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海英
摘要 重點介紹運用“任務驅動型”教學法的5個基本程序,通過學生的成功性體驗,讓學生重拾對數(shù)學的興趣,走出成績差、不愿學,不愿學、成績更差的怪圈,從而達到從“拒學”到“好學”的轉變。
關鍵詞 中職數(shù)學;任務驅動;操作程序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489X(2009)09-0048-02
傳統(tǒng)的教育教學模式和個體的學習模式正在受到教育信息化的發(fā)展與可持續(xù)發(fā)展的挑戰(zhàn)。因而,構建以現(xiàn)代信息技術為基礎的新的教學模式來適應未來的終生教育、自主式學習、探究性學習,已成為新世紀教育改革發(fā)展的必然趨勢[1]。
然而,目前中職生不但學習成績差,基本的素質和能力也不高,缺乏學習的自覺性、主動性。經過調查分析,職高生之所以討厭學習數(shù)學,成為數(shù)學學習困難生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在應試教育中馬太效應很突出。實驗證明,學生長期得不到成功的體驗,就會產生自卑、過分焦慮的心理,從而大大降低了學習數(shù)學的動力。因此,作為職高的數(shù)學教師應該更多為他們營造成就的機會,讓他們拾回學習的自信心,走出成績差、不愿學,不愿學、成績更差的怪圈[2]。
筆者所在課題組于2004年6月申報一個市級課題《中職機電專業(yè)數(shù)學任務驅動型教學活動的研究》。經過半年的實踐,發(fā)現(xiàn)“任務驅動型”教學法在一定程度上能讓職高生重新找回原有的“興趣”,抬起頭來上課。所謂“任務驅動型”教學方法的基本程序分為5個步驟:感官性導入、簡潔性講解、系統(tǒng)性呈現(xiàn)、應用性鞏固、欣賞性評價。
1 感官性導入、驅動學生走進數(shù)學
感官性導入是“任務驅動教學”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其基本含義在于:其一,把學生的無意注意轉化為有意注意,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其二,強調新課導入時,其導入內容的教學情境要能充分讓學生的各種“感官”活躍起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起到“導”的作用。
感官性導入的目的在于將所學的知識設置成一個個教學情境,通過各種具體的、多元的任務驅動學生運用“口”“眼”“手”等器官來獲得感性知識。它主要是利用中職學生無意注意力強的特點,充分調動學生的“童心”“好奇心”來促進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學生在數(shù)學課堂上“活”起來,使學生以最大的熱情參與到課堂中來,為教學奠定基礎。
這一環(huán)節(jié),筆者采用以下3種方式。
1.1 設置任務,驅動學生“動口”例如,在上“等差數(shù)列前n項和”時,上課伊始,筆者給出這樣一題:猜一猜1)1+2+3+4+…+100=?2)1+2+3+4+…+57=?3)2+4+6+…+100=?讓學生亂說、亂猜。
而后,再猜猜1)7+8+…+87;2)2+4+…+96;3)5+10+…+535這些數(shù)列各有幾項?經過“說”,課堂氣氛變得很熱烈,慢慢地學生掌握了其基本規(guī)律。成功的體驗讓學生變得有自信,驅動學生進行進一步的探索,因此,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學會新的知識。
1.2 設置任務,驅動學生“動手”例如,在上高二“三垂線定理”一課時,在新課引入時,筆者把學生分成6個小組,每一小組發(fā)6條電線。任務一:讓學生嘗試將這6條電線當作6條線段(長度不限),最多能排出幾個三角形?(經過學生的共同努力,有二組排出4個,四組排出3個,其中4個的如圖1所示)任務二:最多能排出幾個直角三角形?(經過努力,有二組學生排出3個,四組學生排出2個)任務三:能否使4個三角形都是直角三角形?(給學生一定時間試驗、討論)
1.3 設置任務,驅動學生“動眼”例如,在講“向量”的概念時,筆者借助多媒體來演示過程。上課時,筆者說:“昨天我和兒子看了一則動畫——《貓和老鼠》,其中有一段我錄下來了,想讓大家也看看,但有個任務,要求大家說一說貓為什么抓不到老鼠?”(動畫中主要是演示兩個小故事:第一段由于貓運動過烈,造成速度減慢,從而抓不到老鼠;第二段由于貓方向性錯誤,導致老鼠逃回洞中。)
當然,課堂導入的形式應不拘一格,多種多樣,只要能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抓住學生的注意,為學習新知識提供幫助的導入方式都可采用。
2 簡潔性講解、驅動學生走近數(shù)學
簡潔性講解指的是,在感官性導入學習的內容以后,學生對數(shù)學知識只是有了一定的感覺或者是不完整的表象?,F(xiàn)代認識心理學研究表明:學生學習數(shù)學的過程,從根本上來講是一個對數(shù)學的認知過程。因此,教師必須對教學內容進行科學講解。
3 系統(tǒng)性呈現(xiàn),幫助學生整理知識結構,驅動學生進行自主學習
教學是一種有目的的認識活動。教師除了對教學內容進行講解外,還必須幫助學生將本節(jié)課的教學內容納入學生原有的知識體系。數(shù)學知識有一個最顯著的特點,就是系統(tǒng)性很強。數(shù)學知識之間有著內在的聯(lián)系,把有聯(lián)系的知識進行歸類,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知識的內在聯(lián)系,掌握知識結構,提高記憶的效率。數(shù)學知識的系統(tǒng)性和嚴密的邏輯性,決定了舊知識中孕育著新知識,新知識又是原有知識的擴展。每一節(jié)課的新內容都不會是全新的或是獨立的。在實施素質教育的過程中,教師必須依據(jù)現(xiàn)代教育理論把數(shù)學教學作為一門結構性學科來研究,體現(xiàn)數(shù)學教學是為了形成數(shù)學認知結構,即把數(shù)學知識通過“內化”,在頭腦中形成系統(tǒng)的邏輯結構模式,并在數(shù)學認知結構的更新、發(fā)展中不斷地促進智能的發(fā)展,同時提高獲取知識的良好心理素質,使“知、能、情”三者并重、融為一體,相互促進,有機結合。
4 應用性鞏固、培養(yǎng)學生的數(shù)學應用意識和應用能力
心理實驗證明:學生經過近三十分鐘的緊張學習之后,注意力已經度過了最佳時期,此時學生易疲勞,學習興趣容易降低,差生的表現(xiàn)尤為明顯。為了保持較好的學習狀態(tài),提高學生的練習興趣,除了注意練習的目的性、典型性、層次性和針對性以外,教師還要特別注意練習形式的設計,注意使練習有趣味性。筆者通常的做法是,結合生活中學生身邊的事物,根據(jù)所學的知識來解釋“生活中的現(xiàn)象”。比如,1)找一找,做時操時的“伸長運動”中,“兩手前伸,再向兩邊分開”存在一個角度問題(即一個+90o,另一個-90o);2)建筑工人在建房時,繩子起什么作用?
5 欣賞性評價、運用情感,驅動學生學好數(shù)學的熱情
生命是獨特的。課堂中教師尊重、欣賞每一個學生,時時欣賞著生命的燦爛,這是進行有效的課堂過程性評價的基礎。作為一位職高教師,要注意通過教學的多樣化情境(如引進媒體、動手實驗等師生活動)來“激趣”,同進對學生成功體驗給予欣賞性評價來“激情”,以激勵學生最大限度地發(fā)揮主體性。
學生作為一個獨立、鮮活的生命個體,自然會有專屬于自己的個性存在,再加之過去所處的環(huán)境不同,所受教育不同,存在認知上的差異就在所難免。為此,教師在進行課堂教學時,要學會信任,學會期待,學會耐心,允許多元理解,允許學生發(fā)展自己的個性,善待他們的不足。教師切不可用自己的同一標尺去度量、截取學生,要尊重他們的個性,服務于他們的發(fā)展,鼓勵每一個學生的屬于自己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如“你說得非常有道理,能說出理由嗎”“別急,再試試,你能行的”。從而使課堂形成一種積極因素的評價文化,使欣賞性評價成為習慣化行為,體現(xiàn)在學生日常、微小行為的關注上,體現(xiàn)在學生自尊心和自信心的呵護上,讓他們展現(xiàn)生命的光彩,對未來充滿信心。
感官性導入、簡潔性講解、系統(tǒng)性呈現(xiàn)、應用性鞏固、欣賞性評價這五步是一個有機的整體,構成“任務驅動教學”基本教學結構,為教師合理組織教學過程提供了一套基本的教學程序?!叭蝿镇寗咏虒W”改變了學生對數(shù)學抽象難懂的觀念,消除了學生的畏難情緒,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當然,這一課題還在探索之中,有幾個方面還不是盡如人意。這一套教學法,其特征是讓任務驅動學習者自主學習,小步子前進,在課堂上盡可能給學生多一點思考的時間,多一點活動的余地,多一點表現(xiàn)自己的機會,多一點體驗成功的愉悅,讓學生自始至終參與到知識形成的全過程中。
參考文獻
[1]霍益萍.讓教師走進研究性學習[M].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2001
[2]程江平.中職數(shù)學“樂趣教學”的探索與實踐[J].中國職業(yè)技術教育,2004(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