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 迅
面對政治妖魔化升級,香港政府高官謹小慎微,一般官員則持少做少錯的心態(tài)。
香港,香港,你為什么這么香?這或許依然是外來游客的感覺。不過,香港島中人卻感覺戾氣彌漫。特區(qū)政府當下的管治面臨重大挑戰(zhàn),政府施政動輒得咎,諸多枝節(jié)性質的問題,被兩家煽情的主流傳媒和那些流氓政客夸大成社會焦點。面對它們和他們的嘩眾取寵,“政治妖魔化”升級,政府高官謹小慎微,一般官員則持少做少錯的心態(tài)。
半月前,特首曾蔭權一年一度的新施政報告出臺,政府“建議鼓勵市民以慳電膽取代鎢絲燈泡”,并準備由電力公司給市民分發(fā)現金券。香港人所稱“慳電膽”,即內地人俗稱的節(jié)能燈。這原本是一項環(huán)保措施,卻有香港傳媒爆料說,曾的姻親是飛利浦電子有限公司“慳電膽”的經銷商之一,于是一些政客叫嚷這是特首利益輸送,傳媒接連多天以此做頭版頭條,連續(xù)兩周窮追猛打。公眾輿論卻從未認真探討施政報告內容,原本報告中涉及香港經濟前途的六大優(yōu)勢產業(yè)方案亮點,則被擱置一邊。
這場政治風波,令曾蔭權始料未及。
有學者認為這所謂“慳電膽”并不環(huán)保,慳電膽內含有大量水銀和電子零件,政府沒有制定妥善處理被棄置慳電膽的方法,對環(huán)境影響更大。這是另一話題,原本可以平心靜氣作理性討論,但有傳媒和政客卻將曾蔭權指責為牟取私利的“香港陳水扁”,發(fā)起一場類似6年前“倒董(建華)”般的全城“倒曾(蔭權)”運動。
有人為代理慳電膽的曾氏姻親算了一筆賬,他不是唯一的代理商,慳電膽的牌子不只是飛利浦一家,飛利浦電子公司的慳電膽,在香港市場僅占三成,如能賺錢,也只是數十萬港元而已,這數字在香港算利益輸送,有點令人捧腹。
真是“茶杯里的風波”,這能說是“官商勾結”嗎?說實話,若將心比心,可以理解曾蔭權的處境。香港人跟親戚朋友的關系,并非像內地人那般親情友情濃厚,試想一個香港人,年過60,有個兒子,娶了老婆,你隨意問他,你兒子老婆的父親是做哪門生意的,被問者大多不知如何回答,尤其是特首日理萬機,他可能聽說過兒子老婆的父親是經哪門商,聽說了也不當一回事,只是模糊記得他做生意,做代理。
“透過慳電膽向姻親輸送利益”的事件未平,“涉嫌偏助弟媳婦向銀行索償”的事件又起。曾蔭權弟弟的老婆做投資,也是“雷曼苦主”,在香港一位議員協助下,順利獲得雷曼六折賠償。這數字原本是公開而合理的。曾特首不知情,絕對可以理解。你弟弟在外國經商,移民外國幾十年落地生根,一年能通幾次電話?有人問你,你弟弟的老婆最近買了什么股票,你能回答嗎?
一個特首,凡是親戚從事的行業(yè),任何投資都與他有關,未免是株連九族了。香港始終標榜的理性包容核心價值不見了。社會輿情由理性變?yōu)楦行?由討論變?yōu)橹櫫R,甚至充斥猜疑式指控,一旦形成肅殺的社會氛圍,絕非香港之福。
政府每一個施政細節(jié),在政客插手下,越來越被政治化。他們竭力夸大政府施政的缺點,令重大建設項目寸步難行,最近高鐵建設計劃和收地行動的抗爭又是一例。對方一旦強硬,政府便軟化。菜園村收地事件,政府一再提高賠償額,以至有一位黃姓先生,可獲賠償1400多萬港元,黃私底下笑著稱“滿意至極”。
終于有一天(10月27日),曾蔭權一臉嚴肅,主動走向傳媒高調作出反擊。“無中生有”、“捕風捉影”、“惡意中傷”、“變本加厲”、“肆意攻擊”……說中文素來有點詞不達意的他,竟然一口吐出連串四字詞,令在場記者一愣:特首中文水平大躍進了。香港人都知道,他脾性倔強,從來不愿意謙卑面對政敵。他這一說卻激化了特首與傳媒的一場戰(zhàn)爭。好心人都為他擔憂。
不過,日前據曾蔭權身邊的人透露,他正“收拾心情”,全力準備即將來臨的政制改革這場更難打的硬仗。有朋友勸他學學香港食物及衛(wèi)生局長周一岳是如何“絕地再生”的。過去兩年,香港還是那兩家主流媒體針對周一岳的報道,不論是診所還是醫(yī)院,稍有不妥,都算到他頭上。他的民調一路下滑,2008年11月跌至29%。但他沒有氣餒,專注干實事,各種食品安全、醫(yī)療事故事件接踵而至,他沉著應對,到2009年5月H1N1甲流襲港,很多人替這位“好好先生”捏一把汗。然而,香港最終成功控制了疫情擴散,他民望大翻身,8月民意支持率高達55%??磥?香港的高官能否干實事才是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