不怕!”
張玉鳳眼圈兒有點(diǎn)潮濕,心里暗暗想:“這個男人真老實(shí)。”
就這樣,兩個苦命的人互不嫌棄,很快辦了結(jié)婚手續(xù),就搬家走到了一起。張玉鳳到馬前家落戶,馬前的家突然變成了一個人丁興旺大家族。
馬前這個家成了有土、藏、漢三個民族5個姓的罕見的奇特家庭。
舉家賢孝金子之心感天動地?
張玉鳳與馬前結(jié)合后,家境更困難了,買不起肉和菜,買不起孩子的書包、文具,更不用說買新衣服。
阿旦與張玉鳳一直以母女相稱。阿旦不會說漢語,張玉鳳也聽不懂藏語。為便于溝通,伺候好阿旦,張玉鳳學(xué)會了藏語。一家人藏語雜拌漢語,又說又笑,幸福和快樂充滿了這個家。
阿旦一直習(xí)慣于藏式生活,張玉鳳每天天不亮爬起來煮奶茶給阿旦喝,十幾年從沒間斷過。馬前買不起彩電,張玉鳳就把阿旦背到朋友或鄰居家,讓老人去看電視。常年如此背來背去,鄰居們都十分感動。
后來,已85歲的阿旦因風(fēng)濕病和普氏桿菌病徹底癱瘓在床,失去了行動能力,屎尿都拉在炕上。張玉鳳已經(jīng)伺候病在床上的阿旦十幾年了,這時照顧得更為周到、體貼。阿旦四肢僵直,手指蜷曲縮成一團(tuán)伸展不開,指甲都幾乎摳到手心肉里去了。張玉鳳成天用酒精浸泡艾草和蒲公英,夾在老人手指間消毒治療,每天要換幾次。她還給阿旦熱敷膝蓋、拔火罐悉心保養(yǎng)治療。阿旦塊頭大,張玉鳳很瘦小,玉鳳抱不動她,只好將阿旦馱在背上,拉過盆子來讓阿旦拉屎撒尿,有時,屎尿弄在褲子里和床上,張玉鳳就給老人擦,換下臟衣服和床單,當(dāng)即去洗掉。阿旦癱在床上,眼睛默默地看著張玉鳳所做的這一切,感動得直掉眼淚。
場里開運(yùn)動會,張玉鳳把86歲高齡并癱瘓多年的阿旦背到會場上,讓老人高高興興看了熱鬧。
張玉鳳對比自己大17歲的丈夫馬前也是恩愛體貼,關(guān)懷備至。她包攬了全部的家務(wù),不讓每天放牧回來已很疲倦的馬前動手。馬前的腿有嚴(yán)重的風(fēng)濕病,她就給做了厚厚的毛棉褲,并每天親手給按摩、烤電和配藥,悉心保養(yǎng)治療。玉鳳細(xì)心周到,撫平了馬前失去拉忠的傷口,使他覺得天底下只有自己的這個女人是最好的。
出于善良的心性,張玉鳳處處偏愛和照顧非親生的兩個女兒馬存蘭和馬軍蘭。做衣服總是先給兩個女兒做,直到穿得舊了,才改一改給自己的親生兒子穿。吃飯時,孩子們排好隊,女兒在前,兒子在后,好吃的總是多給女兒一點(diǎn)。偶有親戚帶來水果糖、糕點(diǎn)什么的,張玉鳳先給阿旦奶奶留一些,然后再給女兒,剩下一點(diǎn)才分給兒子。
張玉鳳賢惠善良、敬老愛幼的行為和美德傳揚(yáng)開來,感動了軍馬場和山丹當(dāng)?shù)氐娜?她因此也被評為精神文明先進(jìn)人物,光榮出席了蘭州軍區(qū)后勤部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先進(jìn)代表大會,又出席了蘭州軍區(qū)婦女工作先進(jìn)代表大會,這個特殊的家庭還獲得了“甘肅省五好家庭”的光榮稱號,一家人互敬互愛的美名佳話,傳遍了隴原大地。
長輩的美德和良好行為,對孩子是最好的身教。這個家庭所有的孩子,都在潛移默化中深受著良好家風(fēng)的濡染。孫子孫女們,搶著給阿旦煮藥喂藥,擦屎擦尿,換洗臟衣服。
現(xiàn)在,這個傳奇般聚合在一個屋檐下的多民族家庭,過上了幸福安定的生活,成為尊老愛幼、和睦美滿,在全省出了名的模范大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