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劍鋒
“我堅持的也不一定都是正確的,可能完全是錯的。因為有辯證法?!崩先苏f,“只要我自己認為是需要堅持的,想什么就說什么。我沒有說假話的必要?!?/p>
一個高舉毛澤東思想旗幟的強人已經(jīng)步入暮年,除了倒數(shù)著自己那“不知道哪一天就要完蛋了”的倏忽時光,還要泰然面對另一些強人發(fā)動的“炮火”。
“我一躺到床上就睡著。我不想自己是不是說了什么錯話。錯就錯了,自己本來就是個錯思想,怕什么呢?說了之后你再批判我。批就批,我是死豬不怕開水燙。”
這種偏執(zhí)使馬賓從對立陣營收到了一頂“左的精神領袖”的帽子。曾經(jīng)的同事吳敬璉更將他打入“舊路線和舊體制的捍衛(wèi)者”之列。以推崇市場化著稱的吳,最近在一篇萬言文章中公開批評馬賓“開倒車”。
10多年來,馬賓無時不在緬懷毛澤東時代。在他的記憶中,那是一個公有制經(jīng)濟昌盛,不脫離群眾且世風良好的年代,轉眼間,在物質(zhì)刺激和市場效應下,社會風氣敗壞,“滿目都是假,唯有腐敗真”。當此之時,他力呼恢復毛澤東時代治國路線,再來一次“文革”,以清除各種腐敗、不公等社會經(jīng)濟現(xiàn)象。
吳敬璉第一個不能答應。今年10月,為紀念新中國經(jīng)濟建設60年,吳在以封面專文形式發(fā)表的文章中說,馬賓那種利用民族主義和民粹主義的煽情將不得人心。
二老相爭
馬賓曾是國務院發(fā)展研究中心的副總干事、副主任,退休后擔任顧問一職。吳敬璉則先后在這個機構擔任常務干事和研究員。
本刊記者向吳敬璉詢問了那篇文章的用意。他對馬賓及其觀點有著強烈的態(tài)度。他注意到,在馬賓的號召下,全國各地涌現(xiàn)出一批透過網(wǎng)絡做出響應的人,“是很有煽動力的”,這讓他擔心。
雖然吳敬璉與馬賓一樣,對于腐敗等問題有著共同的心情,但他發(fā)現(xiàn)馬賓為此開出了一劑“毒藥”。
“我不主張革命,因為我們這一代人的教訓太痛苦了?!彼f,“他要求全面回到毛澤東時代,認為是市場經(jīng)濟造成了今天的腐敗等問題,實際恰恰相反,這是改革不夠深入?!?/p>
這不是第一次交惡。數(shù)年來。兩個人在字里行間不時批駁對方。對吳敬璉,在市場經(jīng)濟進程中,馬賓就像面前一堵障礙,需花費巨大精力去戰(zhàn)勝。盡管沒有人懷疑中國的市場經(jīng)濟依舊在推進,他的憂慮卻一點沒有減少
“你看看,現(xiàn)在的國進民退現(xiàn)象多嚴重啊!”他手里端著一杯咖啡,眼睛睜得大大的,一對眼球裹滿血絲。
在馬賓的追隨者那里,吳敬璉的反應被解讀成是“右派失勢的前兆”。退役軍官李森說,“他這次為什么這么大動干戈?現(xiàn)在中央上層看到美國的經(jīng)濟危機狀況,右派的一些東西可能要流產(chǎn),‘大盤不景氣,很著急?!?/p>
馬賓與吳敬璉鬧翻,也就是這十多年的事情。當初,反對通貨膨脹和腐敗方面,他們有高度共識,很談得來。但馬賓后來認為通脹和腐敗是由市場引起,吳對此不同意,他堅持,“中國的問題必須通過市場化來解決?!?/p>
在中國,吳敬璉是對股份制改革極熱衷的兩個經(jīng)濟學家之一,另一個是厲以寧。厲對低通脹和股份制都支持;吳雖反對腐敗和通脹,但支持厲以寧的股份制觀點;馬是三者都不支持。在他眼里,股份制就是資本主義一種表現(xiàn)形式。吳敬璉對股份制的立場讓他感到不滿,并找吳談了這個問題,但沒有談攏。最后,吳和厲一同進了馬賓的“資產(chǎn)階級經(jīng)濟學家”名單。
在早些年,馬賓與吳敬璉還有著共同的人際圈。吳敬璉的老師、老一輩著名經(jīng)濟學家孫冶方'是馬賓的故交。1930年代,孫在上海從事工人運動,是秘密黨員,被抓捕過一次。出獄后窮困無著,受到當時在上海從事地下工作的馬賓接濟。
1983年,孫冶方去世。中國經(jīng)濟界的最高獎項“孫冶方經(jīng)濟科學獎”基金于同年設立。根據(jù)相關資料記述,籌款清單上,馬賓一次捐了2983.67元,是額度僅次于榮毅仁和薛暮橋的個人最高捐贈之一。自從1984年第一屆頒獎以來,吳敬璉迄今連續(xù)5次獲得該獎。
馬賓捐出的近3000元錢,是抽空翻譯美國經(jīng)濟學家勞埃德·雷諾茲的兩本書所得的全部稿酬。問他為什么要捐這么多,他說不認為那筆錢是自己的,“我有工資,我認為有工資以后就不應該拿別的錢。除了工資以外,自己的生活費用一律不該要公家的。那兩本書,也是美國人送給我的?!?/p>
現(xiàn)在,馬賓和吳敬璉同為孫冶方基金會23人理事會的組成人員之一。
“我也不想和馬賓弄出一個什么社會事件,”吳敬璉說,“我們完全沒有恩怨。我是跟他討論這個問題,就是我們每一個中國人都來想一想,他提出的這樣一條道路,會給我們國家?guī)碓趺礃拥暮蠊!?/p>
這么多年來,他不厭其煩地重復反對,就是想消解馬賓釋放出來的公共輿論輻射力,要讓大家理性地去思考這些問題。
兩個舊日相識,大相徑庭,一個向左,一個向右。這種爭執(zhí),也許要等到某一方咽氣那一刻為止。在此之前,既然壓不倒彼此,只有努力穩(wěn)住陣腳,爭取信眾。
“他以前是我們的研究生。以后到了美國,拜了美國,就胡說八道、朝三暮四,”馬賓說,“我已經(jīng)不屑于跟他爭論了?!?/p>
96歲的馬賓住在萬壽路的部長大院里,現(xiàn)在處于近乎半癱瘓狀態(tài)。20多年間,一次騎車出門辦事,一次出門散步,先后把兩條腿摔斷。拖著半截不聽支使的身子,起立挪動之間異常吃力,但他只愿向家中的阿姨搭一把手借力,對來自旁人的幫助一概拒絕。
“我堅持的也不一定都是正確的,可能完全是錯的。因為有辯證法?!崩先苏f,“只要我自己認為是需要堅持的,想什么就說什么。我沒有說假話的必要。”
反市場化
改革開放初期,馬賓由冶金部常務副部長調(diào)任國家進出口管理委員會專職副主任,由于主任一職是當時的國務院副總理谷牧兼任,日常工作實際由專職副主任主持。這是負責制定對外開放政策的決策機構之一。
那時他被外界評價為“思想很解放”。用馬賓的話說,自己是支持改革開放的,將此看作是在繼續(xù)革命。1984年中國經(jīng)濟界的體制改革激辯聚會“莫干山會議”,他是級別最高的自發(fā)上山者。這次會議涌現(xiàn)了王岐山、馬凱、周小川等一批后起之秀。
“我那時候思想最好、最活,是什么人發(fā)表意見,都愿意學習和來往?,F(xiàn)在有人認為我很左。必須有左右,沒有就不是辯證法,就像開車一樣,總要有個左右方向?!?/p>
后來他與莫干山會議上一些“鼓吹個人主義、生活亂七八糟又太過驕傲”的人分道揚鑣了。一些看不慣的社會現(xiàn)象,也使他一反常態(tài),對市場化道路提出質(zhì)疑。
馬賓的醫(yī)療關系在北京醫(yī)院,按制度每年要檢查一次身體。2002年上醫(yī)院,大夫見他已經(jīng)八九年沒有查體了,要求他全面查一次。他不干。他當時說了氣話,“對我們無微不至,對窮老百姓漠不關心?!?/p>
火氣這么大,是因為一次在醫(yī)院門口看到一個重病號被拒入院,以及報紙報道有醫(yī)院怕病人私自出院不付費,竟將病愈病人鎖
在床上。這深深刺激了他,“社會主義國家竟然能出這種丑事,對這樣的行為應依法治罪”。
當年夏天,在北戴河療養(yǎng)間隙,他提筆寫了一篇文章,直呼“農(nóng)村缺醫(yī)少藥,要求打倒城市老爺衛(wèi)生部”,“直扣勞動人民的醫(yī)療費用,來保證老干部長命百歲,不可取”,“一心為私賺錢的市場經(jīng)濟決不能運用到醫(yī)療衛(wèi)生部門”。
此后,他又對不公平的教育體制提出批評。他的女兒從小學念到大學,幾乎沒有向家中要一個錢,但之后的教育體制一夜之間“資本主義化”,只培養(yǎng)有錢的或比較有錢的,家庭貧困的就沒有機會,“9000萬農(nóng)民的絕大部分子女和城市低收入工人子女排斥在大學之外,這是社會主義教育原則嗎?”
他繼而提出要打倒城市貴族學校制度。
深秋。坐在冷冷清清的家中,他對本刊記者說,“要改革要開放,不過改革不能無邊,開放不能無底。北京有16個城門,你不能16個都開嘛?!?/p>
在他的禁忌中,國有企業(yè)是最不該打開的一扇“門”。國企改制讓他極為上火,這代表了公有制地位的失去,而這本來是無產(chǎn)階級和社會主義得以確立的根本。
2007年,馬賓在一份給全國人大要求糾正國企私有化的上書中簽了名,對立陣營指責他組織黨內(nèi)外人士干擾和阻礙改革政策。
“要別人照我說的辦,不大可能。但這是一個爭取群眾的過程,被雇傭的工人、窮人都同意我。”他是太向往工人當家作主的那個年代了?!肮と苏f了算,財產(chǎn)完全應該都是工人的?,F(xiàn)在工人只拿工資,財產(chǎn)就由幾個頭頭當家作主了,也不跟工人商量了口”
這個在公有制環(huán)境里摸爬滾打大半生的人,階級意識分明。那些私營企業(yè)主,是被他歸入資本家行列的。
有關方面找馬賓談話,說他們不應該聯(lián)名,更不該將信件公開在網(wǎng)上,要顧全大局。他說,我們正是出于顧全大局才寫這個信的嘛,公布在網(wǎng)上,“這是信息高速公路,要很好地利用來宣傳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為什么不占領網(wǎng)絡這個陣地啊?”
地下工作出身的馬賓,實際上并不熱衷聯(lián)名上書。他一般更愿意單獨給中央高層寫信。感覺不便公開的或上面打了招呼的,他就不公開。上面沒有招呼的,一段時間后他才會讓人公開。
在部長大院退休的高干中,他是唯一一個還能通過機要渠道與中央保持互動的老人,許多老同志有話要說,要么找到他向中央遞信件,要么就拉他聯(lián)名發(fā)表公開信。
與幾代領導人的關系,支持了他在老干部陣營中講話的分量。1930年代,還是地下黨成員時,他就與周恩來成了“熟人”。在鞍鋼主持工作,毛澤東見到他,干脆將欽定的“鞍鋼憲法”謔稱為“馬賓憲法”。他的復出,則是鄧小平極力將他從“文革”泥沼中拔出。此后,在鄧小平的支持下,他又開始y--次世界性范圍的工業(yè)考察。
1979年,國家進出口管理委員會成立,馬賓任專職副主任,同事中還有汪道涵和周建南。前中共中央總書記江澤民,1980年后也由一機部外事局局長調(diào)任該委副主任。
對于歷任領導人,他的態(tài)度是支持,但又不迷信。
所以,此后他提出T--系列對于市場經(jīng)濟問題和具體社會現(xiàn)象的異議。公開發(fā)聲的渠道,一般是在“毛澤東旗幟網(wǎng)”和“烏有之鄉(xiāng)”網(wǎng)站,這是兩個左派思想言論的網(wǎng)絡集散地。
1990年代末期,馬賓將主要精力集中在反對市場化上,由點及面地對現(xiàn)有發(fā)展模式提出質(zhì)疑。有些文章公然指向了毛澤東之后的一些中央領導人的治國策略。這些,都被收入他的數(shù)本未曾公開出版的自編文集中。
“很需要反思我們的一些政策?,F(xiàn)在的確形成了一些利益集團,很多事情就不是講道理了,是講利益?!弊冯S馬賓的退役軍官李森說,“你把道理講清楚,他的利益就要受損失,所以就必須把一些道理埋沒了。馬老那些觀點有什么錯?”他在守節(jié)
在“回到過去”這個問題上,吶喊奔突許久,卻原來只是一場紙上風暴,怎么也沒能打退資本化步步逼近的鼓點。但要說失敗,他又并非沒有成功過——終此一生,他也沒有同意讓自己成為一個有產(chǎn)者。
現(xiàn)在住的逾190平方米的房子,不做裝修,格局未變,墻體就那樣冰冷地裸露著,簡單粉刷的屋頂泛出黑紋。如果全部騰空,這只是一套用舊了的毛坯房而已。
屋內(nèi)掛著他自己的像,還有毛澤東和周恩來的。臥房墻上,毫無章法地貼滿了各種字畫,白求恩像也在其中。
部長大院的房屋,大都經(jīng)過兩次裝修。第一次,政府每戶補助3萬,他沒有要;第二次,政府補貼10多萬,他仍不要。之后,政府又將這些房子的產(chǎn)權以較為優(yōu)惠的價格轉讓給住戶,他仍然置之不理。
客廳里兩墻書架,是從鞍山買回材料請人打的。舊時在鞍鋼工作用的辦公桌,也被他用15元錢買回。這張擱在客廳里的粗重厚實的條桌,綻露著一圈圈凝結了的木頭紋理,在他眼里再漂亮不過。從前的秘書,已經(jīng)提前向他要了這張桌子。當他死后,除了這張桌子可以隨便處置,房屋將被政府收回。
這樣活著,仿佛是為了守節(jié)。他說,“無產(chǎn)階級的定義就是沒有私有的東西?!?/p>
當然,他也沒有拋棄他的群眾路線。這個當年的群眾工作模范,在兩條腿還沒有全部摔壞的時候,仍然跑在各地基層,辦法是1946年在東北農(nóng)村工作那一套,“與老百姓同吃、同住、同勞動。瓜菜代啊,什么都行”。
現(xiàn)在耳朵失聰了,行走不便。他就讓阿姨出門買菜的時候用輪椅推著自己。部長大院附近有好幾個菜市場,他都熟悉。在他眼里,那些賣菜的人賺錢不多、經(jīng)營艱苦,想發(fā)財?shù)乃枷牒荃r明。此時他堅信,窮人想發(fā)財正確。那些有錢人都是不正確的。
“現(xiàn)在的人對有錢人不但有意見,還應該打倒啊,”馬賓揮舞著右手說,“他們的錢來得不正當。哪來的辛苦賺錢啊?你看我們這里當官的,都是辛苦賺的錢嗎?”
在部長大院里,他喜歡跟許多小阿姨接觸,連管道檢修工人也要想辦法接近。他管這些人叫“基本群眾”,強調(diào)基本群眾是最要緊的,“共產(chǎn)黨員就是要聯(lián)系基本群眾,而不是去聯(lián)系那些大款”。
部長大院建于1980年代,集中住著國務院各部委要員們。馬賓并不喜歡這個有警衛(wèi)站崗的住宅區(qū),認為這里面住著的差不多都是一些大官、大款和大腕。當年分給他房子,他就很有意見,結論是這里面高官云集。
“做官怎么會好呢進城后一些領導人都住得很好,與群眾同吃、同住、同勞動的作風根本就沒有了。住到這里來還能干什么呢?”
63年前,正是由于緊密聯(lián)系和團結群眾建立基層政權,在林彪、陳云等人領導的中共中央東北局系統(tǒng)內(nèi),他成了模范人物。在《環(huán)行東北》一書中,軍旅作家劉白羽以專門篇章寫了這個“唯群眾”的人。
解放后,在鞍鋼擔任總經(jīng)理。不能接受蘇聯(lián)式企業(yè)的廠長(經(jīng)理)獨裁管理制,轉而推行政治掛帥、大搞合理化群眾運動,發(fā)動工人參與企業(yè)治理。通過這種辦法解決了很多問題,他的辦公室里也出現(xiàn)“不知多少‘永動機的發(fā)明、建議”。馬賓卻堅信,這是在正確處理領導與群眾的關系,“如果不依靠
群眾,貪污腐敗問題是不會解決的”。
1960年春,毛澤東親筆批示要求全國各地認真學習鞍鋼做法。毛澤東還將之贊譽為“鞍鋼憲法”。
“文革”開始后,他卻成了運動對象,被拉到沈陽的單人監(jiān)房里囚禁5年半。要不是周恩來和陳毅分別出來證明,保他清白,不明真相的群眾說不定就會要了他的命;或者如果不是鄧小平后來親自點名起復委用,他也可能被這場運動徹底淹沒。
但他對這段歷史沒有什么抱怨。
“我當然冤枉,可群眾要求審查我的歷史,他們怎么對待我都是對的?!?/p>
現(xiàn)在的群眾,對這個擅走群眾路線的老頭已經(jīng)陌生。1999年元月,86歲的馬賓到紅四方面軍根據(jù)地四川老區(qū)搞調(diào)研,一身打過補丁的新四軍舊軍襖。老區(qū)群眾看見了,不相信這個穿著寒磣的老人是老干部,說,“老干部好幾千塊錢一個月呢,怎么會連衣服都穿不起,別是個假的吧?”
本刊記者兩次訪問,見他穿的都是帶有鞍山鋼鐵公司字樣的白灰色舊工作服。說是鞍鋼工人懷念他,改裝時特意贈送的。
這種情形連馬賓原來的司機都被逗樂,偶爾打趣他說,“馬老,你完全是不響應黨的號召。黨要擴大內(nèi)需,你一件衣服穿這么多年,還怎么擴大內(nèi)需啊?”
信徒們
“左派有可敬的人,右派也有可敬的人。如果都像馬老這樣為了自己的理想和信仰,都是值得尊敬的?!崩钌f,“現(xiàn)在最壞的就是特殊利益集團,就是腐敗分子集團?!?/p>
李森與馬賓往來已有13年之久,他原來是西北某軍區(qū)一位上校銜團政委,每年休假都會在馬賓家里住上一個月,跟著他起居、學習。這種環(huán)境全然不同于每天在官場中吃吃喝喝迎來送往。折服之余,他不想在官場里繼續(xù)行尸走肉。不久前,轉業(yè)回到了北京,計劃干點有意義的事情。
“我能從他身上感受到一種歷史的本質(zhì)和厚度,沒有任何雕飾?!崩钫f,“不跟這個老人接觸,我就會沉迷在過去那種生活中。”
結識馬賓后,他們每年都要舉辦一場晚會,內(nèi)容大致與紀念毛澤東有關。馬賓在腿未斷、耳未聾之前,必然參加。且每每即席高歌,唱的都是紅色歌曲。
那些因共識而在他身邊聚攏的人,除了退役軍官李森,還有游戰(zhàn)洪和張寶印。
游戰(zhàn)洪與馬賓往來的年頭,與李森相仿。一個30多歲的清華大學圖書館副研究館員。1994年,熱衷反腐敗探索的一老一少偶然結識。第一面就讓游戰(zhàn)洪嚇一跳,馬賓拿出那種500字方格稿紙邊聽邊記,最后和他談了七個問題,要求繼續(xù)研究。
那次談話,被游戰(zhàn)洪一字不落記在發(fā)舊的記事本上。馬賓當時希望找出社會主義腐敗現(xiàn)象的表現(xiàn)形式和危害性與古今中外腐敗有何同異,以及治理經(jīng)驗,并質(zhì)疑公檢法等反腐敗機構為什么不能解決問題。當這些機構陷于空轉難以反腐,他又問可不可以動用軍隊,或把依靠法制和依靠群眾結合起來。
這些問題超出了游戰(zhàn)洪的專業(yè)范疇,差點把他嚇跑。馬賓建議他從金融大案搜集分類人手,找出發(fā)生在中國的1000個金融案件,總結問題,找出對策。那一次,游戰(zhàn)洪找到800個案例,編目歸類之后,裝訂成五大卷,用自行車馱到馬家去。
馬賓要求他多裝訂幾套,送給中央主要領導看。游戰(zhàn)洪就又裝訂了兩套,貼進1000多元。那時他每月工資只有600元,有些心疼。馬賓問他,“錢是怎么解決的?”他說,“向你學習啊,自己掏腰包。”馬賓樂了,“你看,我們這才是真正反腐敗?!?/p>
那天高興,他獎勵游戰(zhàn)洪吃了兩個燒餅。
對于反腐敗,歸根結底,馬賓認為就像對付市場化2,-F的不公不均和國企轉制一樣,只有發(fā)動群眾進行階級斗爭才能根治。他開出再來一次“文革”的藥方,但游戰(zhàn)洪對這個號召出現(xiàn)了搖擺。
“‘文革10年是一場浩劫,不堪回首,發(fā)動第二次,不會有人答應。”游說,“我建議借用內(nèi)容,但不打二次‘文革的旗號?!?/p>
馬賓不同意。兩個人在電話里吵了一場。老頭說,“行了”以后我們各走各的路?!薄芭尽币宦晵炝穗娫?。
這樣堅持,是因為“唯物主義者從來不隱瞞自己的觀點”。這是馬賓慣常表態(tài)用的兩句話,另一句則是,“徹底的唯物主義者是無所畏懼的?!彼欢孟裼螒?zhàn)洪那樣變通。
張寶印對于馬賓的支持更為出眾一些,是旗幟鮮明毫不含糊的。聽說吳敬璉發(fā)表了一篇對馬賓不利的文章,他被激怒了。
“我想找到‘吳市場那篇文章,”他說,“我想組織批判他?!?/p>
75歲的張寶印,原是海軍裝備研究院科技委的委員,16年前即與馬賓結識了。比游戰(zhàn)洪、李森等人年長許多,又經(jīng)過革命年代,這使他與馬賓擁有“共同的信仰”。
“我不是他忠實的支持者,而是他的信徒?!?/p>
“人民”的觀念、“階級”的觀念、“公有制”的觀念,在他看來這些都是根本性的東西,現(xiàn)在卻痛心已經(jīng)“淡化了”,“不提了”,“不要說馬老不贊成,以我的經(jīng)歷我也不贊成”。
這個白發(fā)蒼蒼的老人,為了他們的事業(yè),有時會掏錢支持左派的網(wǎng)站,比如“烏有之鄉(xiāng)”。這個被吳敬璉討厭的著名網(wǎng)站,只靠賣點書、收取會費或接受贊助支撐運營。馬賓對上面的一些文章很欣賞,經(jīng)常讓阿姨打印下來供自己閱讀。他自己寫的東西,網(wǎng)站也會拿去用。
張寶印堅信,全世界最終必將實現(xiàn)共產(chǎn)主義。他也希望別人都相信這一點。然而在他欣賞的年輕人游戰(zhàn)洪那里,則沒有這樣的鼓舞。游自認和李森是馬賓身邊最后的年輕堅持者,要是老頭哪一天不在了,他就要做退出江湖,回家種地、養(yǎng)豬的打算。
“現(xiàn)在是越反越腐敗。我有點悲觀。馬老知道會罵死我的?!边@個蓄著滿腮幫胡子的中年男人說,“馬老的思想如果被采納,自上而下發(fā)動群眾,可以主動解決一些問題;如果不被采納,歷史也是滾滾向前,最后又回到起點。歷史就是這樣,很可悲的?!?/p>
30年社會變遷,市場化激流奔涌,就像驚濤駭浪下面一粒離開原地的砂石,誰也不知道馬賓是否還有機會回到他的彼岸。
他真的老了以致只有趴在耳邊大聲喊話,或通過紙筆才能進行交談。二次訪問完畢,道別前,他毫不猶豫地給記者簽上一句話——“學習毛澤東思想,為人民服務。”
落款的時候,卻怎么也想不起年份來了口伏于桌前,按著紙筆,他費力地問,“今年是二零零幾年了……”
“2009年了”,一旁的阿姨回答。此時窗外,陽光正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