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 舟
在日本博多港東北海岸,有綿延數(shù)公里的白色沙灘,岸邊是郁郁蔥蔥的松林,密密地圍起一道林帶,既防風抗浪,又美化環(huán)境。當?shù)厮貋韺ⅰ扒嗨砂咨场绷袨槊麆僦?。如今這里是著名的海水浴場,一到盛夏季節(jié),人們就喜歡來這里碧波嬉浪,松蔭納涼,盡情放松。
如果沿著沙堤向海岸深處走去,就會到達一個伸入碧海的半島形島嶼。這個小島名叫“志賀島”,雖然不大,山也不高,但在日本乃至東亞卻頗具盛名。站在島礁上極目西眺,萬頃碧波,海天一色,沙鷗翔集,清風如拂。同行的日本朋友說,對面就是韓國的釜山,如果水性好,可以游過去的。其實,志賀島不僅地理位置奇特,風景宜人,而且有眾多的文物古跡,歷史傳說。
1784年2月23日清晨,寒風凜冽,大海嗚咽,天色剛發(fā)白,家住博多志賀島上的葉崎村村民甚兵衛(wèi),就起床下地,修筑水渠,以便開春后播上莊稼。正當他掘土挖渠時,突然“當啷”一聲,發(fā)現(xiàn)一個石室,上面覆蓋著巨石,下面底部以小石為柱,中間藏著一塊金屬。他感到十分驚訝,將金屬塊拿回家,向當?shù)匾患颐椎甑睦习逭埥?。米店老板一?欣喜若狂地說:哎呀,你可要發(fā)大財啦!這是一顆黃金刻成的印。誠實淳樸的甚兵衛(wèi)一聽,覺得事關(guān)重大,就立即把金印上交給當?shù)乜な?郡守又立即轉(zhuǎn)呈黑田藩主。經(jīng)過當時黑田藩的著名學者龜井南溟的鑒定,金印上面刻著“漢倭奴國王”五個字。原來,這是中國漢朝劉秀賜予日本倭奴國王的金印。
早在漢代,中國史籍就有中日交往的明確記載?!稘h書·地理志》中談到朝鮮海中有“倭人”。“倭”就是古代中國人對日本的稱謂。當時倭人經(jīng)常向漢朝進貢,漢朝也回贈許多禮物?!逗鬂h書》則專門為日本立了《倭傳》,進一步講到自漢武帝東征朝鮮后,日本派使者與漢朝通使的有30余國,并介紹了日本當時的社會生活和風俗習慣?!逗鬂h書》還記載,東漢光武帝劉秀建武中元二年,“倭奴國奉獻朝賀”,光武帝則賜予其印。這枚金印的出土和從日本九州及本州近畿地區(qū)出土的大量西漢銅鏡、璧玉等貴重物品正好證實了這一歷史事實。
金印出土200年來,曾經(jīng)不斷有人提出懷疑:這顆金印果真是漢代皇帝所賜嗎?據(jù)考證,印文上的第一個“漢”字,表示受印者臣屬于漢帝國。該印經(jīng)過日本計量研究所測量,印面為2.34厘米見方,約合東漢度量衡制銅尺的一寸見方,正好符合漢代賜予諸侯王的金印“大不逾寸”的制度。印上的鈕是蛇形,下有橫通小孔,供掛綬之用。鈕的形狀各有不同,如列侯一龜、將軍一虎、蠻夷一蛇等,這與表示名分的漢制相符。此外,它還與1956年在云南省晉寧縣石塞山漢墓出土的“滇王之印”蛇鈕金印和1981年在江蘇省揚州市邗江縣營泉鎮(zhèn)北二號漢墓出土的“廣陵王璽”龜鈕金印,在印面尺寸、篆刻字體和印鈕形制等方面十分相近。中日兩國考古學家、歷史學家經(jīng)過反復比較考證,進一步證實志賀島出土的金印,的確是東漢光武帝劉秀所賜的金印,終于解開了爭論近200年的金印真?zhèn)沃i。于是,一段塵封已久的歷史隨之揭開了神秘的面紗。
公元前后,中國正處于封建制度勃興階段,先進的中國封建文明經(jīng)過朝鮮半島傳到日本列島最西端的北九州地區(qū),那里成了日本最早使用鐵器進行農(nóng)耕的地方。一些強大的奴隸主通過漢朝設在朝鮮半島的機構(gòu),向漢帝國稱臣納貢,以得到中國皇帝在政治上的支持和物質(zhì)上的賞賜。北九州地區(qū)曾經(jīng)出土過大量漢代銅鏡、銅矛、銅劍等珍貴文物,就是當時漢王朝的賞賜品。在金印出土處附近曾經(jīng)發(fā)現(xiàn)細型銅劍的鑄苑,說明該地當時已能冶煉制造青銅器了。
到公元2世紀前后,日本列島出現(xiàn)了由女王卑彌呼統(tǒng)治的邪馬臺國,當時日本21個小國都在女王卑彌呼統(tǒng)治之下。而九州的倭奴國由于衰敗,統(tǒng)治者只得把象征權(quán)力和漢帝國支持的金印秘密埋藏起來。
東漢滅亡以后,在魏明帝景初三年,邪馬臺國女王卑彌呼企圖借助中國聲威對付倭奴國,派遣使節(jié)難升米等前往魏國首都洛陽,進貢奴隸十人與麻布兩匹,魏明帝不僅授以“親魏倭王”金印,而且賞賜大量豐厚禮物,如黃金8兩,銅鏡100枚,文錦3匹,白絹50匹,珍珠、鉛丹各50斤等,日本使節(jié)滿載而歸。
魏晉南北朝時期,日本國王又多次遣使獻貢,中國有時也派使節(jié)赴日,成為這個時期中日文化交流的重要形式。雖然魏明帝賜予邪馬臺女王的“親魏倭王”金印迄今尚未發(fā)現(xiàn),但是1951年日本大阪府泉北郡信太村出土的漢代神獸鏡,在鏡面邊緣上有“景初三年陳國作銘之保子宜孫”的銘文,證明這枚銅鏡就是公元239年魏明帝賞賜邪馬臺國女王的百枚銅鏡之一。有趣的是,今年夏天,福岡又出土了一枚魏晉時期的中國銅鏡,上面有朱雀、玄武等精美圖案。據(jù)考證,這是公元3世紀后半期中國鑄造的“獸帶鏡”。
金印是漢代中國與日本倭奴國友好交往的實物見證。如今,這方蛇鈕金印已列為國寶,珍藏在博多市博物館。而志賀島上的金印發(fā)現(xiàn)地,被開辟為專題公園。從環(huán)島海邊公路依山而上,修筑了寬闊的石階,入口處樹立著一根高高的石柱,上面鐫刻著“漢倭奴國王金印發(fā)現(xiàn)之處”11個隸書繁體大字。上了臺階,就是當初金印出土地點,一座用青石作臺基的仿真金印方碑,面海而立。周圍環(huán)繞著一塊平整的圓型平地,仿佛把外圓內(nèi)方、天圓地方等中國傳統(tǒng)理念,體現(xiàn)在公園設計中了。在其旁邊,是一塊高大的隨形石碑,上面鐫刻著楊尚昆題寫的“帶水橫陳兩市相望友誼永恒”的題詞。在其上方,則是郭沫若詩碑。
一方小小的金印,發(fā)掘出一段中日兩國文化交流的故事,又演化成一處獨特的文物古跡公園,供人們游觀、憑吊。這就是歷史與現(xiàn)實的時空對接,是文物古跡化腐朽為神奇的奇思妙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