刁自珍
古往今來,課堂是由教師主宰的,學生只能正襟危坐,洗耳恭聽。教師講到哪里就聽到哪里,不可越雷池半步。后來“放寬政策”,學生隨教師所問,舉手獲準后可以發(fā)言。若偶有學生不舉手就發(fā)言,就會被定為亂“插嘴”,有違課堂紀律。輕則挨批,重則受罰。我認為這種一概而論地斥“插嘴”為異端的做法是欠妥的。
記得我講《囚歌》這首詩,講到“將我連這活棺材一起燒掉”這一句時,話沒說完,晶晶同學就插嘴問“什么是活棺材?”我先一愣,這正是我接下去要問的問題,他既然提出來了,我便接過來問:“這正是我要問的問題,你能回答嗎?”他搖了搖頭,認真地和同學們一起思考,忽然一生插嘴叫道:“葉挺當時在坐牢,活棺材是不是指這牢房?”同學們經(jīng)他一提醒,便紛紛舉手,……這個問題就這樣解決了。像剛才這兩位同學的插嘴,不正是學生認真聽講、積極思考、積極參與教學活動的表現(xiàn)嗎?
課堂上學生的“插嘴”,除少數(shù)胡說,有意搗亂外,多數(shù)總是認真聽講,積極思考,情不白禁的主動發(fā)言。教師應善待這種“插嘴”。我認為能多幾個這樣的插嘴,課堂氣氛將會因之而活躍起來。
有這樣一則故事:過去挪威人出海搏沙丁魚,回到港口,往往魚死滿艙,而死魚賣價大跌。一些聰明的漁民想出了一個方法:在魚艙里放進幾條鲇魚,鲇魚生性好動,四處亂游,而大量的沙丁魚因見到幾個“異己分子”,便緊張起來,加速游動,增強了機體的活動量,因而死亡率降低,漁民的受益也就高了。其后把這種利用鲇魚以增大沙丁魚活動頻率、激發(fā)其活力、延長?;钇诘默F(xiàn)象,稱之為“鲇魚效應”。若把只知道聽老師講課,“墨守陳規(guī)”的學生比作沙丁魚,課堂氣氛顯得死氣沉沉,而這個“船艙”中放進幾條生氣勃勃的“鲇魚”,便能打破沉悶,增強活力,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便會提高。這幾個會“插嘴”的同學不正是那幾條“鲇魚”嗎?
為此,我們教師要改變傳統(tǒng)的老看法,認為學生課堂上坐得端端正正,只會定定神神地聽老師講課,才是最好的學生,這樣的班級才是守規(guī)矩的好集體。事實上這樣的鴉雀無聲、平靜無波的課堂無助于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主動學習積極性的發(fā)揮,因此我們教師要特別善待課堂上學生的“插嘴”。因為插嘴的學生,他們積極主動參與課堂教學活動,全身心投入,積極思維,主動要求自覺學習是值得肯定和發(fā)揚的。比那些腦子里也許還在想著如何坐好才能受到老師表揚,張著嘴等老師“喂知識”,甚至于“身在曹營心在漢”,想著室外事的學生要好得多。
因此教師要更新觀點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保護這種“插嘴”,縮短教師和學生的心理距離,使教師、學生在課堂教學中處于和諧的交互活動狀態(tài),以促進學生創(chuàng)造性地學習,促使自主學習能力的形成,使學生真正成為課堂學習的主人。如果學生的這種“插嘴”受到批評或指責,會傷害學生的自尊心,可能會使他們以后連回答問題的勇氣都沒有了。因此,我們要區(qū)別對待課堂上學生的“插嘴”。
收稿日期:2008-1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