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光華
在一個班集體中,后進學生是客觀存在的,有先進就比有后進,如何去做轉化工作?這是我們班主任和任課老師應該重視的問題,我認為后進學生是想進步而落后在后面的學生。其“進”是本質,其“后”是現(xiàn)象。落后是暫時的,是完全可以改變的。我們廠把青少年比作祖國的花朵。先進學生是花朵,后進學生同樣也是花朵。不過是暫時的“病蟲害”,使之遜色罷了,它更需要園丁去關心和愛護,只要“醫(yī)治得力”就可以“藥到病除”,只有加強管理和維護,就可以枝繁葉茂重現(xiàn)花朵的光彩,后進學生之所落后,除先天性弱智外,一般都是后天非智力因素造成的,為學習動機不明,學習習慣不當,興趣不濃,情感意志薄弱,缺乏自信,自立等。我針對上述原因,經過多年的努力,我在對待后進學生的轉化工作,小有經驗,收獲甚佳,先總結其做法如下:
一、明確動機、增強信心
動機是學習的源泉,良好的動機可以促使學生上進,我從確立后進學生遠大理想和美好生活目標入手,進行學習目的教育。一方面讓后進學生明確人生的意義和價值。人活在世上,從小要樹立遠大理想,長大要干一番事業(yè),為祖國的繁榮昌盛貢獻力量,同時也是為自己將來生活的更美好,有比較輝煌的人生,才有意義,要達到這個目的,學生時期就必須努力學習、攀登知識高峰,造就過硬的本領,而為之奮斗。未來的世界是科技信息時代,靠自己知識來決定自己的命運。不好學知識,沒有真才實學,個人就很難在社會立足,更談不上為國家的強盛而貢獻力量。因此,從小要有自強自立的信心,下決心把學習搞好。
二、培養(yǎng)習慣、激發(fā)興趣
后進學生不僅要有明確的動機,而且更需要良好的學習習慣激發(fā)學習的興趣,把學習變?yōu)樽杂X的行為,我認為后進學生之所以后進往往是學習習慣差,導致學習成績差。其壞環(huán)境主要體現(xiàn)再學習過程中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上;上課不聽講,不愿作筆記、作業(yè)、馬虎了事,不懂不問,不明不學、得過且過等等。我針對這些壞習慣,根據(jù)不同學生存在的突出問題,從激發(fā)興趣人手,采用“養(yǎng)成教育”的辦法進行根治。所謂“養(yǎng)成教育”就是使用特殊教育手段達到養(yǎng)成良好習慣的轉變過程。例如某學生的不專心聽課的毛病,其因素較多,或講話,或做其他事情,或是基礎差,聽不懂,對內容毫無一點興趣、心不在焉,更談不上舉手回答問題。我為了轉變這一不良習慣,有意改變他的座位環(huán)境讓特好學生與之間坐,授意好學生對他進行幫助,切斷其講話搞小動作的外部條件,同時老師要時時關注他上課的情況,設法讓他在上課有表現(xiàn)的機會,事先我指導他預習授課要學的內容,涉及的相關內容,讓他現(xiàn)有所了解,當老師在課堂上講到這些問題時,他能舉手正確回答問題,趁此機會,給與肯定,他受到表揚,心里特別高興嘗到了學習的甜頭,繼而鞏固,反復培養(yǎng)訓練,激發(fā)了學習興趣,久而久之,逐步養(yǎng)成專心聽講的習慣;作業(yè)不僅能按時完成,而且在老師的幫助下養(yǎng)成好學好問的習慣;由此看來,后進生良好的“養(yǎng)成教育”不在于泛泛而談的說教,而在于處心積慮的培養(yǎng)。從一點一滴做起,因人施教,循序漸進,鞏固提高。要求先易后難、先寬后嚴,從低到高,由量變到質變的過程,讓好的習慣取代壞毛病,從而達到養(yǎng)成良好學習習慣的目的。
三、傾注愛心,呵護成長
老師“愛心”是轉變后近學生的“靈丹妙藥”,只有不斷地傾注愛心,才有可能改變其落后狀態(tài)。一般來說,愛好學生容易,這是人之常情,愛后進學生比較難。這是因為后進生往往有學習上懶、紀律上散、行為上粗、個性上強、意志懦弱、難于自控等毛病,不值得愛的緣故。然后后進學生的心靈上或多或少受到創(chuàng)傷,往往得不到別人的尊重和信任,更渴望能有人關心和愛護他,作為班主任和任課老師必須明白:愛是教育學生的起點,它的投入多少,將決定收獲多少。我的做法是,傾注愛心呵護成長。所謂“傾注”就是自始至終要向后進學生投入愛心,是發(fā)自內心的真誠的愛。好比自己的兒女不管他得了多重的病,也要愛到底,千方百計去挽救,讓他得到健康的成長,所謂“呵護”,不是溺愛,而是真誠的關心和照顧。后進學生的進步非一朝一夕之功。要鞏固進步的成果。不僅需要時間而且需要細心的觀察和維護。呵護是愛心轉化的實際行動,讓后進生獲得愛心感召的動力,感染于心靈,表現(xiàn)于行動去積極爭取進步,達到健康成長的目的,記得2000年我班有個學生因父母離異,心靈上受到傷害,家庭經濟困難,上學條件有限,經常曠課,學習成績差,而個性孤僻,不言不語,常常受到別人的歧視,因而放棄上學的機會,輟學在家,我接手班主任工作后,發(fā)現(xiàn)了這個問題,立即去動員該生人校。他爸也南下打工,幸存一年邁祖父相伴為生,家庭的確困難。第二次登門,仍不在家,其祖父對我說“老師,你的好意我心領了,孫子不愿讀書,有什么辦法呢?”我連忙說:“老人家不用著急,他會上學讀書的……?!钡谌挝依猛砩系臅r間,趕到學生家里好不容易見到了他。他先是一言不發(fā),好像是賭氣地說:“我不讀書了!”后又想出走,被他祖父拽住。我沒有生氣,耐心開導,從詢問家庭生活狀況,到孩子上學問題,當我了解他讀小學時成績不錯,只是后來家庭變故后,上中學才落后的。我深情把他拉到我的身邊,感慨地說:“這不怪孩子,小小年紀父母離異,失去了愛,是多么不幸啊!……”我話未說完,他哭了,嗚咽地說:“老師:我不是不想讀書,而是太難了,怕讀不好,丟人!……”。
我一面用手輕輕的梳理他那凌亂的頭發(fā),一面懇切的說:“你能夠學好,不會丟人,你如果有什么困難,可以找我,老師會幫你解決的”。他含著淚花默默地向我點了點頭。他終于回到了學校,之后我就像對自己的孩子那樣,呵護他成長,思想上關心他教他做人道理,學習上輔導他,每天放學后領他到自家里指導學習,生活上體貼,衣服臟了為他洗,扣子掉了為他釘,常把他的冷暖掛在心里,有什么困難及時幫他解決。他明確了學習目的,養(yǎng)成了良好學習習慣,成績越來越好,令老師和同學們感到高興,一次逢他十三歲生日 ,當我組織班上的幾個同學提著“生日蛋糕”在放學后趕到他家時,他和他的爺爺深為感動,熱淚盈眶,在他的內心里仿佛在呼喊:“老師,媽媽!我愛你……”。那溫暖閃亮的燭光和和諧的生日歌聲,融為一體,洋溢著濃濃的情感。
要做好轉變后進學生的工作,“愛”是基礎,既是工作的起點也時工作的源泉,有愛心,才能有耐心和信心去做轉化工作,不怕挫折和反復,有愛心,才有責任去發(fā)現(xiàn),循循善誘,擴大教育的成果。實踐證明,后進生的轉化重在抓非智力因素的培養(yǎng),以愛為本,化作春風細雨,去滋潤孩子的心靈,持之以恒,就可以做好轉化工作,達到教育目的。